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征程中,“梦想” 号钻探船无疑是一颗闪耀的明星。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它肩负着探索深海奥秘、挖掘地球深部资源的重任,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梦想与期望。其总长 179.8 米、型宽 32.8 米,高 81.2 米,相当于 25 层楼房的高度,配备有最先进的液压举升式钻探系统,最大钻探深度可达 11000 米,这样的超强性能让它在世界大洋钻探领域崭露头角。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与智慧,让 “梦想” 号有望触及地球深部的神秘面纱?今天,我们有幸专访到 “梦想” 号的总设计师,一同揭开背后的故事。
一、“梦想” 号:深海探索的国之重器
(一)不凡出身:自主研发的艰辛历程
“梦想” 号的诞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我国科研人员多年来砥砺奋进、自主创新的结晶。总设计师回忆道,从 2017年立项筹建开始,就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困境。为了啃下这块 “硬骨头”,国内集结了 150 多家科研单位,涵盖海洋、地质、船舶等多个领域的顶尖力量,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关之旅。
研发团队摒弃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零开始,从基本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施工建造,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在设计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 “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 理念,突破了新一代液压钻井系统装船及多功能集成、最新一代 30 兆瓦蓄能闭环电网应用等 8 项关键技术,首次完成大洋钻探装备的自主研制,让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二)超强性能:多项指标世界领先
“梦想” 号总长 179.8 米、型宽 32.8 米,排水量 42600 吨,是我国目前吨位最大的科考船之一,续航力达 15000 海里,自持力 120 天,载员 180 人,稳性和结构强度按 16 级超强台风安全要求设计,可在 6 级海况下正常作业,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无论在哪个大洋,它都能勇往直前,不惧风浪。
其最为耀眼的当属那 11000 米的钻探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深度的钻探,“梦想” 号配备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顶驱举力达到 907 吨,具备 4 种钻探模式和 3 种取心方式,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需求,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大幅提升,钻采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它能深入海底,揭开地球深部的神秘面纱,获取珍贵的岩心样本,为科研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不仅如此,“梦想” 号还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载实验室,总面积超 3000 平方米,涵盖基础地质、古地磁、微生物、天然气水合物等九大实验室,配置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实现岩芯采集、输送到存储的全过程自动化作业。在这里,科研人员如同置身一座 “海上科学城”,能够实时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避免因运输导致样本变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海洋全学科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钻探 11000 米:挑战重重
(一)极端环境:高温、高压与复杂海况
总设计师提到,钻探 11000 米的深海,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极端恶劣的环境。随着钻探深度的增加,海底温度急剧上升,每下探 100 米温度就升高约 3℃,到 11000 米深处,温度将高达 300℃以上,这对钻探设备的耐高温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普通材料在这样的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导致设备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发团队选用了特种合金材料,并经过特殊热处理工艺,使其能承受高温考验,确保钻探过程中关键部件的稳定性。
高压同样是个棘手难题,深海底部压力巨大,每下潜 10 米就增加约 1 个大气压,11000 米深处压力接近 1100 个大气压,相当于在指甲盖上放置一辆重型卡车。这种高压环境下,钻杆、钻头等设备必须具备超强的抗压强度,否则会瞬间被压扁。为此,“梦想” 号的钻杆采用了高强度合金钢制造,管壁厚度经过精确计算,既能减轻重量又能保证抗压性能;钻头则运用了新型抗压结构设计,有效分散压力,防止损坏。
此外,复杂多变的海况也是一大挑战。海上狂风巨浪不断,“梦想” 号要在 6 级海况下正常作业,这意味着它必须拥有出色的稳定性。船体设计采用了先进的耐波性技术,通过优化船型、增加减摇装置等手段,降低海浪对船舶的冲击,确保钻探作业时的平稳。同时,船舶的动力定位系统能实时感知海流、风向变化,自动调整推进器功率,使船只精准地保持在预定位置,误差不超过几米,为钻探提供稳定的作业平台。
(二)技术瓶颈:钻杆、钻头与动力难题
钻探深度的增加,对钻杆的要求也呈指数级增长。在 11000 米的超长距离下,钻杆需要一节节连接,连接处既要保证高强度,又要实现快速、精准对接,否则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钻杆断裂或密封不严。总设计师介绍,研发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钻杆连接技术,采用高精度的螺纹连接和密封结构,配合自动化的连接设备,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钻杆对接,且连接强度比传统方式提高了 30% 以上,有效解决了钻杆连接的难题。
钻头作为直接接触岩石的部件,面临着磨损快、寿命短的困境。深海岩石硬度高、研磨性强,普通钻头钻进几百米就可能报废。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科研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研发出了超硬耐磨的复合钻头,其采用金刚石涂层与硬质合金基体相结合的方式,硬度比传统钻头提高了 2 倍,同时优化了钻头的切削刃
三、总设计师解惑:如何攻克难题
(一)创新设计:模块化与多功能融合
面对诸多难题,“梦想” 号的设计团队提出了 “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 的创新性理念。总设计师解释道,传统的大洋钻探船功能单一,且吨位较大,运营成本高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梦想” 号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多种作业需求的融合。
