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前面讲“无知”,什么是“知”?用佛教的话说,“知”是第六识的。“同乎无欲”什么叫“欲”?“欲”就是第七识的。人的一辈子,不外乎是自己的第六识被第七识的欲望、烦恼所奴役而盲动。我们需要有求知欲,小孩子要学习,成年人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是求知欲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欲望,不外乎就是酒色财气、名闻利养。每个人都有“气”,都想高人一等,都想使自己在江湖上有地位、有身份。但是我们看到如今很多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都想把自己的身份“化”去,把自己的地位“化”去,化去以后,纪委、检察机关才找不到他。
怎样使我们的人性、人心“素朴”一点?学道家哲学的,都讲返本归璞。为什么要返本归璞?就是要恢复我们的自然性,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性,更要减少有损我们生命健康和命运祥和的那些社会性。社会性并不是全部都不好,既然人进入了社会,肯定有合理的地方,但社会性也是一阴一阳的,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要把社会性带来的阴暗面剔除干净是空谈,但要尽量去减少它,至少在自己的身心上去减少它。
中国发展几千年了,历朝历代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包括现在的改革,十八大以来,中央搞了一系列的政策,也是在向阴暗面宣战,把阴暗面一一揭发出来,把破坏国家安定、破坏社会健康的这些不健康的因素都扫出局,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素朴”一些。“素朴”真好!一个人“素朴”一点走到哪里都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一个人不“素朴”了,眼神里充满了索取的欲望,跟贼一样,别人就感觉不安全了。
“素朴而民性得矣”,“民”有常性、常德,这个常德、常性必须要根植在“素朴”上。我们可以时常反省一下,我们的心、性是不是“素”?是不是“朴”?佛教讲破除贪嗔痴,讲转烦恼成菩提,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要洗去我们的贪嗔痴,洗去烦恼,归于“素朴”。道家讲“素朴”,佛教里讲真如,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佛法的道理结合起来看。
现在的社会处于惶惑不安的状态,下层的、打工的、老板们、公务员们,都有些惶惑和不安。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失去了“素朴”,有太多的利欲和是非。现在的法令法规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以前说天网恢恢,现在城市里早就是“天网”恢恢了,高速公路上也是“天网”恢恢。
这里庄子话锋一转,“及至圣人,蹩(bié)躠(xiè)为仁,踶(dì)跂(qí)为义,而天下始疑矣”。什么叫“蹩躠为仁”?“蹩躠”就是用力鼓劲,是为了宣传,不遗余力地敲锣打鼓,很卖力地搞宣传、运作、包装。“踶跂”就是把脚尖踮起来,像穿了高跟鞋一样,胸部挺得直直的,好像是仁义的表率。“踶跂”就是矜持于义,我这个人大仁大义啊,你们都不仁不义;我好了得,你们则不行,都得向我学习。这样一搞,你在那里鼓吹仁义,那就“天下始疑矣”。
既是在宣扬仁义,那么肯定有人不仁不义,那么谁是不仁不义的呢?是不是要把不仁不义的人揪出来示众?大家都要向仁义的人看齐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呀。向榜样学习,向大仁大义的人学习,向圣人、贤人学习。在学校里,大家都要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在机关里,大家都要向优秀的干部学习;在公司里,大家都要向优秀的员工学习呀。
但是有一个道理是很明显的,人可不可能都得一百分?可不可能都成圣人?当然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圣人、君子和小人,永远有天堂、地狱,永远有先进的、落后的。先进的永远是少数,落后的永远是多数。在学校里,得满分的有几位?不得满分的是大多数。要想让这些不得满分的人都去得满分,肯定要弄死人的。如今小孩子跳楼的、自残的都有,为什么呢?他受不了呀。如果没有这种差别性,没有提倡一百分,少一些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少一些对落后学生的批评,那么大家心就是平和的,就没有那么多、那么重的是非分别了。
