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魔山》(Der Zauberberg,1924)
本书是托马斯·曼(1875-1955)的代表作。1912年他到瑞士的疗养院探视正在疗养的妻子,拟以在那里停留三周中的见闻为基础,写成喜剧风格的短篇。由于构思不断发展,中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2年之后,却写成了1200页的长篇教养小说。
汉堡的平凡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在1907年访问了达沃斯高山山麓的国际疗养院,原定逗留三周,由于发现自己有轻微的肺病,不得不在此疗养,结识了院长、助理和从欧洲各地来此的人士。他陷入了死神就要降临头上的阴森的山鬼气氛之中。翟腾勃里尼是西欧理性主义的辩护士、意大利文人,自告奋勇对他进行教育和帮助。纳夫塔是他的论敌,是否定理性主义、强调专制主义的神秘思想家。还有象征东方阴郁颓废色彩、不断对汉斯施加诱惑的俄国女性克拉夫佳,以及她的保护人--把精神具体化为肉体生命力的裴波尔克伦。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汉斯白纸一般的精神世界为舞台,演出了欧洲各种思潮的对话,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欧思潮的缩影;同时也成为汉斯的精神修养过程。汉斯原来在安然地等待死亡,但当梦见于大风雪的山中在死亡线上彷徨时,终于醒悟“不能让死亡统治思想”。他在这样的“魔山”中虚度了七年,突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决心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爱,毅然下山,哼唱着“菩提树”的歌曲走向战场。
托马斯·曼从初期的短篇到长篇《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一贯探索艺术家和市民、精神和生命这些相对立的问题。他的作品,将观察问题的视野从个人扩大到时代和欧洲的命运。他还有《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1943)、《浮士德博士》(1951) 等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