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October 30, 2021從學者到文化媒介者的李明璁受訪者:李明璁 博士探照文化實驗室創辦人李明璁 博士 李明璁博士,社會學家、作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其研究專長為大眾文化研究、東亞社會與文化比較研究、田野工作方法、都市民族誌、消費社會學、視覺文化與影像社會學、音樂社會學、性別與身體社會學等領域。其學術論文十餘篇,散見於《台灣社會學刊》、《新聞學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等期刊與數本英、日文專書。曾於台大社會學系任教十餘年,現執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電影創作學系。 李博士曾擔任《屏東本事》總編輯、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策展許多大型藝文活動,並多次擔任總統文化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評審;製作過舞台劇《敗者的搖滾瞬間》;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主編過四本音樂文化專書,獲選金鼎獎優良出版推薦。亦曾獲《GQ》雜誌選為2018與2020年「Men of the Year」、《La Vie》2019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 2018年創立「探照文化」,專注文化研究、出版與各類內容產製,持續以各種創作、編輯、設計和策展,致力於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其主持的公視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獲得第55屆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獎及年度節目創新獎。2021年繼續主持公視節目《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今天很高興邀請李明璁博士來到現場,請他談談投入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主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和《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台灣社會文化及影視媒體的期許與看法。...more1hPlay
October 23, 2021羅斌 台灣偶戲需要學校教育傳承受訪者:偶戲學者 羅斌 博士 偶戲學者 羅斌 博士 荷蘭學者羅斌(Robin Ruizendaal)博士,是「大稻埕偶戲館」的催生者,曾任「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前身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從小對東方充滿想像,長大後學漢學、研究偶戲,為了最愛的偶戲,從荷蘭至中國大陸研究,最後定居台灣,為台灣偶戲界注入新的現代元素。 羅斌從2000年起擔任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協助推廣台灣與亞洲偶戲多年,舉辦過上百場展覽、到全球50餘國演出;同時撰寫多篇有關台灣偶戲的學術文章、籌辦教學工作坊及辦理台灣原住民傳說《台灣不見了》光影課程巡迴等計畫,對推展台灣偶戲的貢獻不遺餘力,2020年獲得台法文化獎。 羅斌從事偶戲研究超過20年,1990年第一次在荷蘭看到台灣布袋戲表演,就被台灣傳統戲偶,細膩的動作、色彩,和傳統手工雕刻戲台,以及傳統樂曲所吸引,他為如此深層而且完整的文化表現,感到驚奇,從此瘋狂迷戀上台灣布袋戲。1993年到台灣定居,2000年接下偶戲館館長工作,羅斌要借由這裡,和全世界分享,台灣傳統布袋戲之美。 今天再度邀請羅斌博士來到節目中,繼續請他分享多年來從事偶戲文化研究與推廣及對於台灣偶戲文化發展的期許與看法。...more1hPlay
October 16, 2021羅斌 旅程開始於荷蘭...受訪者:偶戲學者 羅斌 博士 偶戲學者 羅斌 博士 荷蘭學者羅斌(Robin Ruizendaal)博士,是「大稻埕偶戲館」的催生者,曾任「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前身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從小對東方充滿想像,長大後學漢學、研究偶戲,為了最愛的偶戲,從荷蘭至中國大陸研究,最後定居台灣,為台灣偶戲界注入新的現代元素。 羅斌從2000年起擔任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協助推廣台灣與亞洲偶戲多年,舉辦過上百場展覽、到全球50餘國演出;同時撰寫多篇有關台灣偶戲的學術文章、籌辦教學工作坊及辦理台灣原住民傳說《台灣不見了》光影課程巡迴等計畫,對推展台灣偶戲的貢獻不遺餘力,2020年獲得台法文化獎。 羅斌從事偶戲研究超過20年,1990年第一次在荷蘭看到台灣布袋戲表演,就被台灣傳統戲偶,細膩的動作、色彩,和傳統手工雕刻戲台,以及傳統樂曲所吸引,他為如此深層而且完整的文化表現,感到驚奇,從此瘋狂迷戀上台灣布袋戲。1993年到台灣定居,2000年接下偶戲館館長工作,羅斌要借由這裡,和全世界分享,台灣傳統布袋戲之美。 今天很高興邀請羅斌館長來到節目中,請他分享多年來從事偶戲文化研究與推廣及對於台灣偶戲文化發展的期許與看法。...more1hPlay
October 09, 2021李莎莉 佳山溫泉旅館與北投...受訪者:北投文物館館長 李莎莉寶島會客室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女士 李莎莉館長,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共事務室主任及展覽組組長、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館長。現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北投文物館館長、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臺北市市政顧問、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委員暨訪視委員、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李館長的研究領域與專長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經營管理與行銷宣傳、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推廣、衣飾文化的比較、文化創意產業、少數民族物質文化、社區營造等;曾參與執行的專案計畫包括: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文物陳列室列冊追蹤之有機材質文物(織品)第二階段調查研究計畫;國際大展「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佳山100系列《世記:老北投的時光故事》特展」…等。 著有:《神手奇畫-陳奇祿院士民族學標本圖繪圖錄》、《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圖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物)館營運行銷手冊十大關鍵秘笈》、《台灣民間文化藝術—北投文物館的內在采風》、《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排灣族的衣飾文化》等;其中《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獲199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圖書著作獎。 今年為北投文物館這棟建築現世100年,特別邀請李莎莉館長再度來到節目中,分享佳山溫泉旅館與北投...。...more1hPlay
