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马蹄》第二讲(1)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  庄子心中的“至德之世”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bié)躠(xiè)为仁,踶(dì)跂(qí)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chán)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在上古的“至德之世”,大家都很本朴,很原始,可以与“禽兽同居”。我们看《动物世界》里,非洲的马赛人,除了自己养了一批牲畜,基本上不去猎杀野生动物,哪怕是野生的牛羊。当然,若狮子要去捕食他们饲养的牛羊,他就要去猎杀狮子;如果狮子不去侵犯他们的利益,他们也跟狮子和平共处。时间长了,见到穿着红袍的马赛人,狮子都躲得远远的。所以马赛人了不起。他们就养点牛羊,吃点牛奶,牛肉、牛血,都是自己生产的,绝不会伤害野生动物,不是说捕捉野猪、羚羊方便,就捕杀来吃。他们是“同与禽兽居”。如今,大概只有东南亚的原始雨林、亚马逊原始雨林的原始部落,才可以“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中国古代有敬龙王、敬山神的习俗,江河边有龙王庙,山林下有山神庙,每个乡里都有土地庙,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有点“族与万物并”的感觉。但随着社会性的飞速发展,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与万物的距离就拉开了。人高高在上,是万物的主人,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贪婪无比,随意索取,这就坏了人心。古代的时候“恶乎知君子小人哉!”那个时候没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我当年在高原上劳改的时候,见到那些藏民,感觉他们也没有君子小人的区别。他们就是简单地搞点庄稼,种点青稞、小麦、蔬菜,放点牛羊,非常原始、朴素地过日子,对身边劳改队的“犯人”毫不歧视。他们的生活虽然也很艰辛,但哪有什么君子小人的感觉。只有在高度社会化的红尘里,在提倡仁义礼智信以后,才有君子小人之分。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什么叫无知(智)?为什么要“同乎无知”?人与人的矛盾在哪里?就在这个知(智)上。这个人是君子,那个人是小人,这个人算计、阴险、恶毒等这类判断,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安全感,身边的人好像都是潜在的敌人、仇人,都像冤家债主一样。因为你有知(智),才会有这个不同的感觉,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感觉。如果你无知、无智,就没有那些差别性、分别心,那就有大同之德了;分别计较之心一旦产生,大同之德就远离我们而去了。所以,只有这个“无知”才能“其德不离”。

现在患心理疾病的人为什么那么多?就是知见太多,分别心太强了,每天都在盘算和计较。正是因为这些分别和计较,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压力,使我们的心理失衡。真正的风寒暑湿、单纯的自然因素对人体的伤害,优秀的中西医的大夫收拾起来都很容易。但面对心理的疾病,面对精神方面的疾病,面对抑郁症,优秀的中医师也没有什么办法,西医也一样。有的人肝气不舒,吃点疏肝理气的药,可以缓解一下。但是心结没解,心结未除,过几天又犯病了。不可能疏肝理气的药天天吃,吃多了还是要命的。就像有的人喝酒,认为自己有解酒的药,就可以放肆地喝酒。结果解酒的药吃得越多,对肝肾的伤害也更厉害。所以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果没有心病,还需要疏肝理气吗?成都有一位朋友,本身也是大夫,但心结很重,心里面阴影很重。他知道自己的麻烦,经常开疏肝理气的药,每天都揉揉期门穴等。揉揉是有好处,但是心结不解的话,也麻烦,这个病就断不了根啊。

怎样使我们“其德不离”?婴幼儿可以说是“其德不离”。但随着岁月成长,“其德”就一天天“离”开了。小孩子进入学校,就开始有竞争意识,开始有优劣是非的意识了。这个是好学生,那个是不好的学生。好学生骄傲自满的心就起来了,差的学生自卑感就起来了。骄傲也好,自卑也好,只要心理出现这些阴影,这个人就麻烦,心病就养起来了。怎样使自己“其德不离”?这个也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心理分析师也搞不懂这个,有些心理分析师自己心结都很重,心病很重。对病人讲的时候头头是道,对自己的心病却毫无办法。他们面对病人时沾染的精神垃圾没法转化、排泄,长期积附在自己的精神中,反而使自己也病倒了。

要使“其德不离”,前提是“同乎无知(智)”。有的时候我们傻一点,愚钝一点,那可是幸莫大焉,福莫大焉。现在又苦又累的都是聪明人,越聪明的越累,心里累呀。我这点做得还算好,这十多年来知道守拙,知道把眼耳鼻舌关闭,不去想那么多,懒得打那么多妄想,不去打那么多算盘,尽量让心里无事,吃得饱睡得着,清静就有安全感。如果你要去胡思乱想,一个念头可以牵动千万个念头,一个是非可以牵动千万个是非,心神长期被那些铺天盖地的念头和是非纠缠,那才真正是麻烦。

要放下这个很难的,特别是聪明伶俐的人,要达到内心的宁静很难。所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很多人在自己家里或工作之处,都挂着郑板桥的这幅字。有的人心里面很闹,于是在自己屋里写个“静”字,求静就是为达到“无知”嘛!静就是减少自己精神内容的躁动。什么叫闹?什么叫动?就是心里面思维频率太快,念头像机关枪一样,使自己揪心、劳心、累心,这个就叫动。静就是念头发动的频率放慢,放慢后,单位时间里的念头被减少了,就相对得静了;静到没有念头可以扰动你时,你就得定了。

我们看戒定慧,学佛也好、学道也好、学儒也好,为什么要讲静,要讲居静守敬?实际上都是使我们达到“其德不离”。佛教说“远离颠倒梦想”,就是“其德不离”;进入“无知”,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嘛。念头的阀门一打开,烦恼就来了,是非就来了,所以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