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王上二十1-43
前言:
列王纪十七十八十九章这三章主要记录了北国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先知以利亚的事奉,其成功与失败。以利亚所侍奉的北国君王是暗利王朝的亚哈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这三章内容就记录了亚哈悖逆失败的人生,这是北国列王中最差的王,因为他自卖(王上二十一25)。
今天所分享二十章的经文记录了亚哈在位时与亚兰之间的三场战役中的两场,一场在撒玛利亚,一场在亚弗。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显明和上帝格外的恩典和亚哈对上帝恩典的轻忽之间的对比。在以利亚大胜巴力的先知,并且在三年大旱为以色列人求雨蒙应允之后,耶和华神继续施恩给以色列人,在面对亚兰的攻击时,上帝以神迹式的得胜来帮助他们,但亚哈王却罔顾神的恩典,他不但错失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认识耶和华的机会,而且也为将来以色列的灾难和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患。
一、第一次亚兰-以色列之战
亚兰王为何此时要来攻击以色列呢?从属灵的角度来看,这是上帝要藉着亚兰成为对以色列的试验和审判。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大背景是亚述帝国的兴起成为了中东各小国的巨大威胁,亚兰想要控制以色列以便将来对抗亚述;恰逢以色列被上帝审判三年大旱之后国力衰弱,在亚兰人来看,这是征服以色列的好机会。
1.亚兰第一次要求与亚哈的回应
虽然此时的亚兰比北国以色列在军事上要强大的多,但是亚兰王一开始并没有打定主意一定要发动战争,亚兰王可能更多是想通过展现实力,威胁恐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小成本方式达成让以色列俯首称臣的目的。所以,亚兰王来到撒玛利亚城外,没有第一时间就攻击,而是差派使者来提出投降进贡的要求。
面对大军压境,以色列王亚哈似乎没有一点反抗的勇气和打算,他没有找人协商,更没有寻求耶和华的帮助,他看以利亚为他的对头,而非是他的帮助,可能在他看来今日邻国的入侵就是以利亚导致的。亚哈立刻就表示自己愿意投降。在亚哈的判断中,以色列毫无胜算,与其反抗被杀戮,还不如低头赔钱,虽然有损失和屈辱,但还能保存国位和性命。他想以自己“丧权辱国”的方式来解决危机。此时在亚哈身上,看不到一点作为上帝子民君王的样子。
2.亚兰第二次进一步羞辱与亚哈的回应
但是,亚哈没有想到亚兰王并不满足他的顺从。或许,对于亚兰王来说,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恐吓试探一下,便哈达也没有想到他的无理要求立刻就被答应了。看到亚哈如此的软弱,亚兰人就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你自己准备好送过来不行,我要派人去选取,我的臣仆看中什么就要拿走什么。君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亚哈的低头顺服并未换来退兵和善待,反而被便哈达得寸进尺。// 属灵争战同样如此,面对仇敌的恐吓和攻击,我们如果不求问上帝,而是照着自己的判断和做法,甚至想要以自己心里委曲求全交出部分主权,换来敌军的撤离和国家的平安,结果往往不是对方被满足和感动了,而是扩大了对方的狂妄和欲求,会带来更大的灾祸和损失。利益、权利的出让和良心的妥协不会换来平安。
对于便哈达的进一步羞辱,似乎亚哈被逼到了除了反抗别无选择的地步。上帝洞悉人性,知道亚哈的底线,就是要保全自己的王位;就藉着便哈达的得寸进尺,令亚哈的委曲求全毫无功效,他看到了他的退让和低头并不能解决所面对的危机。就是说,亚哈的目标是保全王位,如果低头进贡可以,就进贡;如果打开城门任由亚兰人进城抢掠一番,不影响自己王位的话,他连这样屈辱的要求都想答应。但他却知道,百姓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他放任亚兰人进城掳掠,他的王位不是亚兰人给拿下,而是以色列人就把他拿下了。亚哈内心一百个不愿意反抗,但他知道面对这种过分的要求如果不抵抗的话,王位一定不保。
但就是这样,亚哈也并未下定决心放手一搏,否则他就不会召集国中的长老来议事,而是直接商议战争策略了。他召集北国境内的所有长老来,悲情陈述,只说自己所受的压力和羞辱,却未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了誓死不从的准备。亚哈这样说,应该是探探口风,他做好了进退两手准备,一方面,如果代表各支派的长老们跟他一样的恐惧后退,宁愿被人抢走财产和妻女,也不愿意起来争战,那么他可能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仇敌的要求,将来如果有人质疑,亚哈完全可以将责任都推到众位长老的头上,说是众首领一致的决定。另一方面,如果长老们同仇敌忾,坚决抵抗,他也就知道硬着头皮也得显出一定的强硬。
亚哈内心的畏首畏尾,从他对亚兰使者的回复中就可以知道,他依然低眉顺眼地把自己放在一个极为谦卑的地位上,虽然拒绝了亚兰人的羞辱要求,是在畏惧中的迫不得已,因为他依然口称便哈达为“我主我王”,称自己为“仆人”,而且两次强调“依从”,暗示说,如果亚兰人只是要求一些财物人口他还是愿意答应的,但随意抢掠实在是他不敢依从的。亚哈依然盼望以进贡财物的方式来消除战争。
