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August 09, 2025No.27创写考研失败后,看见写作的N种可能【本期嘉宾】长风,前互联网公司软件开发、产品经理,辞职跨考人大的创造性写作专业,今年遗憾挂线。目前在做跨媒介写作的工作。(小红书@长风送归寻)【时间轴】Part1 用产品经理思维备考创意写作专业02:50“写作好像是要学的”04:00用做产品的思维去备考11:34内地创写院校与香港创写院校对比15:00人大写作136分经验分享Part2 什么是跨媒介写作19:09创意写作的发展方向:广播剧、影视剧、游戏、策展文案、乡创与在地艺术24:30网络小说与写作的商业化尝试35:19一次非典型写作者的非典型策展38:02乡村创作的新模式Part3 自由职业的探索40:15写作的生存出路:关于商人、内容创作和艺术家的三重身份49:49理工科背景、互联网大厂工作、抑郁与双向——以往经历皆为写作的财富50:35AI时代下,我们对写作的迷茫和信心Part4 致正在备考创意写作的同学们62:00备考中的情绪疏解方法68:56一些有用的app和有趣的知识博主推荐78:55性价比复习法:知识点取舍与押题小窍门【节目中提到的人物、作品、概念】《萌芽》杂志,青年文学刊物,1956年创办于上海,主办“新概念作文大赛”柏拉图“理式世界”,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两个层面,理式世界和现实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唯一真实的存在,包含所有事物的理式,如“美”“善”“正义”等抽象概念。《山海经》,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十月》杂志,今年举办AI加写作的征稿活动电子笔记app推荐:flowus、notion、专注笔记、margin note 英语背单词推荐:欧路app、哔哩哔哩搜索“折纸法”九叶诗派,也称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 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1981年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黄龙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北大国风写作研修班,今年7月开始授课,相关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VM5HIO3dtzHkt6nrZs56rg北京798,位于北京朝阳区的艺术街区乡创,助推中国乡村产业创新创意发展的艺术类创作《潜龙勿用》,B站“食频道”最近更新的纪录片穆旦,十二世纪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冯至,二十世纪诗人、翻译家,成立浅草社、沉钟社赵树理,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被压抑的现代性》,王德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晚清小说。李泽厚,当代思想家、哲学家,著有《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于2021年逝世《重放的鲜花》,是一部王蒙、刘宾雁等多人作品合集。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勃勃生机,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写和小说。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桃花扇》,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西厢记》,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推荐B站up主:·崩登仓仓,中国古典戏曲·费洛凡,西方戏剧视频·北大陈斯一,解析《荷马史诗》的视频·北大洪子诚,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推荐文学史书系:·复旦陈思和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陈平原老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中国史》,共十册,费正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雨果(Victor Hugo),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红与黑》,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品,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30年首次出版【播客文稿详见公众号“各校创意写作考研”】...more1h 38minPlay
