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专家大腕说历史。
今天节目的一开始,给大家先念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清代诗人写的诗,比较大白话。这里的纸鸢就是古代风筝的叫法。大意就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群孩童在放学以后放风筝。很简单直白,但是很快乐、很美好!我相信放风筝,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踏青春游的一大乐趣。每年农历二月一到,到户外放风筝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其实不光我们现代人放风筝,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了放风筝这项活动。而且在古代啊,这风筝不仅可以拿来休闲娱乐和健身,甚至还曾被用做军事工具。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你所不知道的风筝历史。
风筝在中国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历史上第一个风筝,由墨子制造,他用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雏形。后来鲁班在此基础上改进了风筝的材质,用竹子做风筝,减轻了风筝的重量,使风筝容易飞得更高更远。鲁班,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木工建筑的祖师爷,我们现在木工师傅们用的刨子、铲子、划线用的墨斗,还有鲁班锁,都是他发明的。《渚宫旧事》里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意思是鲁班做风筝是为了载人来进行军事侦察,乘着它来窥探宋城。那时风筝还不叫风筝,叫做“木鸢”。现在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西面,就耸立有一尊鲁班的铜塑像,并被插上了象征飞翔翅膀的风筝造型。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再后来随着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纸做风筝,“纸鸢”这个叫法渐渐流行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的“风筝”这个名字,真正见于文献,得等到五代时期,一个叫李邺(yè)的人,他在制作的风筝上加入了丝绦、竹笛等物件,风吹声响,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纸鸢被人们称为“风筝”。
其实风筝在一开始主要是用于测量、通讯等军事用途。在楚汉相争时,汉代的军事家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绑上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结果,楚霸王项羽一败涂地,在乌江边自杀了。还有记载曾提到韩信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一事。项羽死后,韩信功高盖主,受到刘邦猜忌,于是他打算趁着刘邦外出征战时,放风筝并根据风筝的放飞长度测量未央宫,然后挖地道攻入宫内。可惜后来他被吕后和萧何骗进长乐宫斩杀,还被灭族了。但不管怎么说,韩信不愧是古代兵家的杰出代表,把一个风筝玩得这么溜!
除了韩信,历史上还有不少关于风筝用于军事用途的记载。比如在南朝时期,风筝则曾经被梁武帝作为通讯的求助工具。 根据历史记载,“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可惜风筝不幸被叛军发现、射落,求援失败,不久台城遭到攻陷,梁武帝被活活饿死,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在明代,曾经有人用风筝承载炸药,通过风筝的互相碰撞来引爆导火线,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在抗日战争的日伪统治时期,还一度禁止放风筝,理由就是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容易扰乱军队的视线,耽误战机。看来这小小的风筝,关键时刻还能派上大用场啊!
我们说完了风筝的军事用途,再接着说说它的娱乐属性。随着历史的演变,在唐代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人们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广泛,风筝的军事功能就逐渐弱化了,人们开始主要用风筝来娱乐和健身。比如唐代有记载说宫廷里的太监们会把灯笼挂在风筝上,夜晚放上天空以观赏。到了宋代,风筝活动更是成为了锻炼身体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南宋时,放风筝在杭州已经成为十分盛行的娱乐游戏。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记载,在春游时节,西湖断桥一带已有放风筝比赛的活动,比赛方法就是让参赛者的风筝线绞在一起,谁的风筝线被绞断,谁就输了。这风筝不仅好玩,放风筝时,还能舒展筋骨,治疗颈椎病,锻炼协调能力,难怪时至今日,男女老少都还对放风筝这项活动十分地热衷。
不仅如此,古代还有在清明节放风筝来祈福、驱邪的习俗。比如南宋皇后谢道清在理宗皇帝死后,每到清明节时,都会在风筝上写下祭语然后放飞,希望可以通过风筝让逝去的理宗皇帝保佑江山社稷。明清时期,关于人们清明放风筝的记载就更多了。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有记载,说清明扫墓时,满城的男女都会到郊外祭扫,待祭祀完毕,就会在坟前放风筝。他们认为这一天放风筝可以除病消灾,为自己带来好运。
所以说啊,这小小的风筝,随着时代的进步,功能用途也一直在不断演变。我们以前还真是小瞧了它!
