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雙堅定的手,不斷創造傳奇的李家維教授,請聽他的保種故事...
李家維教授,生物學家,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系,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博士。返台後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曾任該校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主任秘書,1995到1996年和2002到2005年間兩度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現擔任清華學院榮譽院長、台灣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
1994年,李教授發現蜜蜂體內有「超順磁鐵」,可隨地球磁場導引行動,論文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1995年,接任科博館館長,當時他舉辦「寒武紀特展」,邀請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專家陳君遠來台,醉心其學問,一年後辭去館長職務,和陳君遠在雲南、貴州敲化石。1998年兩人在貴州甕安挖出5億8000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推翻物種起源於「寒武紀大爆發」(5億4400萬年前)的說法,論文二度登上《Science》,轟動學術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爭相大篇幅報導。
2005年於二度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時,因基層技工說台中高農有大片土地,可和科博館合作,隔年辭掉館長一職,尋求民間資源推動發展植物收藏,2007年成立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占地3.5公頃,有17間大型溫室,專門保育熱帶、亞熱帶活體植物,數量高達3萬2千多種,號稱為植物的諾亞方舟。2019年與屏東縣政府簽定合作意向書,將合作為5種以上的屏東特有的瀕危植物保種,並希望與其他縣市合作。
李教授在苗栗南莊買下面積大約1萬2千平方公尺的山頭,保留低海拔森林原始樣貌,並蓋了一間玻璃屋,滿屋子都是他收藏,包括大量生物化石和標本,還有在雲南時因逛苗寨開始收藏繡片,另收藏了大約750尊千奇百怪的落難神像,從大尊的佛祖、羅漢,到木刻的觀音、媽祖,和三太子等等。
今天很榮幸邀請李教授來到現場,請他分享關於台灣自然生態研究與觀察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台灣建立「山海精神與文化」的期許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