August 07, 2025No26.写诗,写小说,✍️诗体小说【本期嘉宾】萧然,复旦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诗歌译者和作者,《诗歌机器》编辑。毕业后曾与南欧隐居和在联合国工作,公益组织POETREE发起人。【时间轴】Part1 毕业后的游历:寻找世界文学的根01:23欧洲游历04:52对于90后00后来说,我们的文学原乡在哪里?Part2 写诗,写小说,写诗体小说05:35诗歌启蒙08:34诗是经验而非抒情10:45诗歌可以教学吗?13:26我看到的诗人都是非常谦逊的。14:48在复旦,写诗毕业21:57写小说是为了练“气力”,是一种“曲线救国”Part3 在写作中归隐,做一个无名之辈24:42诗歌是对语言最大的陌生化26:55学习西班牙语是为了什么?28:30在海外,感知自己的“中国特性”31:21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的通信故事37:00每个诗人都是边缘人39:14做一个无名之辈是美妙的Part4 创意写作的职业选择41:20在国外写作,感觉特别安心45:17写作的平静感:做加法不难,做减法很难48:43远离文化生产线,像波拉尼奥一样生活【后记一】萧然最近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叫做POETREE。Poetree=Poetry+Tree,他设计出了一套诗歌课程发给志愿者们,如其名,“以诗树人”。毕业这两年来,他一直在游历状态中,先是于南欧隐居,又去了联合国工作,而且这种游历似乎是有线索的:围绕诗歌、作家、墓志铭……这让我感到好奇,于是约他聊了这期播客。我们聊到和自己精神气质非常契合的作家,并且有意无意参考作家们的生活。很有意思的是,萧然在和波拉尼奥同样的年纪去了西班牙,在巴塞罗那,他住在了波拉尼奥住过的街区。这可能是靠近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像波拉尼奥一样作为一个边缘人去生活,然后默默的创造。我们还聊到“诗体小说”,萧然给了很多中肯的创作方法,他在复旦大学的毕业作品就是诗体小说,我读他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异于同龄人的平静感,没有丝毫的浮夸和矫饰。我后来问他,“诗和小说你更看重哪一个?”,他说:“我写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再回来写诗。”学语言也是一样,学西班牙语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中文写作。如果一直待在国内不会有明显的感触,但是在海外,进入另外一种文化环境里,一个人的母语和身份反而会变得格外清晰。然后我们还聊了很多很多:关于诗论、职业选择、隐居生活……毕业这两年,我们似乎都经历了一小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对写作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开始“归一”,就像博尔赫斯说的,“写作者在生涯初期肯定是以复杂开始的”,巴洛克式的复杂,但是他说“复杂并不难,如果你有足够的运气,够好的话,你在最后会达到一种复杂的简单。”这是我们都想达到的一种状态,复杂的简单。【节目中提及的作品与人物】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智利诗人、小说家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笔名阿尔瓦罗·德·坎波斯、里卡多·雷耶斯等,葡萄牙诗人、作家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奥地利诗人,诗歌界的风云人物《给青年诗人的来信》,这是里尔克在其三十岁左右时写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不止于谈论创作和诗艺,他在信中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诗和艺术、两性之爱、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木心,中国文学大师、画家,在中国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济慈(John Keats),十九世纪英国诗人、作家,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飞鸟集》,诗歌集。