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子的治国大纲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dì)跂(qí)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赫胥氏”也是神农氏的时代,老百姓很简单,坐在那儿不知道该干什么,走走也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总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饿了,“含哺而熙”,就是弄点东西吃;吃饱了,“鼓腹而游”,就到外面游一游,漫无目的,没有心机、心计、是非。“民能以此矣”,老百姓的智慧和能耐就这个样了。所以《道德经》中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个就是治国的大纲。老百姓一定要吃饱,不要有那么多计谋,没有那么多是非。“强其骨”,身体要强壮,才能应付自然,少得病。“弱其志”,不要有那么多欲望。“民能以此矣”,这样老百姓就很不错了。
圣人出现后,提倡仁义礼乐,让全天下的人都必须遵从于礼乐刑政,而且提倡仁义“以慰”天下人的心。这样提倡以后,老百姓就开始鼓足干劲,都去学智慧,都去争夺“仁义”所带来的利益。什么利?仁义就有利,不仁义就没有利。遵循礼乐就有利,不遵循礼乐就有麻烦,就会受到惩罚。
就像两汉时“举孝廉”,因“孝廉”而名闻乡里的人,就可以通过层层“举荐”,入京师学习为官为宰的知识,“孝廉”当然是仁义的延伸。再如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你有文化,四书五经读得熟,通过秀才、举人、进士这些阶梯,就可以当官。中了秀才就有好处,可以不纳税、不纳粮,而且不服劳役、兵役,这可是大利啊。所以谁不愿意家里出一个秀才呢?考上秀才后,可以办私塾、当老师,可以带学生。秀才都可以有这些利益,何况考上举人呢?考上举人,就可以到县衙当公务员,可以为吏了。如果进士及第,就可以当县大老爷,可以有七品官的资格了。这些“利”从哪里来?从学礼乐、学孔孟、学仁义之术而来。但这些只是极少数的人得利,广大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享受这样的“利”呢?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不可止也”。我经常说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面包,人类社会一亿年把这个面包吃完,人类社会的寿命就是一亿年;一百万年吃完,人类社会的寿命就是一百万年。但是现在这个局势发展下去,一些老板、政府官员恨不得明天就把这个面包吃完。为了GDP,为了发展繁荣强大嘛。这个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都想去发展、发展、再发展,都愿意在经济上、金钱上、名利上做加法,不愿意做减法,这个也是大势所趋。尽管圣人、菩萨、道人都说大家应该有出离心,对贪嗔痴要减,但能不搞吗?当官的不搞GDP能上去吗?
十八大以后,说是产业结构要变,要减少污染的排放,GDP要调整。最近传闻好多大公司的总部都要迁出北京,保定将成为北京的副中心,整个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要做大量的调整,总之要还一个生态化的北京城。都说只有核大战才能引发的“核冬天”,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了,许多大都市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处在雾霾阴影之中。雾霾严重屏蔽太阳光,光合作用起不来,树木长不好,庄稼也长不好,庄稼若没收成,这可是大麻烦。现在政府下决心整治雾霾,就必须先治根源,根源就是无序的工业化,有的地方简直是疯子般的乱折腾啊。
我们在这样的“共业”下,以怎样的形式干好该干的事?“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庄子对此所敲的警钟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是社会中“争归于利”的现象是愈演愈烈。立山兄说,搞公司不争利怎么行啊?张总也是有那么大的产业,不讲利怎么行?办公司追求利润当然合理,但也要使利益的获得合理化。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绿色产业,怎样共同为中国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做些贡献?如果大家都对生态恶化、人性恶化熟视无睹,一是破坏了自己的自然性,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另外与社会过不去,与自然也过不去,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人性解放的宣言书
《马蹄》这篇,到这里就讲完了,大家回味一下,庄子在这一篇中,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无须怀疑,庄子在这一篇文章中,明确地对“礼乐仁义”作了辛辣的批判和讥讽,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可以说是当时人性解放的宣言书。在魏晋鼎移之时,部分拥护曹魏的玄学家和“名士”,就是借用庄子在这里所表达的精神,与司马氏抗争,如嵇康一类的。但庄子精神本身并没有那么多政治性的东西,他只是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矛盾,站在维护自然性的立场上而已。
庄子在《马蹄》这篇文章中,以及在《骈拇》《在宥》《刻意》《山木》等多篇文章中都表明了这样的立场,这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启迪呢?如今是重商重利的时代,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崇高”这一价值观的追求,失去了追寻人性自由和独立的感觉,纷纷沉醉于名闻利养的羁绊和奴役中,这岂是庄子愿意看到的境象?