今天关于风筝的故事就说到这啦!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5
22 ratings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专家大腕说历史。
今天节目的一开始,给大家先念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清代诗人写的诗,比较大白话。这里的纸鸢就是古代风筝的叫法。大意就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群孩童在放学以后放风筝。很简单直白,但是很快乐、很美好!我相信放风筝,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踏青春游的一大乐趣。每年农历二月一到,到户外放风筝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其实不光我们现代人放风筝,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了放风筝这项活动。而且在古代啊,这风筝不仅可以拿来休闲娱乐和健身,甚至还曾被用做军事工具。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你所不知道的风筝历史。
风筝在中国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历史上第一个风筝,由墨子制造,他用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雏形。后来鲁班在此基础上改进了风筝的材质,用竹子做风筝,减轻了风筝的重量,使风筝容易飞得更高更远。鲁班,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木工建筑的祖师爷,我们现在木工师傅们用的刨子、铲子、划线用的墨斗,还有鲁班锁,都是他发明的。《渚宫旧事》里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意思是鲁班做风筝是为了载人来进行军事侦察,乘着它来窥探宋城。那时风筝还不叫风筝,叫做“木鸢”。现在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西面,就耸立有一尊鲁班的铜塑像,并被插上了象征飞翔翅膀的风筝造型。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再后来随着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纸做风筝,“纸鸢”这个叫法渐渐流行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的“风筝”这个名字,真正见于文献,得等到五代时期,一个叫李邺(yè)的人,他在制作的风筝上加入了丝绦、竹笛等物件,风吹声响,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纸鸢被人们称为“风筝”。
其实风筝在一开始主要是用于测量、通讯等军事用途。在楚汉相争时,汉代的军事家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绑上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结果,楚霸王项羽一败涂地,在乌江边自杀了。还有记载曾提到韩信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一事。项羽死后,韩信功高盖主,受到刘邦猜忌,于是他打算趁着刘邦外出征战时,放风筝并根据风筝的放飞长度测量未央宫,然后挖地道攻入宫内。可惜后来他被吕后和萧何骗进长乐宫斩杀,还被灭族了。但不管怎么说,韩信不愧是古代兵家的杰出代表,把一个风筝玩得这么溜!
除了韩信,历史上还有不少关于风筝用于军事用途的记载。比如在南朝时期,风筝则曾经被梁武帝作为通讯的求助工具。 根据历史记载,“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可惜风筝不幸被叛军发现、射落,求援失败,不久台城遭到攻陷,梁武帝被活活饿死,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在明代,曾经有人用风筝承载炸药,通过风筝的互相碰撞来引爆导火线,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在抗日战争的日伪统治时期,还一度禁止放风筝,理由就是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容易扰乱军队的视线,耽误战机。看来这小小的风筝,关键时刻还能派上大用场啊!
我们说完了风筝的军事用途,再接着说说它的娱乐属性。随着历史的演变,在唐代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人们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广泛,风筝的军事功能就逐渐弱化了,人们开始主要用风筝来娱乐和健身。比如唐代有记载说宫廷里的太监们会把灯笼挂在风筝上,夜晚放上天空以观赏。到了宋代,风筝活动更是成为了锻炼身体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南宋时,放风筝在杭州已经成为十分盛行的娱乐游戏。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记载,在春游时节,西湖断桥一带已有放风筝比赛的活动,比赛方法就是让参赛者的风筝线绞在一起,谁的风筝线被绞断,谁就输了。这风筝不仅好玩,放风筝时,还能舒展筋骨,治疗颈椎病,锻炼协调能力,难怪时至今日,男女老少都还对放风筝这项活动十分地热衷。
不仅如此,古代还有在清明节放风筝来祈福、驱邪的习俗。比如南宋皇后谢道清在理宗皇帝死后,每到清明节时,都会在风筝上写下祭语然后放飞,希望可以通过风筝让逝去的理宗皇帝保佑江山社稷。明清时期,关于人们清明放风筝的记载就更多了。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有记载,说清明扫墓时,满城的男女都会到郊外祭扫,待祭祀完毕,就会在坟前放风筝。他们认为这一天放风筝可以除病消灾,为自己带来好运。
所以说啊,这小小的风筝,随着时代的进步,功能用途也一直在不断演变。我们以前还真是小瞧了它!
今天关于风筝的故事就说到这啦!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17 Listeners
452 Listeners
74 Listeners
1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15 Listeners
275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