印度作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作,发表于1916年,中译本郑振铎译《马尔特·劳利得·布理格随笔》,里尔克著,冯至译,提出“诗是经验”这一观点罗丹(Auguste Rodin),法国雕塑及绘画艺术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被称为“现代雕塑之父”《诗论诗神》,是作家王炜于2019—202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做的系列讲座记录稿,于2023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三十诞辰有感》,穆旦诗歌冯至,二十世纪诗人、翻译家,成立浅草社、沉钟社诗体小说,具有小说特点的一种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与一般叙事诗比较,它不仅篇幅长,更主要的是它像小说那样,要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但它是用诗的语言描写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而描写又往往不如小说细致具体《红的自传·丈夫之美》,安妮·卡森诗选,当代诗体小说代表作布鲁姆(Harold Bloom),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路易斯·格里克(Louise Glück),美国当代女诗人,生前系耶鲁大学驻校作者,1985年-2020年,曾先后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扬·马特尔(Yann Martel),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曼卡,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加拿大作家保罗·策兰提出,“诗歌是对语言最大的陌生化”《叙事的危机》,韩炳哲著,从哲学视角俯视当今时代叙事多方面的危机和困境贝克特(Samuel Beckett),爱尔兰作家、诗人、评论家、小说家、导演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二十世纪俄裔美籍作家。在欧洲生活时期,出版了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等等,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移居美国后创作的文学作品《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前苏联时期的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苏联红军和白军,是苏俄内战时期的两支主要军事力量。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废除旧军队,建立红军;沙皇俄国的旧势力,包括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等,为了推翻苏维埃政权,纷纷联合起来,建立了白军《山之诗》《空气之诗》,茨维塔耶娃的组诗。山”指布拉格的佩伦山,得名于斯拉夫原始宗教中的雷神,离当时茨维塔耶娃的住所很近,从她家就可以望见《20岁自画像》,波拉尼奥的诗。《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波拉尼奥的小说,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二十世纪阿根廷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后记二】我在回听的时候,留意到萧然的语言,他的每一处停顿、措辞、接话、描述,既丝滑又厚重,“文质彬彬”,足可见他的写作天赋。我会把聊天内容整理成文字版发出来。做了这么多期播客以后,我对词汇、语气、逻辑转折处、音色的品鉴,都逐渐有了一些敏感度。我现在很钦佩每一个来过创意写作播客的嘉宾,ta们话语的利落、精准,都是扎扎实实的功夫,希望我有一天也能训练出这样的语感。...more1h 2minPlay
April 25, 2025No25.没有勇气,才华就毫无意义本期是一个单口节目,讨论两个话题。第一是关于生活:写作与贫穷、富有的关系;第二个话题关于写作本身,分享我在写作上的四个开窍时刻。本期节目起源于我最近对自己生活的观察,我在过一种“飘起来的生活”,我不知道如何定义它,也许是每一天,做一点不合时宜的情感实验,比如完全沉浸于一种温柔、轻盈、或感恩的心境;也许是去看别人作品,来扩展这个情感,或者,自己创作一个作品,更长时间地跟随这种感受,又或者,在作品中缓慢思考各种重要问题。——而不用面对外界刺激,“我只能接招、做出相应反应”的限定性生活。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然后自然而然地,我终于能感受到意识流小说的美,能够进入其中,进行我自己的创作。写作意识近似于一种关于文字作品的审美意识。