.邀訪來賓:社工師 杜瑛秋
『我是一位社工師,有一個13歲的兒子,他是個具備有兩性化特質的孩子。從懷孕到現在,我深深體驗要培養孩子具備兩性化特質、教導平等且無歧視的性別特質與觀點相當不容易。』
杜社工師的小男孩從小愛哭,很黏人,喜歡女生的東西(甚麼是女生的東西?),喜歡阿嬤的高跟鞋,會看姑姑的化妝,喜歡嬤嬤的髮夾,喜歡粉紅色,在家裡無論是爸媽,或者長輩,都可以接受小男孩的情緒與這些喜好。
但是讀了幼兒園,問題慢慢浮現….
幼兒園有老師、職員、其他的小朋友,有時還有同學爸媽。社工師覺得她的小男孩剛開始很辛苦。在玩具分享日,小男孩帶了喜愛的粉紅色Hello Kitty麥克風,引起全班同學的嘲笑。因為喜歡紅色Nike球鞋,但是被同學笑說這是女生穿的。以致於他不再敢穿戴任何跟粉紅色的東西,只敢藏在書包裡。
五歲的時候,他問媽媽,自己是喜歡男生還是女生? 在這之前,杜社工師曾上過性別課程,她問小男孩,你歡喜女生還是男生? 小男孩說他不知道。她告訴小男孩:「只要你喜歡,不管男生、女生都可以。」但這個發問是有脈絡的,因為班上同學在玩誰喜歡誰的遊戲,小男孩自然就發問了。
讀國小中年級時候,小男孩有一天回家跟她說,學校老師有教LGBT。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定義,她覺得讓小男孩學到一些基本概念,同志就是生活在我們生活周遭,不要因為不同就歧視。
現在小男孩已經是國三生了,她會跟小孩一起看電影,像之前看《丹麥女孩》,有一場戲是男主角面對鏡子把陰莖夾住看自己的裸體,男孩看了並沒有不適感,反而覺得是主角必經過程。透過一起看電影,她跟男孩討論並瞭解性別與性的議題……
(本次訪談可參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