October 02, 2021李莎莉 北投文物館風華一世紀受訪者:北投文物館館長 李莎莉寶島會客室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女士 李莎莉館長,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共事務室主任及展覽組組長、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館長。現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北投文物館館長、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臺北市市政顧問、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委員暨訪視委員、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李館長的研究領域與專長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經營管理與行銷宣傳、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推廣、衣飾文化的比較、文化創意產業、少數民族物質文化、社區營造等;曾參與執行的專案計畫包括: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文物陳列室列冊追蹤之有機材質文物(織品)第二階段調查研究計畫;國際大展「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佳山100系列《世記:老北投的時光故事》特展」…等。 著有:《神手奇畫-陳奇祿院士民族學標本圖繪圖錄》、《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圖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物)館營運行銷手冊十大關鍵秘笈》、《台灣民間文化藝術—北投文物館的內在采風》、《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排灣族的衣飾文化》等;其中《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獲199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圖書著作獎。 今年為北投文物館這棟建築現世100年,請李莎莉館長來到節目中,分享北投文物館一世紀風華。...more1hPlay
September 25, 2021李莎莉 綜談原民服飾之美受訪者:北投文物館館長 李莎莉寶島會客室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女士 李莎莉館長,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共事務室主任及展覽組組長、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館長。現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北投文物館館長、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臺北市市政顧問、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委員暨訪視委員、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李館長的研究領域與專長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經營管理與行銷宣傳、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推廣、衣飾文化的比較、文化創意產業、少數民族物質文化、社區營造等;曾參與執行的專案計畫包括: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文物陳列室列冊追蹤之有機材質文物(織品)第二階段調查研究計畫;國際大展「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佳山100系列《世記:老北投的時光故事》特展」…等。 著有:《神手奇畫-陳奇祿院士民族學標本圖繪圖錄》、《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圖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物)館營運行銷手冊十大關鍵秘笈》、《台灣民間文化藝術—北投文物館的內在采風》、《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排灣族的衣飾文化》等;其中《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獲199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圖書著作獎。 今天再請李莎莉館長來到節目中,總結分享臺灣原住民族16族服飾之美。...more1hPlay
September 18, 2021李莎莉 再談原民服飾之美受訪者:北投文物館館長 李莎莉寶島會客室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女士 李莎莉館長,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共事務室主任及展覽組組長、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館長。現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北投文物館館長、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臺北市市政顧問、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委員暨訪視委員、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李館長的研究領域與專長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經營管理與行銷宣傳、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推廣、衣飾文化的比較、文化創意產業、少數民族物質文化、社區營造等;曾參與執行的專案計畫包括: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文物陳列室列冊追蹤之有機材質文物(織品)第二階段調查研究計畫;國際大展「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佳山100系列《世記:老北投的時光故事》特展」…等。 著有:《神手奇畫-陳奇祿院士民族學標本圖繪圖錄》、《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圖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物)館營運行銷手冊十大關鍵秘笈》、《台灣民間文化藝術—北投文物館的內在采風》、《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排灣族的衣飾文化》等;其中《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獲199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圖書著作獎。 今天繼續請李莎莉館長來到節目中,分享臺灣原住民服飾之美。...more1hPlay