很神奇,我不知道会在哪一刻,什么样的作品就会突然帮我打开新世界。这好像不是技艺上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我们自己的思考和领域,以及某一瞬间的“开窍”。接着下半部分,我就把几个我在读作家作品上的“开窍”瞬间做了一些回顾:从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入门,到追求纯真的内核,再到对冷淡风格的作家产生兴趣,再到“新小说”观念的打开……这是我五年以来的阅读历程。我想说,也许知识可以积累,观念可以更新,能力可以锻炼,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感知、情感和个性,要比知识、观念和能力对写作更具有根本意义。时间轴:00:35文科是通往贫穷之路吗?01:54鲜活的玩乐精神05:20毕业之前想明白的几件事07:46要不要找个地方托底?10:05什么样的生活最省力?13:05作家的作家,精神的原乡15:00纯真的母题16:24考研最喜欢考的作家作品20:17冷淡风的四个作家26:11新小说的开窍时刻...more36minPlay
April 16, 2025No.24不打工,就写作【本期嘉宾】彭劲松,一个对写作有极致追求的人。毕业后,曾做过保安、门童、地铁安检员,目前在文娱活动做志愿者。【时间轴】03:14成都的文艺氛围07:53当一群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聚到一起15:16成都“乔伊斯”,幻想自己在流浪20:57文学从功利角度上是性价比最高的艺术22:14哪些新生代作家值得关注?23:23写长篇的勇气26:52到底什么是意识流?33:37文学史就是竞争史,挑战前辈是书写者的责任41:20写短篇是跟一个聪明人聊了一晚上。45:09对网络文学对看法56:05用无限流小说开启冒险之旅三月下旬,我从“you成都”公众号读到一篇采访彭劲松的文章,叫做《一个小城青年决定去当作家》。恰好那几天,我正在读吉井忍写的《格外的活法》,也是一本采访录,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一位垃圾回收艺人:既是垃圾回收员,又是搞笑艺人。他把这两份工作当成毕生事业来做。对照阅读的时候,劲松的故事瞬间吸引了我。回到他的经历,他做过保安、门童、地铁安检员,在我看来这些岗位带着嬉皮士的漂流感,尤其是和写作联系起来的时候,很有文学的意味。比如说保安这个职业,它很像是某种图腾和隐喻,既能保护这个区域的安全,但又没有任何实际关系上的羁绊。还有地铁安检员的工作,劲松说,密集的地铁网络给他很多灵感,重新激发他去写一个轮回的故事。作家是要有生活体验的,我好奇他是如何经由体力居多的工作,去找到自身写作的切口,于是我就约劲松聊了这一期节目。但是,聊着聊着,我发现,这期节目并非我想象的讨论“生活方式”这么简单,因为劲松说:“对于一个要写作的人来说,所有工作都是兼职。”对他而言,写作理想远大于现实生活。于是我们把话题由打工生活转向了文学创作。劲松自称自己是文学爱好者,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文学训练,但他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比大多数中文系毕业生都要生动和深刻得多。大家听他的表达,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对写作有极致追求的人。我们从成都的独立书店、教授们的文学哲学课,聊到写长篇小说、“意识流”、一些新生代青年写作者,如童末、林棹、慕明……我发现劲松关注的是另一种向度的写作。他在写作上寻求的是一种“超越”,就像乔伊斯超越莎士比亚,而我要超越乔伊斯的那种“超越”;而他又非常“细节”,因为他和语言本身贴得很近,他会关心词语的含义、语法的正确、语言本身的质感、温度、形象。这是非常值得收听的一期,很多观点完全是新的。在回听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作家,胡安焉。他们同样是心灵非常透亮的人,轻轻地落在地球上,轻轻地活着,然后找到自己觉得舒服的写作路径。这样就很好。写作无法功利,并且,不是写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写作。最后我想借用劲松在播客里讲的一句话:“我有想表达的东西,就一定要写出来,不能背叛过去的自己。”这期节目送给“不想背叛自己”的朋友们。写出来吧,敢有梦想,能探索梦想,就一定能把梦想培育出来。...more1h 4minPlay
