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南朝的苛绢杂税


Listen Later

南朝后期即梁、陈的田租、丁调,据《隋书·食货志》载:“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丁。男年十六亦半课,年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女以嫁者为丁,若在室者年二十乃为丁。”“其田,亩税米二升。盖大率如此。”由于当时征收实物,因此南朝的统治阶级在征收租米、丁布时,喜欢用大斗长尺。当时的度量是:“斗则三斗当今(今,指唐初)一斗,称则三两当今一两,尺则一尺二寸当今一尺"(《隋书·食货志》)。租米、丁调之外,还有度田收租,亩收税米二升的记载。关于禄绢、禄绵、禄米,大概本来只是一种附加税。《隋书·食货志》称:“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 若给刺史、守、令等,先准其所部文武人物,多少由敕而裁。凡如此禄秩,既通所部兵士给之,其家(指刺史、守、令之家)所得盖少。”可见禄绢、禄绵、禄米本来是给刺史、守、令作为俸禄及其所部士兵的给养用的,后来才规定要全部上缴给中央政府的“台传仓库”,州郡县不得随便挪用,到此就成为中央规定的一种正式税收了。据《宋书·前废帝纪》:“永光元年(公元465年)二月乙丑,减州郡县田禄之半。”同书《明帝纪》:“泰始四年(公元468 年)四月己卯,复减郡县田禄之半。”“田禄”,《资治通鉴》作“田”,是错的;《建康实录》作“禄秩”,是对的。田禄即禄秩,内容包括禄绢、禄绵、禄米之类,可见向人民征收禄绢、禄绵、禄米,在刘宋已经开始。《陈书·宣帝纪》载太建三年(公元571年)三月的赦文,内有“自天康(公元566年)迄太建元年,逋余军粮、禄秩、夏调未人者悉原之”的话;太建十二年十一月的赦文,又称: “其丹阳、吴兴、晋陵、建兴、义兴、东海、信义、陈留、江陵等十郡, 并诸署即年田税、禄秩,并各原半;其丁租半申至来岁秋登。”可证一直到陈代还在向人民征收禄绢、禄绵、禄米。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魏晋南北朝史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