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走走,作家、资深编辑。《收获》app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
本期主要内容:
01:07在中国人大读创造性写作博士
02:10复旦日语系毕业,从外企高薪到《收获》杂志实习
09:15短篇小说其实是最难写的。
11:39在24岁用三个月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
14:03一年时间改了五稿,改稿的天赋应当不小于写作的天赋
20:25一些扶持年轻人的杂志和写作活动
21:56deepseek在小说写作中的bug
24:30用deepseek写文学评论,效果非常好
27:43文科生缺的是执行力,AI时代的文学是行动的文学
39:40大学里的创意写作课教什么?
41:01细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乔伊斯《死者》、契诃夫《草原》等等
45:39所谓经典,就是非写不可、删无可删
年前,我在线下书店买到一本走走老师的新书《无声的细节》,这是一本小说和电影讲稿,很有毕飞宇老师写《小说课》的味道,但是更锋利、更细致,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对走走老师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本期节目,就是对走走老师的专访。
我们从走走老师在《收获》杂志的工作经历聊起,作为资深的文学编辑,她聊到自己做图书和改稿经验。走走在24、25岁的年纪,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小说,而第二部长篇,在李小林老师的帮助下改了五稿,作品最终成型。这段经历是走走进入《收获》杂志的开端:
“为什么到现在我还是愿意帮助年轻人改稿,包括我们之前做很多线上公益的改稿课,就是因为,我觉得改稿是能够把一个作品提高、能够修改出来的。修改的天赋不小于写作的天赋。”
这些年,走走老师办了不少扶持年轻人创作的活动,比如“无界文学漫游计划”、“一叶故事荟”等等,她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创意写作课程,于是我问了她一些关于“如何学写作”的问题。
走走说:“创意写作专业能教阅读,不一定能教写作。”她在大学里开的写作课,基本上都是带大家细读经典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乔伊斯《死者》、契诃夫《草原》……“删无可删、不得不写的才是经典。大部分中国作家写的99.9%的作品,没有什么必须的、不得不的。” 这是一个难得的编辑视角,让我发现学习如何写作其实就是学习如何阅读。
后来,我们还聊不少用AI写作的话题,以及使用deepseek的体验:“AI非常擅长写文学评论,基本上直接拿来就能用。”“文科生缺的是执行力,未来不是说一个纸上谈兵的文学,而是行动的文学。”都是很生动的观察,穿插着走走老师的真知灼见。
我喜欢走走老师飞快的语速和灵敏的思维,特别是讲作品的时候,言语里带着犀利、恳切和略微的“毒舌”。节目录完后,我仍然沉浸在她带我去的那个阅读世界里,于是我重新拿起《包法利夫人》,读得津津有味。
走走老师的部分讲稿:
读契诃夫《迟迟未开的花》mp.weixin.qq.com发表于《西湖杂志》
读赛珍珠《王龙》mp.weixin.qq.com发表于《湖南文学杂志社》
读韩江《植物妻子》mp.weixin.qq.com发表于《湖南文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