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路加福音 10:25-37
10: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如果说前面主差派门徒出去传道整体是比较顺利的话,那么这段经文就让我们看见了对主耶稣、对福音的抵挡。这就提醒我们,为主作工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敌对、试探和挑战是我们时刻要准备面对并靠主得胜的。
路加首先交代了这个到主面前来的律法师的心态和所设计的问题,以便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如何认识并对待主耶稣的。首先,他是一个不怀好意、也不真诚的人,因为他是故意来“找茬”的。他显然属于敌对主的阵营,与假冒为善的文士与法利赛人同伙,想借此拿主的把柄,或看主的笑话,从而阻挠主传道的工作。存心试探别人是不好的,这类似于我们当下所谓的“钓鱼执法”,这样的心态是恶的。以律法试探主就更为恶劣,因为律法本是圣洁、良善、公义的,又能使人知罪。因此,神的儿女切不可主动试探别人,尤其是弟兄姊妹。因为神从不试探人,只有撒旦才是那试探人的。我们行事为人当效法主,合乎圣徒的体统。
其次,他是一个企图“以行为称义”的人,这从他所设定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看法。若是人凭自己做什么就能承受永生,主为什么还要降世为人另外成就一个救恩呢?没有哪个罪人能凭一己之力守全律法,故此也就无人能凭行为自救。可惜这位律法师既不明白这道理,又不肯像尼哥底母一样去寻求,反而自以为聪明地以此试探主。
第三,他是一个精通律法条文,但却不明白律法真意的人。面对主的反问,他对答如流,且完全正确。若是考试,必得满分,很符合“律法师”的身份。但仅从其不肯罢休而继续辩论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怕是没有活出这诫命的真义,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以致主最后吩咐他“你去照样行吧”。这人正是主所谓“聪明通达人”的典型,表面看上去既敬虔又智慧,但实质上却愚昧无知,还不如小孩子。不知这次的经历是否触动到他,主的话他听进去没有,若是错失了这悔改的良机(几个人能有这么难得的机会啊!),那实在是太遗憾了!
“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就是说,你当投入全部的情感、理智、才能,也就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切,即你全人所有的去爱神,不当有丝毫的迟疑与保留。只要你还有不肯或不愿拿出来的,就意味着神还没有完全成为你生命的主,那就是你的偶像。亚伯拉罕为什么一定要献以撒?就是要试验他是否肯拿出自己最珍爱的。你如今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财富、工作、权力、学问、服侍、自己还是妻子儿女?你爱主超过这些吗?如果主呼召,你愿意交出去吗?
我们中国人推崇的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听起来似乎比“爱人如己”的境界还高,但其实不过是出于自义和骄傲,对人性的败坏与无能缺乏清醒的认识。那是唯有完美的神才能做得到的,有罪又有限的人根本不可能企及。创造并鉴察我们的神自然知道人到底是什么样,给出的标准也就是最合适的。爱人如己,正是我们在人与人交往中要竭力追求的,首先就应当从教会的弟兄姊妹间开始。
最后,他是一个缺乏真爱的人,因为他想先限定爱的对象,于是问“谁是我的邻舍呢?”也就是说,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只肯爱那些他认为值得爱的人。在他看来,主耶稣及其门徒既与自己观点相左,基本就属于不可爱的一类。主耶稣接下来之所以讲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正是直指他问题的核心——他对律法的理解和遵行都是不完全的,与神的旨意相距甚远!我们差不多也是这样,自觉不自觉地就已经为爱设定了种种条件,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其实不过是为掩饰爱心的缺乏而已。但主自己却教导说:“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 5:45—48)爱的具体内容是应当因人而异的(比如夫妻之爱就不同于朋友之爱),但爱人的心却不应当有先决条件,爱人的范围也不该有限制,这才是圣徒当追求的见证。
主耶稣不愧是智慧充满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律法师有备而来,不怀好意,早就想好了下一步要争辩什么,企图引诱主耶稣落入其设下的陷阱。但主并没有按着他的思路,而是反问道:“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这样,主耶稣就迫使律法师自己的口定自己的罪,你这样试探别人符合“爱人如己”的诫命吗?
