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September 21, 2025No.30狄迪恩的非虚构书写,对预制菜“好故事”说不【本期嘉宾】许晔,曾任凤凰网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译者,译作《懒行向伯利恒》《亨利去后》《南部与西部》,现居美国加州。最近,琼·狄迪恩的非虚构作品合集《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在国内出版了,许晔老师作为这本书的译者之一,也是至今仍在写报道的记者,对狄迪恩的写作、新闻行业和美国都有很多观察和思考。于是借由这本书,聊了聊我们眼中的狄迪恩,以及她的非虚构写作是何以成为经典的。【时间轴】Part1 欢迎来到狄迪恩的世界00:53狄迪恩和《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07:32推荐最先阅读的篇目:《南部与西部》《土生女札记》09:51“加州小时代”与纽约的去留Part2 生活在美国13:19翻译之外的故事:寻找嬉皮士运动亲历者17:39聊聊美国嬉皮士文化22:48“重返美国,我的困惑变多了”26:31西部的人们不会记得过去,南部的人们不会遗忘过去Part3 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30:17在非虚构报道里书写不确定性31:50当下小说里值得书写的议题34:20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39:27读《黄金梦中客》:狄迪恩的“新新闻主义”对非虚构写作的启发Part4 对新闻行业的观察和思考45:24最有价值的调查报道从来不是一门好生意49:23狄迪恩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吗?52:06新闻记者的作用:连接小的事件和大的主题56:02读狄迪恩片段“作家总是出卖别人”1:03:41狄迪恩写政客与美国大选1:09:53争夺叙事就是争夺话语权1:15:11回看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读狄迪恩?1:18:04知识分子看美国:“中心再难维系”【后记】收到这套书,完全正中我对狄迪恩的印象:冷峻、时尚。想象一个面无表情的女人,手里夹着香烟,穿着人字拖,背靠敞篷车。很酷,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狄迪恩拍摄于1968年的照片,当年她34岁。我记得在镜头中,狄迪恩的眼睛像精灵一样,大而深邃,无畏又有些疏离。后来她戴上了大墨镜,八十多岁时顶着一头银发,形象更加鲜明,文化偶像的时尚感也丝毫未减。狄迪恩是一个全能型作家,这点我早有耳闻。她22岁成为Vogue编辑,34岁出版第一本书就轰动全美。2017年,国内出版了她的《奇想之年》,再到2019年我读了她的《蓝夜》,狄迪恩的中晚期作品,看她写丧夫丧子,写家庭故事,起先我被她的文笔吸引,如今才看到她作为记者非常硬核的一面。这种阅读的掉转很有趣,是这套书带我进入她工作的实质。许晔老师翻译了其中三册:《懒行向伯利恒》、《亨利去后》和《南部与⻄部》,几乎是狄迪恩正值盛年(30岁—60岁)的创作,正好囊括了上世纪60-90年代的美国。其实,我对美国历史和流行文化都不太了解,有些语境难以进入,许晔老师推荐说,迁徙、历史与遗忘是狄迪恩一以贯之的主题,这些能从零散的笔记里看出来,所以可以先读《南部与西部》,再读《土生女札记》作为西部笔记的补充。一来她的笔记优美程度远超其他作家的散文,信息密度没有那么高;二来,你会发现,如今的我们就生活在她写的这个未来中,她对时代的洞见是让人震惊的。加利福尼亚是狄迪恩的家乡,如今许晔老师也重返美国,生活在加州,又去了很多她写过的地方。很有意思的是,狄迪恩的这些非虚构文章是60年前写的,现在再回头看,有很多事情就是“昨日再现”的感觉。之后,我们聊到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翻译之外寻找亲历者的故事、《黄金梦中客》、《洛城黑色故事》,以及狄迪恩笔下的政客和美国大选……都说“新闻是易碎品”,但狄迪恩的非虚构报道却这么坚毅持久。我喜欢许晔说的这句话:“最有价值的报道从来不是一门生意。”这种写作方式是反流量逻辑的,即便是写热点事件,也不要轻易屈从于猎奇的素材。最后,我们又从非虚构写作聊到虚构写作。说到一些可见的写作技法,也说到狄迪恩的写作是如何影响自身的,许晔老师的表达里保留了新闻写作者的习惯:对物质和细节的敏感,并且追求精确。可以感觉到,在译者和作者之间,是被一条隐秘的线索连结着的。越读狄迪恩,越想读狄迪恩,就像寻找真理一样,这是我这周阅读这套书的感受。狄迪恩会用非常细致的尺度去操作选题,比如具体写到某顿饭的名字、把政治表格掰开揉碎去分析......每一个字都是被雕塑和精细打磨过的,但狄迪恩又足够狡猾,真义总在表象之外,就像她自己说的:作家总是出卖别人。【节目中提到的人物、作品、概念】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34年-2021年),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散文家,新新闻主义先驱,自海明威以来最常被模仿的作家。《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是狄迪恩的非虚构作品合集,包含8册:《懒行向伯利恒》《白色专辑》《萨尔瓦多》《迈阿密》《亨利去后》《政治虚构》《我的来处》《南部与西部》。