March 31, 2025No23.商业有尽头,而艺术无止境《我们的创意写作》是一档围绕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展开话题的播客。在这里,我们探讨文学、阅读、创作过程和书写心得,并且分享创意写作毕业生、作家导师们的写作故事。本期嘉宾:小橙,毕业于北京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目前在一所高职院校就职,工作之余写小说。本期我们会聊到:02:21以写作为导向来阅读03:51如何“虚构”一个稳固的世界网络小说与严肃文学之间的缓冲空间07:33通俗作品的经典化:金庸小说、《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11:53中文创意写作背后的文化基因15:41作品的终极追问是人性23:22经典就是一字千金28:03年轻写作者是否需要家庭或体制的托底?30:34工作和写作是可以平衡的吗?41:23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但对频44:04商业有尽头,而艺术无止境47:16有价值的网络文学可能就是文学的未来后记:跟小橙聊了这期节目,突然有一个灵感,我说:我们这辈子不需要写很多书,要写人家能读一辈子的书。他说:对,经典就是一字千金。小橙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网文赚钱,在北大,也是师从研究网络文学的邵燕君老师。他对网文情有独钟,但“此网文非彼网文”,他说自己最近在写一部对标《冰与火之歌》的作品,我觉得特别好,他有帕慕克般的野心。写网文不难,但是要写出一部有文化背景和价值输出的小说,那必然涉及到更深的层面: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以及对“人性”的呈现。于是我追问了他关于“更深的层面”的问题,他聊到自己在写作中的种种考量:如何虚构一个稳固的世界、网络小说与严肃文学之间找到缓冲空间……他说:我对“隐含读者”是有要求的。网文,或者说通俗作品的经典化有很多比较好的案例,比如说金庸的小说、国外的作品《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我们的话题转而聊到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这涉及到,中文创意写作背后的文化基因,以及,作品对终极追问到底是什么。和小橙的交流是很舒服的,他给的回答通俗但有深度,而且特别擅长倾听,不是出于脾气好所以擅长倾听,而是因为他脑子够快够清楚,当我思绪很乱但又在表述的时候,他能够在极其恰当的地方提个问题、接个话,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步入正轨,加速运行。所以真朋友就要说真话。每次我跟他谈话从来不会收获情感上安慰,但是我仍然会获得平静,因为尽可能接近真实,也是获得平静的一种方式。下半场,我们聊到了现实问题,关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年轻写作者是否需要家庭或体制的托底?工作和写作是可以平衡的吗?写作者和不写作的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立志写作后,哪一种人不适合辞职?等等等等。对于写作,我们不否定可以先找个体系依靠、找个能给自己托底的地方,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单位的支持,都可以。很多作家也有编制。一开始,靠个人单打独斗地活下去,确实有难度。精神和物质本应该是对频的,精神力越强,现实中的财富积累就越多。精神能量高,和物质世界的丰沛,这两者一定不是取舍关系,只是有一个周期差而已。我身边有越来越多同龄人去写作,因为我们的精神更加不乐意被束缚。上一辈人,还乐意为了赚钱去工作,可是我们这一代毕业之后,很多人不乐意被钱束缚、不乐意为了钱做牛马。那么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拿什么为我们的生活托底?尤其是在自己的路还没探索成功,家人又不理解,不能为你做依托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飘起来,重新落地”的人都是考验。无论此刻你是这种状态,或者你身边有人是这样的状态,请多理解自己和他人。脱离集体、不务正业里面,包含了更高的价值,是要为自己安身立命寻找到真正合适的出路。所以,希望这一期我们的讨论,给有志于写作的人一些信心和力量。我很欣赏每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是我做播客的动力之一,也会持续关注ta们是怎样生活的。接下来,我会把很棒的、意想不到的写作生活做成播客、小红书,写成文章,分享出来。谢谢你的收听。对了,我的微信号是hadijiatu2,欢迎你添加我为好友,我会邀请你进听友群,互相激发灵感、一起玩耍创作。...more59minPlay