律法师一时语塞,但却不肯认输,继续逞强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主还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直接辩论“谁是我的邻舍”这类比较抽象的问题,不仅难有明确的结论,只会导致更多无益的口舌之争,而且对指导生活中如何遵行诫命毫无用处。于是主耶稣讲了一个故事,让律法师和在场的门徒和众人思想。这样,主耶稣不仅化解了试探,而且反客为主,把试探变成了教训众人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爱人如己。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试探(但千万不要自找试探,那是非常危险的,主祷文要我们祷告不遇见试探),如何应对,不仅非常需要智慧,而且要充满爱心。“箴言”有相邻的两节非常有意思:“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箴 26:4-5)使徒彼得也有一段相关的教导:“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 3:15-16)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很可能真有其事,甚至在当时流传很广,而不仅是比喻,因为这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写照。耶路撒冷位于锡安山上,而耶利哥则位于海平面以下,这条下坡之路充满危险,常有盗贼出没,有点像“水浒传”里描写的那些情景。但这也是一条主要的干道,因此来往的各色旅客很多,包括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
也许他们刚结束服侍,正赶路回家,或者去办一些紧要的事情。再说,眼下周围没有其他人,也不知强盗是否还埋伏在附近,贸然出手可能惹上大麻烦,还是先离开吧,回头再想办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是公认的智慧,不趟这浑水才是明智的。但“爱人如己”又该置于何地呢?假如你是躺在地上的受害者,你希望这样被对待吗?反思一下,我们多不公义,有难的时候总盼望别人帮助我们,但别人有难的时候,我们却往往推三阻四。求主的爱充满并激励我们,好使我们能活出真爱的见证,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固有的,而只能是从天上浇灌下来的。
他是一位愿意不计代价帮助别人的人。他首先以酒和油为那人疗伤,以求保全受害人的性命。这都是他自己旅行所必备的,或是他的货物,但他却毫不吝惜。第二天又拿出二钱银子作为继续治疗的费用,并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花费。据考证,当时这些钱可供住店一到两个月,足以保证受害人康复。一个貌似敌人的人,却能如此慷慨,不知能不能触动律法师的心。帮助人是需要负代价的,包括时间、精力、钱财等等,帮助越多、越深,代价通常就越大。熟悉的人还好一些,能为陌生人付代价就很少见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帮助不见成效,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付足代价,而只停留于表面和肤浅。
他是一位负责到底的人。现场救治了,他并没有把受害人留在那里,自己继续赶路,而是带他去了客店,安顿下来。尽管他自己不方便留下来,但却把受害人安置妥当,可谓帮人帮到底。这样,受害人的完全康复就有了保证。爱心、耐心、细心如斯,亲属或近邻也未必做得到。想想我们自己,多少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留下多少遗憾。所罗门说:“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 7:8)自己的事也好,帮助别人的事也好,我们不要贸然开始,但一旦开始,求主保守我们能善始善终,尽职尽责,不半途而废。
他是一位不存成见的人。他没有因为是在犹大的地界,自己又是不受欢迎的撒玛利亚人而一走了之,而是尽自己当尽的本分。真爱是不分门别类的,因为神从不偏待人。神的儿女理当效法神,不存偏见,正如使徒彼得所教导的:“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后 1:5-8)
但愿那位律法师把主的话听进去了,也真心悔改了。因为唯有站在他面前的这一位人子,才能将律法的真意启示出来,也只有他才完全遵行了神的诫命,活出了律法的要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 3:16)愿我们一心效法主,跟随他的脚踪行,“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阿们!
阿们!
The post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5
1111 ratings
路加福音 10:25-37
10: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如果说前面主差派门徒出去传道整体是比较顺利的话,那么这段经文就让我们看见了对主耶稣、对福音的抵挡。这就提醒我们,为主作工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敌对、试探和挑战是我们时刻要准备面对并靠主得胜的。
路加首先交代了这个到主面前来的律法师的心态和所设计的问题,以便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如何认识并对待主耶稣的。首先,他是一个不怀好意、也不真诚的人,因为他是故意来“找茬”的。他显然属于敌对主的阵营,与假冒为善的文士与法利赛人同伙,想借此拿主的把柄,或看主的笑话,从而阻挠主传道的工作。存心试探别人是不好的,这类似于我们当下所谓的“钓鱼执法”,这样的心态是恶的。以律法试探主就更为恶劣,因为律法本是圣洁、良善、公义的,又能使人知罪。因此,神的儿女切不可主动试探别人,尤其是弟兄姊妹。因为神从不试探人,只有撒旦才是那试探人的。我们行事为人当效法主,合乎圣徒的体统。
其次,他是一个企图“以行为称义”的人,这从他所设定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看法。若是人凭自己做什么就能承受永生,主为什么还要降世为人另外成就一个救恩呢?没有哪个罪人能凭一己之力守全律法,故此也就无人能凭行为自救。可惜这位律法师既不明白这道理,又不肯像尼哥底母一样去寻求,反而自以为聪明地以此试探主。
第三,他是一个精通律法条文,但却不明白律法真意的人。面对主的反问,他对答如流,且完全正确。若是考试,必得满分,很符合“律法师”的身份。但仅从其不肯罢休而继续辩论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怕是没有活出这诫命的真义,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以致主最后吩咐他“你去照样行吧”。这人正是主所谓“聪明通达人”的典型,表面看上去既敬虔又智慧,但实质上却愚昧无知,还不如小孩子。不知这次的经历是否触动到他,主的话他听进去没有,若是错失了这悔改的良机(几个人能有这么难得的机会啊!),那实在是太遗憾了!
“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就是说,你当投入全部的情感、理智、才能,也就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切,即你全人所有的去爱神,不当有丝毫的迟疑与保留。只要你还有不肯或不愿拿出来的,就意味着神还没有完全成为你生命的主,那就是你的偶像。亚伯拉罕为什么一定要献以撒?就是要试验他是否肯拿出自己最珍爱的。你如今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财富、工作、权力、学问、服侍、自己还是妻子儿女?你爱主超过这些吗?如果主呼召,你愿意交出去吗?