September 11, 2021徐蘊康 藝術很有事訴說中受訪者:徐蘊康 製作人寶島會客室公視節目製作人徐蘊康小姐 徐蘊康,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製作人。政大新聞系和英國 Sussex 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今周刊記者、遠見雜誌資深記者、商業周刊記者,之後進入公共電視台擔任企劃編劇,曾企劃撰寫《台灣百年人物誌》系列紀錄片,與各類實境、行腳及兒少節目,《台灣百年人物誌》系列紀錄片獲得2003年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類節目獎。 2004 年,以三年時間企劃八集《以藝術之名》節目,是台灣首次從議題出發,深度探討台灣現代與當代藝術的系列紀錄片,曾入圍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和第六屆台新藝術獎;撰寫之《以藝術之名》專書,入圍第34屆非文學類金鼎獎。近年多拜訪原住民部落,企劃撰寫與祭典、音樂、藝術、美食…相關之系列節目,關心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017 年起,製作《藝術很有事》節目,策畫為有觀點、多單元的全外景藝文節目,以藝術和藝術家為主體,策展為導向,每集以一個主題為核心,跨界探索藝術的創作內涵,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表達最深的含意。節目曾入圍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節目創新獎、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並於 2019 年得到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與美國紐約電視獎 Entertainment -Lifestyle Program「娛樂類生活風格節目」銅獎,且廣受國內外展覽邀請展出。 今天再度邀請徐製作人來到節目中,繼續請她談談投入影視媒體製作的親身體驗與心路歷程,並分享《藝術很有事》節目的製作甘苦,以及對於台灣影視發展的看法。...more1hPlay
September 04, 2021徐蘊康 以藝術之名開始...受訪者:徐蘊康 製作人寶島會客室公視節目製作人徐蘊康小姐 徐蘊康,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製作人。政大新聞系和英國 Sussex 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今周刊記者、遠見雜誌資深記者、商業周刊記者,之後進入公共電視台擔任企劃編劇,曾企劃撰寫《台灣百年人物誌》系列紀錄片,與各類實境、行腳及兒少節目,《台灣百年人物誌》系列紀錄片獲得2003年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類節目獎。 2004 年,以三年時間企劃八集《以藝術之名》節目,是台灣首次從議題出發,深度探討台灣現代與當代藝術的系列紀錄片,曾入圍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和第六屆台新藝術獎;撰寫之《以藝術之名》專書,入圍第34屆非文學類金鼎獎。近年多拜訪原住民部落,企劃撰寫與祭典、音樂、藝術、美食…相關之系列節目,關心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017 年起,製作《藝術很有事》節目,策畫為有觀點、多單元的全外景藝文節目,以藝術和藝術家為主體,策展為導向,每集以一個主題為核心,跨界探索藝術的創作內涵,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表達最深的含意。節目曾入圍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節目創新獎、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並於 2019 年得到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與美國紐約電視獎 Entertainment -Lifestyle Program「娛樂類生活風格節目」銅獎,且廣受國內外展覽邀請展出。 今天很高興邀請徐製作人來到節目現場,請她談談投入影視媒體製作的親身體驗與心路歷程,並分享《藝術很有事》節目的製作甘苦,以及對於台灣影視發展的看法。...more1hPlay
August 28, 2021李莎莉 續談原住民族服飾文化受訪者:北投文物館長 李莎莉寶島會客室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女士 李莎莉館長,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共事務室主任及展覽組組長、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館長。現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北投文物館館長、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臺北市市政顧問、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委員暨訪視委員、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李館長的研究領域與專長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經營管理與行銷宣傳、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推廣、衣飾文化的比較、文化創意產業、少數民族物質文化、社區營造等;曾參與執行的專案計畫包括: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文物陳列室列冊追蹤之有機材質文物(織品)第二階段調查研究計畫;國際大展「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佳山100系列《世記:老北投的時光故事》特展」…等。 著有:《神手奇畫-陳奇祿院士民族學標本圖繪圖錄》、《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圖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物)館營運行銷手冊十大關鍵秘笈》、《台灣民間文化藝術—北投文物館的內在采風》、《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排灣族的衣飾文化》等;其中《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獲199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圖書著作獎。 今天很高興再度邀請李莎莉館長來到節目中,繼續請她談談多年來從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經營管理、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營造的心路歷程,並分享北投文物館100週年特展《世記:老北投的時光故事》。...more1h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