所以我们在提倡一个事的时候,就要看到有人得利,就会有人失利;有的人会走入顺境,有的人会走入逆境。就是因为有这些是非,就会把人心搞乱。人心搞乱以后,毕竟得奖的少,大多数的人只有懊恼的份。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是金字塔的结构,不可能把老百姓全变成孔夫子,也不可能把出家比丘全变成释迦牟尼。“而天下始疑矣”,这个就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前面讲“无知”,什么是“知”?用佛教的话说,“知”是第六识的。“同乎无欲”什么叫“欲”?“欲”就是第七识的。人的一辈子,不外乎是自己的第六识被第七识的欲望、烦恼所奴役而盲动。我们需要有求知欲,小孩子要学习,成年人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是求知欲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欲望,不外乎就是酒色财气、名闻利养。每个人都有“气”,都想高人一等,都想使自己在江湖上有地位、有身份。但是我们看到如今很多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都想把自己的身份“化”去,把自己的地位“化”去,化去以后,纪委、检察机关才找不到他。
怎样使我们的人性、人心“素朴”一点?学道家哲学的,都讲返本归璞。为什么要返本归璞?就是要恢复我们的自然性,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性,更要减少有损我们生命健康和命运祥和的那些社会性。社会性并不是全部都不好,既然人进入了社会,肯定有合理的地方,但社会性也是一阴一阳的,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要把社会性带来的阴暗面剔除干净是空谈,但要尽量去减少它,至少在自己的身心上去减少它。
中国发展几千年了,历朝历代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包括现在的改革,十八大以来,中央搞了一系列的政策,也是在向阴暗面宣战,把阴暗面一一揭发出来,把破坏国家安定、破坏社会健康的这些不健康的因素都扫出局,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素朴”一些。“素朴”真好!一个人“素朴”一点走到哪里都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一个人不“素朴”了,眼神里充满了索取的欲望,跟贼一样,别人就感觉不安全了。
“素朴而民性得矣”,“民”有常性、常德,这个常德、常性必须要根植在“素朴”上。我们可以时常反省一下,我们的心、性是不是“素”?是不是“朴”?佛教讲破除贪嗔痴,讲转烦恼成菩提,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要洗去我们的贪嗔痴,洗去烦恼,归于“素朴”。道家讲“素朴”,佛教里讲真如,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佛法的道理结合起来看。
现在的社会处于惶惑不安的状态,下层的、打工的、老板们、公务员们,都有些惶惑和不安。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失去了“素朴”,有太多的利欲和是非。现在的法令法规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以前说天网恢恢,现在城市里早就是“天网”恢恢了,高速公路上也是“天网”恢恢。
这里庄子话锋一转,“及至圣人,蹩(bié)躠(xiè)为仁,踶(dì)跂(qí)为义,而天下始疑矣”。什么叫“蹩躠为仁”?“蹩躠”就是用力鼓劲,是为了宣传,不遗余力地敲锣打鼓,很卖力地搞宣传、运作、包装。“踶跂”就是把脚尖踮起来,像穿了高跟鞋一样,胸部挺得直直的,好像是仁义的表率。“踶跂”就是矜持于义,我这个人大仁大义啊,你们都不仁不义;我好了得,你们则不行,都得向我学习。这样一搞,你在那里鼓吹仁义,那就“天下始疑矣”。
既是在宣扬仁义,那么肯定有人不仁不义,那么谁是不仁不义的呢?是不是要把不仁不义的人揪出来示众?大家都要向仁义的人看齐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呀。向榜样学习,向大仁大义的人学习,向圣人、贤人学习。在学校里,大家都要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在机关里,大家都要向优秀的干部学习;在公司里,大家都要向优秀的员工学习呀。
但是有一个道理是很明显的,人可不可能都得一百分?可不可能都成圣人?当然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圣人、君子和小人,永远有天堂、地狱,永远有先进的、落后的。先进的永远是少数,落后的永远是多数。在学校里,得满分的有几位?不得满分的是大多数。要想让这些不得满分的人都去得满分,肯定要弄死人的。如今小孩子跳楼的、自残的都有,为什么呢?他受不了呀。如果没有这种差别性,没有提倡一百分,少一些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少一些对落后学生的批评,那么大家心就是平和的,就没有那么多、那么重的是非分别了。
所以我们在提倡一个事的时候,就要看到有人得利,就会有人失利;有的人会走入顺境,有的人会走入逆境。就是因为有这些是非,就会把人心搞乱。人心搞乱以后,毕竟得奖的少,大多数的人只有懊恼的份。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是金字塔的结构,不可能把老百姓全变成孔夫子,也不可能把出家比丘全变成释迦牟尼。“而天下始疑矣”,这个就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