再说现在对幼儿、少儿的教育。婴幼儿天性原本是纯自然的,通过家庭和学校进行这样那样的教育,有“优秀的”,也有被淘汰的;有积极主动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改造,也有抗拒的,与“教育”不合作的。与“教育”不合作的,肯定就是劣等生,是不正常的学生,是问题少年。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少年”?不外乎就是“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造成的,从而有“马之死者已过半矣”这样的后果。
搞公司的必然有对员工的管理,员工也是“野马”,要想把员工“收拾”起来,让大家都规规矩矩,也有“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这些过程。作为朝廷,面对下面的老百姓,当然是会用“仁义礼乐”来“教化”。老百姓原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但是要纳皇粮,服劳役,要老百姓为国家卖命、出力,也是要“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啊!这个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讲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与和谐。所以不论是搞教育的、搞管理的还是搞政治的,都应留意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与和谐,面对这些,怎样才能达到一个“中”?达到自然性和社会性并行无碍、共存共荣的状态?
大家可以读一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tuó)驼传》,这篇文章以“种树”喻育人,并直接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与管理方式提出批评和建议,其主旨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人的自然性,可以说与庄子的精神遥相呼应。然后,可以再读一读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可以说是清代“文字狱”后,对人性桎梏的一篇控诉檄(xí)文,其激烈度与庄子的《马蹄》如出一辙,也是对人性和思想解放所发出的强烈呐喊。结合这两篇文章看后,就更能明白庄子《马蹄》篇的深意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子的治国大纲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dì)跂(qí)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赫胥氏”也是神农氏的时代,老百姓很简单,坐在那儿不知道该干什么,走走也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总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饿了,“含哺而熙”,就是弄点东西吃;吃饱了,“鼓腹而游”,就到外面游一游,漫无目的,没有心机、心计、是非。“民能以此矣”,老百姓的智慧和能耐就这个样了。所以《道德经》中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个就是治国的大纲。老百姓一定要吃饱,不要有那么多计谋,没有那么多是非。“强其骨”,身体要强壮,才能应付自然,少得病。“弱其志”,不要有那么多欲望。“民能以此矣”,这样老百姓就很不错了。
圣人出现后,提倡仁义礼乐,让全天下的人都必须遵从于礼乐刑政,而且提倡仁义“以慰”天下人的心。这样提倡以后,老百姓就开始鼓足干劲,都去学智慧,都去争夺“仁义”所带来的利益。什么利?仁义就有利,不仁义就没有利。遵循礼乐就有利,不遵循礼乐就有麻烦,就会受到惩罚。
就像两汉时“举孝廉”,因“孝廉”而名闻乡里的人,就可以通过层层“举荐”,入京师学习为官为宰的知识,“孝廉”当然是仁义的延伸。再如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你有文化,四书五经读得熟,通过秀才、举人、进士这些阶梯,就可以当官。中了秀才就有好处,可以不纳税、不纳粮,而且不服劳役、兵役,这可是大利啊。所以谁不愿意家里出一个秀才呢?考上秀才后,可以办私塾、当老师,可以带学生。秀才都可以有这些利益,何况考上举人呢?考上举人,就可以到县衙当公务员,可以为吏了。如果进士及第,就可以当县大老爷,可以有七品官的资格了。这些“利”从哪里来?从学礼乐、学孔孟、学仁义之术而来。但这些只是极少数的人得利,广大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享受这样的“利”呢?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不可止也”。我经常说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面包,人类社会一亿年把这个面包吃完,人类社会的寿命就是一亿年;一百万年吃完,人类社会的寿命就是一百万年。但是现在这个局势发展下去,一些老板、政府官员恨不得明天就把这个面包吃完。为了GDP,为了发展繁荣强大嘛。这个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都想去发展、发展、再发展,都愿意在经济上、金钱上、名利上做加法,不愿意做减法,这个也是大势所趋。尽管圣人、菩萨、道人都说大家应该有出离心,对贪嗔痴要减,但能不搞吗?当官的不搞GDP能上去吗?