March 17, 2025No21.作家走走:非如此写不可,非如此生活不可嘉宾:走走,作家、资深编辑。《收获》app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本期主要内容:01:07在中国人大读创造性写作博士02:10复旦日语系毕业,从外企高薪到《收获》杂志实习09:15短篇小说其实是最难写的。11:39在24岁用三个月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14:03一年时间改了五稿,改稿的天赋应当不小于写作的天赋20:25一些扶持年轻人的杂志和写作活动21:56deepseek在小说写作中的bug24:30用deepseek写文学评论,效果非常好27:43文科生缺的是执行力,AI时代的文学是行动的文学39:40大学里的创意写作课教什么?41:01细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乔伊斯《死者》、契诃夫《草原》等等45:39所谓经典,就是非写不可、删无可删年前,我在线下书店买到一本走走老师的新书《无声的细节》,这是一本小说和电影讲稿,很有毕飞宇老师写《小说课》的味道,但是更锋利、更细致,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对走走老师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本期节目,就是对走走老师的专访。我们从走走老师在《收获》杂志的工作经历聊起,作为资深的文学编辑,她聊到自己做图书和改稿经验。走走在24、25岁的年纪,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小说,而第二部长篇,在李小林老师的帮助下改了五稿,作品最终成型。这段经历是走走进入《收获》杂志的开端:“为什么到现在我还是愿意帮助年轻人改稿,包括我们之前做很多线上公益的改稿课,就是因为,我觉得改稿是能够把一个作品提高、能够修改出来的。修改的天赋不小于写作的天赋。”这些年,走走老师办了不少扶持年轻人创作的活动,比如“无界文学漫游计划”、“一叶故事荟”等等,她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创意写作课程,于是我问了她一些关于“如何学写作”的问题。走走说:“创意写作专业能教阅读,不一定能教写作。”她在大学里开的写作课,基本上都是带大家细读经典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乔伊斯《死者》、契诃夫《草原》……“删无可删、不得不写的才是经典。大部分中国作家写的99.9%的作品,没有什么必须的、不得不的。” 这是一个难得的编辑视角,让我发现学习如何写作其实就是学习如何阅读。后来,我们还聊不少用AI写作的话题,以及使用deepseek的体验:“AI非常擅长写文学评论,基本上直接拿来就能用。”“文科生缺的是执行力,未来不是说一个纸上谈兵的文学,而是行动的文学。”都是很生动的观察,穿插着走走老师的真知灼见。我喜欢走走老师飞快的语速和灵敏的思维,特别是讲作品的时候,言语里带着犀利、恳切和略微的“毒舌”。节目录完后,我仍然沉浸在她带我去的那个阅读世界里,于是我重新拿起《包法利夫人》,读得津津有味。走走老师的部分讲稿:读契诃夫《迟迟未开的花》mp.weixin.qq.com发表于《西湖杂志》读赛珍珠《王龙》mp.weixin.qq.com发表于《湖南文学杂志社》读韩江《植物妻子》mp.weixin.qq.com发表于《湖南文学杂志社》...more58minPlay
March 17, 2025No22.作家天注定?这一期探讨真实的写作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之前很爱搜集一些作家、文豪们的传记,看到ta们有各种各样的怪癖,然后想象某种“写作生活”的雏形,越来越觉得,作家是“天注定”必须活得脱轨和疯狂的一类人。五年前,我还在备考“创意写作”这个专业,那时候我对写作的认识还带着滤镜,和大师、时代、作家、文学等等联系在一起,正襟危坐的样子。后来,逐渐体会到真实的写作生活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是我们不得不写,不写不行,它是注定了的事情,像中毒了一样,你尝到了它带给你的甜蜜,也就相应的,承担起它给你带来的影响。所以为什么说,“作家是天注定必须活得脱轨和疯狂的一类人”,也是偶然读到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文章,他讲,“一定要去做一些损害自己现实利益的事情,但是那些事情会让你的心灵通畅。”他自己就是这么生活的。川端康成在刚毕业的时候,他每个月靠写小说拿到的收入,就比一般打工人要高很多,足以养活自己,而且生活得很好。他到了哪里、被什么打动,就哗哗哗写个不停,可能他自己都没想到能写这么长,但慢慢地一部作品就完成了。这个是老天爷赏饭吃,当然也会对应到他的性格上,比如他的花钱习惯也是随性的。哪里的流浪狗他觉得很可怜,就领到家里养着,花很多钱养十几条狗;他看到心仪到东西,就买一大推回来;还有他请朋友吃饭,点特别好的菜,吃完发现自己没钱支付了,只好把朋友叫回来付钱。举川端康成的例子,其实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天注定”:天注定你能不能写作,适合不适合过一种写作生活。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人去旅行,看到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想买,对方要500块,于是ta很犹豫,和对方砍价到300。但川端康成一定不会这么做,他一定二话不说就买下来了,并且沉迷在里面,买很多。砍价的这个人,可能天注定就成为不了作家。作家的天性里,要的是那一刻的情绪释放,要的是买下自己心动的物品,不顾一丝现实的因素,那一刻就是彻底的高兴、彻底的爽,哪怕买回去这个东西就没有价值了,那只要把“价值”凝聚在那一刻的心动,就够了。这种人才成得了作家。反过来说,这是天性使然,这种天性放到写作上就是天赋。...more24minPlay