新新闻主义,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986年),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中心再难维系》 ,奈飞在2017年做的狄迪恩纪录片。《南部与西部》,狄迪恩在1970年、1976年创作的笔记体作品。《向伯利恒跋涉》—《别了,这一切》:讲纽约,爱上纽约又失恋。《蓝夜》,狄迪恩的代表作,为了纪念逝去的女儿。《奇想之年》,狄迪恩非虚构代表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冷血》,杜鲁门·卡波特的推理小说,被称为美国最完美的罪案纪实作品。《白色专辑》(1979)—《妇女运动》《圣水》《在好莱坞》《懒行向伯利恒》—《黄金梦中客》(1966)《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的长篇小说。约翰·韦恩,(John Wayne,1907年-1979年),以演美国西部片著称的好莱坞明星。《懒行向伯利恒》—《土生女札记》(1965)《亨利去后》—《时代镜报广场》(1990)《亨利去后》—《洛城黑色故事》(1989)《邻人之妻》,盖伊·特里斯的非虚构作品,新新闻主义代表作。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1939年),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more1h 28minPlay
September 06, 2025No.29毕业后,我在纽约教英文创意写作【本期嘉宾】小弗Francis,纽约大学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的英文创意写作老师。目前在芝加哥大学读数字人文专业的研究生。(小红书@小弗的村庄)【时间轴】Part1 在纽约和芝加哥的写作生活02:11看帕蒂·史密斯自传,学音乐商业04:10芝加哥大学的数字人文专业07:02美国大学里的文学课是什么样的?Part2 聊聊英文创意写作15:19什么样的语言在英文里是比较有趣的?20:40纽约大街上的奇遇22:00城市带给写作的影响:纽约、芝加哥、北京、重庆26:03我用英文写作有一个更深层的动机30:00英文创意写作一对一教学Part3 作为双语写作者的思考34:13以文字为支点的跨媒介尝试40:13用大数据分析文学的争议42:38 一份富有极限想象力的书单44:30成长探索有身份共鸣的研究主题:跨文化流亡、少数族裔49:21用英文写好中国故事56:05英文写作不仅仅要面对翻译问题,还是重新看待东亚式生活的一种新视角。【主播后记】小弗从纽约大学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的英文创意写作老师。英文创意写作对我来说蛮新鲜的,我很好奇用英文写诗、写小说是什么样的体验,也好奇写作工作坊在美国是如何发展的,于是约小弗聊了这一期节目。语言是写作时需要做的第一个选择,所以非常重要。小弗刚开始接触创意写作就是用英文,所以很自然地,就用英文写了下去。小弗说,用英文写作,就像抓住稻草的感觉,因为生活中所有东西都要用英文打交道。不断打磨英文写作,对她来说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动机:为了让自己在美国不被落下。于是乎,她在生活中尽一切可能积累词汇:商店里的标语、大街上的涂鸦、公园里的好运圈圈……纽约遍地是素材。英文用久了,慢慢的就会长出不同的声音,拥有一个新的voice。那个声音是我们中文当中没有的,甚至是中文当中被压抑的,然后会发现,在英文当中好像变得非常大胆,什么都可以写。生活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在学校里。我们聊了美国大学的文学和创意写作课程,其中一位长得像帕蒂·史密斯的白发女教授,启发她开始研究苏珊·桑塔格、琼·狄迪恩的论文,把一种介于散文和论文之间的文体发挥到极致,最后小弗以专业第一的绩点成绩毕业了。在学术写作之外,我还读到一些灵气十足的创作,比如小弗会给《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编曲、用两个月todo list 作诗,把英文唱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自然、轻松、俏皮,我特别喜欢。小弗说,英语里的“力度”是很难把握的,有时过重、有时过轻,她还在揣摩。毕业之后,小弗开始教授英文写作,也是一段奇妙的经历。当写作老师,既可以读到学生写的小故事,也因为备课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素材。最后我们聊到了“身份”问题,这也许是双语写作者都会思考的,就是在思考和创作的时候,中文英文分别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用英文写作,不只是语言的割裂,有时候还有中西思维、审美的差异,中式表达英译化会水土不服,以及无根的口语无法“落地”……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英文读者理解中国经验,如何用英文写好中国故事。夏末秋初,这是我近来最沉静的一次聊天,我们录播客的过程中,小弗说自己有点母语羞耻,也因为刚回国没多久,她担心自己的中英文词汇转换不过来,但是这期她的表达非常丝滑,而且细腻,治愈的气场,无比舒畅。