十八大以后,说是产业结构要变,要减少污染的排放,GDP要调整。最近传闻好多大公司的总部都要迁出北京,保定将成为北京的副中心,整个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要做大量的调整,总之要还一个生态化的北京城。都说只有核大战才能引发的“核冬天”,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了,许多大都市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处在雾霾阴影之中。雾霾严重屏蔽太阳光,光合作用起不来,树木长不好,庄稼也长不好,庄稼若没收成,这可是大麻烦。现在政府下决心整治雾霾,就必须先治根源,根源就是无序的工业化,有的地方简直是疯子般的乱折腾啊。
我们在这样的“共业”下,以怎样的形式干好该干的事?“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庄子对此所敲的警钟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是社会中“争归于利”的现象是愈演愈烈。立山兄说,搞公司不争利怎么行啊?张总也是有那么大的产业,不讲利怎么行?办公司追求利润当然合理,但也要使利益的获得合理化。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绿色产业,怎样共同为中国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做些贡献?如果大家都对生态恶化、人性恶化熟视无睹,一是破坏了自己的自然性,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另外与社会过不去,与自然也过不去,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人性解放的宣言书
《马蹄》这篇,到这里就讲完了,大家回味一下,庄子在这一篇中,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无须怀疑,庄子在这一篇文章中,明确地对“礼乐仁义”作了辛辣的批判和讥讽,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可以说是当时人性解放的宣言书。在魏晋鼎移之时,部分拥护曹魏的玄学家和“名士”,就是借用庄子在这里所表达的精神,与司马氏抗争,如嵇康一类的。但庄子精神本身并没有那么多政治性的东西,他只是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矛盾,站在维护自然性的立场上而已。
庄子在《马蹄》这篇文章中,以及在《骈拇》《在宥》《刻意》《山木》等多篇文章中都表明了这样的立场,这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启迪呢?如今是重商重利的时代,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崇高”这一价值观的追求,失去了追寻人性自由和独立的感觉,纷纷沉醉于名闻利养的羁绊和奴役中,这岂是庄子愿意看到的境象?
再说现在对幼儿、少儿的教育。婴幼儿天性原本是纯自然的,通过家庭和学校进行这样那样的教育,有“优秀的”,也有被淘汰的;有积极主动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改造,也有抗拒的,与“教育”不合作的。与“教育”不合作的,肯定就是劣等生,是不正常的学生,是问题少年。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少年”?不外乎就是“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造成的,从而有“马之死者已过半矣”这样的后果。
搞公司的必然有对员工的管理,员工也是“野马”,要想把员工“收拾”起来,让大家都规规矩矩,也有“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这些过程。作为朝廷,面对下面的老百姓,当然是会用“仁义礼乐”来“教化”。老百姓原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但是要纳皇粮,服劳役,要老百姓为国家卖命、出力,也是要“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啊!这个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讲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与和谐。所以不论是搞教育的、搞管理的还是搞政治的,都应留意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与和谐,面对这些,怎样才能达到一个“中”?达到自然性和社会性并行无碍、共存共荣的状态?
大家可以读一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tuó)驼传》,这篇文章以“种树”喻育人,并直接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与管理方式提出批评和建议,其主旨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人的自然性,可以说与庄子的精神遥相呼应。然后,可以再读一读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可以说是清代“文字狱”后,对人性桎梏的一篇控诉檄(xí)文,其激烈度与庄子的《马蹄》如出一辙,也是对人性和思想解放所发出的强烈呐喊。结合这两篇文章看后,就更能明白庄子《马蹄》篇的深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