March 12, 2025No20.「创意写作」应该培养生活家本期嘉宾:尹子仪,近期出版论著《当代女作家散论》,今年即将从南昌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毕业,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这期节目是和子仪的聊天,他近期出版了新书《当代女作家散论》,这本书写了残雪、迟子建、李碧华、王安忆等等16位女作家的创作,语言很好进入,介于休闲散文和严肃论著之间,红色的封面也很美。我们从子仪的阅读经历聊起,从中学时期看甜宠玛丽苏、青春疼痛文学,到读第一本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由此开始对纯文学的探索;再到他大学时将20位女作家作为精读对象,写下第一本论著,子仪的阅读大多是和女作家、女性作品相关的。当询问为何对女性书写如此感兴趣,子仪聊到家庭中母系一支对他的影响,随即也带出了更多新的话题,比如:·原生家庭和女性主义作品的关系·女性写作的力量与感性之美·散论与大家小书·哥特式小说的阴性特质·意识流小说的质地·内部or外部写作、技术性写作or私人化写作这是一次很走心的聊天,话题也不断回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上。一方面,子仪的写作面临学业、导师、发表的压力,而我最近也恰好在写小说上遇到瓶颈,无法完稿……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大多数创意写作专业的同学类似,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写作上,我们都在学习某种“平衡的艺术”。最后,子仪的总结让我很触动,他说:“写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创意写作应该培养生活家。当下对作家的定义也严重窄化了,作家,既可以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要是美食家、发明家、博物学家。”是啊,我们的专业应该激发这一切可能性的发生。就像我们喜欢在各种天气里,漫无目的地到处闲逛;就像我们容易看到到一般人不会留意的东西,细腻到哪怕一株小草都能引发我们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录这期播客的本意——用心去玩、去写作、去生活。收听愉快!...more1h 9minPlay
February 19, 2025No19.写作在神不在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写作中体会过所谓的“禅意”。我们用中文写作,有时候很讲究意境和分寸,字里行间全是千军万马,哪怕是多一个笔画、少一个符号,差别都很大。别人或许不觉得,但有时你写到某个份上了,偏偏就要停笔了。这一期的播客,是我的单口节目。正好最近在读王维的诗,挑了几首,结合骆玉明老师的一本书叫《诗里特别有禅》,打算和朋友们聊一期王维。他的有些诗我之前读没有太大感觉,现在看,发现他的精神状态跟我和我身边的同龄人都很像,这一点对写作会比较多有启发。我想展开讲讲。01:44王维的性格底色02:19何为成功的“直抒胸臆”06:52人生中的第一次隐居08:44上班休闲两不误12:38不一样的边塞诗15:45边“旅行”,边写作18:38创作上的逍遥游21:14当一个禅者写诗27:20隐士的秘密谢谢你的收听,也欢迎添加主播的微信hadijiatu2,进播客听友群,一起交流、写作、玩耍。...more38minPlay
December 12, 2024No18.从复旦创写到艺术哲学,我的两次跨专业故事嘉宾: 亦池, 复旦⼤学创意写作硕⼠, 复旦⼤学艺术哲学系博⼠候选⼈。本期你会听到:01:30 本科、 硕⼠、 博⼠, 三次跨专业的经历17:23 ⽂学写作和学术写作的不同27:34“过分精致和油滑的表达, 是⼀个危险信号。”29:34 哲学作为智⼒⼯具的两⾯性32:27“⽣命中最朴素的困惑, 是我研究的⽅向。”34:41 真实的读博⽣活是什么样的?44:30 介绍⼀个流动的摄影交流平台54:33 如何更为轻松地写⽂章?1:15:23 写论⽂就像呕吐⼀样。这⼀年亦池和他的伙伴创建了⼀个摄影平台, 并且已经组织了三次“摄影理论”训练营。 我想在创意写作的听众中, 很多⼈会对⽂学、 艺术、 哲学、 美学也同样感兴趣, 所以我想把亦池的公众号“⼩该隐避难所”推荐给⼤家。 好的东⻄, 永远会吸引同频伙伴们的加⼊和分享。...more1h 25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