我们中国人推崇的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听起来似乎比“爱人如己”的境界还高,但其实不过是出于自义和骄傲,对人性的败坏与无能缺乏清醒的认识。那是唯有完美的神才能做得到的,有罪又有限的人根本不可能企及。创造并鉴察我们的神自然知道人到底是什么样,给出的标准也就是最合适的。爱人如己,正是我们在人与人交往中要竭力追求的,首先就应当从教会的弟兄姊妹间开始。
最后,他是一个缺乏真爱的人,因为他想先限定爱的对象,于是问“谁是我的邻舍呢?”也就是说,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只肯爱那些他认为值得爱的人。在他看来,主耶稣及其门徒既与自己观点相左,基本就属于不可爱的一类。主耶稣接下来之所以讲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正是直指他问题的核心——他对律法的理解和遵行都是不完全的,与神的旨意相距甚远!我们差不多也是这样,自觉不自觉地就已经为爱设定了种种条件,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其实不过是为掩饰爱心的缺乏而已。但主自己却教导说:“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 5:45—48)爱的具体内容是应当因人而异的(比如夫妻之爱就不同于朋友之爱),但爱人的心却不应当有先决条件,爱人的范围也不该有限制,这才是圣徒当追求的见证。
主耶稣不愧是智慧充满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律法师有备而来,不怀好意,早就想好了下一步要争辩什么,企图引诱主耶稣落入其设下的陷阱。但主并没有按着他的思路,而是反问道:“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这样,主耶稣就迫使律法师自己的口定自己的罪,你这样试探别人符合“爱人如己”的诫命吗?
律法师一时语塞,但却不肯认输,继续逞强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主还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直接辩论“谁是我的邻舍”这类比较抽象的问题,不仅难有明确的结论,只会导致更多无益的口舌之争,而且对指导生活中如何遵行诫命毫无用处。于是主耶稣讲了一个故事,让律法师和在场的门徒和众人思想。这样,主耶稣不仅化解了试探,而且反客为主,把试探变成了教训众人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爱人如己。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试探(但千万不要自找试探,那是非常危险的,主祷文要我们祷告不遇见试探),如何应对,不仅非常需要智慧,而且要充满爱心。“箴言”有相邻的两节非常有意思:“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箴 26:4-5)使徒彼得也有一段相关的教导:“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 3:15-16)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很可能真有其事,甚至在当时流传很广,而不仅是比喻,因为这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写照。耶路撒冷位于锡安山上,而耶利哥则位于海平面以下,这条下坡之路充满危险,常有盗贼出没,有点像“水浒传”里描写的那些情景。但这也是一条主要的干道,因此来往的各色旅客很多,包括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
也许他们刚结束服侍,正赶路回家,或者去办一些紧要的事情。再说,眼下周围没有其他人,也不知强盗是否还埋伏在附近,贸然出手可能惹上大麻烦,还是先离开吧,回头再想办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是公认的智慧,不趟这浑水才是明智的。但“爱人如己”又该置于何地呢?假如你是躺在地上的受害者,你希望这样被对待吗?反思一下,我们多不公义,有难的时候总盼望别人帮助我们,但别人有难的时候,我们却往往推三阻四。求主的爱充满并激励我们,好使我们能活出真爱的见证,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固有的,而只能是从天上浇灌下来的。
他是一位愿意不计代价帮助别人的人。他首先以酒和油为那人疗伤,以求保全受害人的性命。这都是他自己旅行所必备的,或是他的货物,但他却毫不吝惜。第二天又拿出二钱银子作为继续治疗的费用,并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花费。据考证,当时这些钱可供住店一到两个月,足以保证受害人康复。一个貌似敌人的人,却能如此慷慨,不知能不能触动律法师的心。帮助人是需要负代价的,包括时间、精力、钱财等等,帮助越多、越深,代价通常就越大。熟悉的人还好一些,能为陌生人付代价就很少见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帮助不见成效,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付足代价,而只停留于表面和肤浅。
他是一位负责到底的人。现场救治了,他并没有把受害人留在那里,自己继续赶路,而是带他去了客店,安顿下来。尽管他自己不方便留下来,但却把受害人安置妥当,可谓帮人帮到底。这样,受害人的完全康复就有了保证。爱心、耐心、细心如斯,亲属或近邻也未必做得到。想想我们自己,多少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留下多少遗憾。所罗门说:“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 7:8)自己的事也好,帮助别人的事也好,我们不要贸然开始,但一旦开始,求主保守我们能善始善终,尽职尽责,不半途而废。
他是一位不存成见的人。他没有因为是在犹大的地界,自己又是不受欢迎的撒玛利亚人而一走了之,而是尽自己当尽的本分。真爱是不分门别类的,因为神从不偏待人。神的儿女理当效法神,不存偏见,正如使徒彼得所教导的:“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后 1:5-8)
但愿那位律法师把主的话听进去了,也真心悔改了。因为唯有站在他面前的这一位人子,才能将律法的真意启示出来,也只有他才完全遵行了神的诫命,活出了律法的要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 3:16)愿我们一心效法主,跟随他的脚踪行,“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阿们!
阿们!
The post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