通过模块化设计,将船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如钻探模块、实验室模块、动力模块等,各模块既能独立运作,又可协同配合。在执行不同任务时,只需对相应模块进行调整优化,就可以快速切换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船舶的使用效率。例如,在进行大洋科学钻探时,重点启用钻探模块与相关实验室模块,确保岩心样本的及时分析;而当执行深海油气勘探任务时,则切换到油气勘探专用的钻探模式,配合相应的监测设备,实现资源的精准探测。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节省了空间、降低了建造成本,还让 “梦想” 号能够在不同的科研与勘探任务中灵活切换,真正实现了 “一船多用”。
(二)顶尖装备:先进钻探与动力定位系统
为了实现 11000 米的钻探目标,“梦想” 号配备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总设计师自豪地说,这台钻机是研发团队与国际顶级油气钻机企业联合研制的成果,顶驱举力达到 907 吨,具备 4 种钻探模式和 3 种取心方式,能够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与作业需求。
4 种钻探模式包括传统隔水管模式、“可燃冰” 专用测试模式、传统无隔水管模式、无隔水管闭式循环模式。传统隔水管模式常用于海洋油气开采,通过隔水管连接海底与钻探船,保障钻井液循环,提高安全性与效率;“可燃冰” 专用测试模式则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这一新型能源,采用轻型隔水管系统,降低钻探成本,满足其特殊的开采需求;传统无隔水管模式下,钻杆直接暴露在海水中,适用于大洋钻探,借助特殊泥浆实现冷却、润滑钻头与携带岩屑等功能;无隔水管闭式循环模式不仅遵循绿色勘查理念,还通过配置专门的泥浆循环管线,将泥浆抽回船上过滤处理后循环利用,既保护海洋环境又降低成本。
3 种取心方式分别是提钻取心、绳索取心、气举反循环取心。提钻取心最为直接,将整根钻杆提出钻孔取出岩心;绳索取心则利用钢丝绳从钻杆内取心,无需拉出整个钻杆,省力又省时,尤其适合深部钻探;气举反循环取心通过往上部钻杆注入空气,利用液体密度差带动下部钻井液和岩心返回地面,能够在复杂地层条件下有效获取岩心样本。这些钻探模式与取心方式相互配合,为深入地球深部获取珍贵样本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梦想” 号还搭载了 DP - 3 级动力定位系统,这是船舶在恶劣海况下稳定作业的关键保障。总设计师介绍,该系统的传感器、位置参考系统和控制器均采用冗余设计,动力和辅助系统分布在三个防火分隔区域,任何单个舱室动力系统故障,其他舱室仍能正常工作,确保船舶定位的可靠性。
在实际运行中,计算机通过控制安装在船舶底部的 7 台推进器的转向和推力大小,实时对抗风、浪、流等外部作用力,使船体位置和船头朝向保持稳定,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梦想” 号安装了 6 套位置参考系统,基于卫星和声呐原理,包括 3 套差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1 套北斗卫星定位系统、2 套超短基线声呐定位系统,所有系统位置测量精度均达到分米级别,且不受作业区域影响,为动力定位系统提供精准的位置信息,保障钻探作业平稳进行。
(三)精细管理:重量重心与施工建造管控
在 “梦想” 号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重量重心的把控至关重要。总设计师强调,从项目启动之初,就明确了走国内独立自主的研制路线,从基本设计到详细设计、施工建造,每个环节都将重量重心控制贯穿其中。
在设计阶段,开展多方案优化论证,对设备选型、结构布局进行精细调整,确保重量合理分配;详细设计时,针对设备重量、结构重量、舾装件等进行严格核算与控制;生产设计阶段,进一步优化管系和电缆走向,避免不必要的重量增加。在施工建造环节,更是严格要求按图施工,建立了重量重心管理和预警机制,进行重量重心月度报告,实时跟踪监控。通过这些精细化管理措施,“梦想” 号实船空船重量比设计值降低了 1%,重心高度降低了 2%,重心纵向和横向位置偏差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圆满实现了总体性能和可变载荷指标,为安全、高效钻探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未来展望:“梦想” 号的使命担当
(一)探索莫霍面:揭开地球深部奥秘
总设计师满怀憧憬地谈到,“梦想” 号未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便是探索莫霍面。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就如同鸡蛋壳与蛋清之间的那层薄膜,它隐藏着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均衡状态以及火山地震等地壳活动的关键信息。从上世纪初起,科学家们就深知莫霍面研究的重大意义,然而,由于极端的钻探条件和技术瓶颈,人类始终未能成功触及这一神秘层面。
“梦想” 号的出现,让这一梦想曙光初现。其 11000 米的钻探能力,让在海上钻探至莫霍面成为可能。从海面到莫霍面,钻深距离在 7500 到 11000 米之间,“梦想” 号在钻位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一旦成功钻探到莫霍面,获取的岩心样本将如同地球深部的 “密码本”,科学家们可以借此解读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热流传递、板块运动机制等奥秘,推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学科实现飞跃式发展,为人类认识地球家园开启全新篇章。
(二)能源开发:助力国家战略需求
在能源领域,“梦想” 号同样肩负重任。总设计师介绍,随着陆地油气资源逐渐枯竭,深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梦想” 号可在深海油气勘探中大显身手,凭借其先进的钻探系统,能够精准定位深海油气储层,获取关键地质数据,为后续的开采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国油气资源的增储上产,减少对进口油气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天然气水合物,这一被誉为 “未来能源之星” 的物质,被认为是继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替代能源,其储量约为石油、煤炭、天然气总和的两倍,全球 90% 的海洋和 30% 的陆地之下都可能蕴藏着这种清洁能源。“梦想” 号能够执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试采任务,通过钻探获取样本,研究其赋存状态、开采特性,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采奠定基础,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征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驶向深海的希望之光
通过对 “梦想” 号总设计师的专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艘钻探船背后凝聚的智慧与汗水。从克服重重技术难关,到实现多项世界领先的创新突破,“梦想” 号承载着中国海洋科技的雄心壮志,向着 11000 米深地乃至更深的未知奋勇前行。它不仅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地球科学研究注入强大动力,更为全球海洋探索开辟新路径。在未来,随着 “梦想” 号的持续远航,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对地球深部奥秘的探索将不断刷新纪录,深海的宝藏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无尽力量,中国也将在海洋强国之路上越走越稳,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