3.亚兰第三次的威胁和亚哈的回应
其实,亚哈的拒绝应该在亚兰人的意料之中,若这种羞辱的条件都答应了,那就太不正常了。所以,亚兰人又回到了威胁的路数上来了,以自己强大的兵力来恐吓亚哈。而亚哈这次面对恐吓,似乎有了一点勇气,亚哈回了一句“才顶盔掼甲的,休要想摘盔卸甲的夸口”(意思就是,还没有打说这些干嘛,有本事打赢了再说),但我们从这句场面话中还是能体会到一些看似硬气中的无可奈何。
亚哈从来就没有作真要打仗的准备。甚至,在亚兰人已经都要摆队攻城了,也没有看见亚哈做了哪些应对的军事准备。可能他这个时候正在手足无措地就等着敌方攻入城中呢,在亚哈看来能说出一句硬气的话,就已经是他勇气的顶峰了,对方真要冲进来就进来吧。他就没准备真打这一仗!这一点从后面先知和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4.上帝的出手
正在以色列人危急之时,在杀戮和抢掠一触即发之时,上帝百姓真正的王和上帝军队真正的元帅就差派先知来到了亚哈面前。// 这里没有说这先知的名字,可能这就是上帝所说的“在以色列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与巴力亲嘴的人”(王上十九18)中的某位先知。
先知首先宣告了“今日耶和华必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但亚哈的回应却是“藉着谁呢?”,先知说“藉着跟从省长的少年人”,亚哈又问“要谁率领呢?”(吕振中本译为“谁要先开战呢?”,思高本译为“谁指挥作战”),先知说“要你亲自率领”(吕振中本译为“就是你”,思高本译为“你自己”)。可见,第一,亚哈对于如何迎战亚兰,此时没有任何一点头绪;第二,亚哈对于先知话语的关注点,不是在耶和华身上,甚至亚哈直接就忽略了先知所说的“你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个重点;亚哈所关注的是怎么能打赢这一仗,至于是谁让他能打赢,其实不那么在意。因此,这里没有记载亚哈有任何对于上帝有感恩的表述。即使这样,在这个时刻,上帝就让亚哈蒙恩,他竟然就顺服了上帝的话语,数点了232名少年人。当然,亚哈并没有真的带领这232名士兵亲自冲锋陷阵,而是命令着232名士兵先出去攻击,当他看到亚兰人竟然逃跑了,才带领城里的七千主力出城追杀。
虽然,亚哈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非常糟糕,既没有主动来寻求神,没有去找先知,先知主动来宣告上帝的帮助,也没有对上帝表达感恩,但这已经是亚哈一生中属灵生命的巅峰时刻了。虽然是被情势所逼,但是他也的确是面对自己原本觉得不可战胜的敌人,照着上帝的吩咐的挑选了232名士兵,差派他们出城攻敌去了。其实这并非是亚哈的勇气,他的顺服完全是上帝的恩典,耶和华为自己名的缘故使亚哈和以色列人蒙恩。
其实,先知对亚哈所说的话中,把亚兰人交在他手中,令他争战得胜只是上帝能力的显明,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为要亚哈认识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得胜亚兰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对耶和华神的寻求和依靠的才是。
5.上帝话语的再次临到
在得胜之后,上帝的话语藉着先知再次临到亚哈,告诉亚哈“你当自强,留心怎样防备,因为到明年这时候,亚兰王必上来攻击你”。这句话告诉亚哈,这事还没有完,亚兰这次只是被击退了,明年他们还会再来,你该早做准备。重点在“自强,留心”这两个词语上。首先,自强不是告诉亚哈要扩军,在军事上要有强大的装备,好应对明年的战争,这里的自强是指内在属灵的刚强,就是不要再像这次这样软弱恐惧,手足无措。除了认识耶和华神,寻求信靠祂,谁能有面对强大仇敌时的刚强和平安呢?后面说“留心怎样防备”,吕振中本译为“你要明白,要看清楚你要做的”。这是对亚哈的提醒和劝诫,就是告诉亚哈你要思想谁才是你的得胜和保护,你的刚强和力量,你要思想耶和华在你身上的一切作为,从三年大旱,到神藉着以利亚在迦密山对巴力先知的得胜,到之后的大雨,到你刚刚所经历的大胜亚兰人的神迹,这一切你都要思想,就像之前以利亚对以色列百姓所说的那样“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王上十八21),今日亚哈同样需要在留意思想之后做出抉择,你要思想是谁救你脱离了亚兰人的手,若你已经知道耶和华是神,那么就当舍弃巴力和亚舍拉,专心依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唯有耶和华才是你的刚强、保护。唯有你留心想明白了这事,明年便哈达再来的时候你才能得蒙保守。
二、第二次亚兰-以色列之战
1.亚兰人的策略调整/错误神观
亚兰人第一次失败之后,一定会有反思总结的。可能便哈达回去后,转回头总结思想的时候,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仗败的毫无道理。他们的失败不能用轻敌来解释,不能用被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总结,因为他们虽然轻敌饮酒,却不是毫无防备,反而是不管以色列人来讲和还是打仗,亚兰人都准备将他们活捉(王上二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