【节目中提到的人物、作品、概念、书单】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美国当代创作歌手和诗人。她将垮掉派诗歌表演和车库乐队摇滚结合在一起,因此被誉为“朋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只是孩子》,帕蒂·史密斯著。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年)20世纪美国著名艺术家、印刷家、电影摄影师。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年)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作家、艺术评论家。《论摄影》,苏珊·桑塔格著。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34年-2021年),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散文家。《迷失东京》,索菲亚·科波拉导演电影,2003年上映于美国。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分支。《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著。徐冰,中国现代版画家。花了四年时间,创造出四千多个“伪汉字”,以明代宋体字手工刻板,印制出一套四册的《天书》。《流俗地》,黎紫书《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托卡尔丘克《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布鲁诺·舒尔茨《文学回忆录》,木心《文学讲稿》,纳博科夫《2666》,波拉尼奥【跨文化生存与流亡 + 酷儿/黑人文学书单推荐】- 杜布拉芙卡·乌格雷希奇 《疼痛部》(南斯拉夫解体时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文学教授和她的学生的故事)- 纳博科夫 《普宁》(一个流亡在美的俄国人的故事,基调比较轻松搞笑)- 王鸥行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在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讲的是越南移民在美国成长的一个有些阵痛的经历,并且是同性题材)- 黎紫书《流俗地》(描绘了马来西亚怡保小城及其亚裔群体的故事)- 詹姆斯·鲍德温《喬凡尼的房间》(讲居住在巴黎的一个美国男子和乔凡尼这个意大利调酒师的故事,这也是一部酷儿文学,底色很悲伤)-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和《Beloved》(民俗神话和超自然元素)...more1h 3minPlay
August 29, 2025No.28写网络小说,“吸睛”又“吸金”【本期嘉宾】叶邦阳,00后,高中开始写网文,阅文集团签约作家。一部明史题材的网络小说正在更新中。【时间轴】Part1 网络文学的类型与创作路径1:03网文阅读经验:从玄幻仙侠看到历史权谋03:50什么是“无限流”?06:30网文启蒙老师:志鸟村08:05推荐网文平台:晋江文学城、番茄小说、起点中文网10:10高中签约起点中文,开始写网文赚钱13:37大学:《大明王朝》、《稻草人》、《熊出没》和《树上的男爵》对写作的启示Part2 网络文学的写作节奏与生产模式17:46网文写作一天要写多少字?19:25豆瓣阅读app的写作拉力赛22:04使用AI辅助写作最好的方法25:04写网文更需要跨学科知识而非读传统严肃文学Part3 写网文的收入来源和平台审核制度26:48网络文学的线下培训是什么样子的?35:31网文作者的三种收入来源38:15番茄等平台的推荐机制39:33《凡人修仙传》的发表过程Part4 文学的市场在哪里?42:09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关系43:37中国的网文是真正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47:20网文是一种以读者和市场为中心等写作48:46在过度严格的监管之下,对写作有哪些限制?54:40写诗、写自媒体、感知生活【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平台、作品、概念】无限流,起源于小说《无限恐怖》,包含科学、宗教、神话、传说、历史、动漫、游戏等无限的元素,并且高于它们,有这样的包含这一切的世界观是无限流小说的精华。耽美小说,是描写同性恋爱情的小说。同人小说,指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金庸(Louis Cha,1924年-2018年),武侠小说作家,著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辛夷坞,1981年生,青春文学作家,著有《原来你还在这里》等匪我思存,1978年生,网络文学代表人物,著有《千山暮雪》等《大医凌然》,作者志鸟村。男频小说,指男生频道的网络小说,对应“女频小说”。网文平台: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lofter同人、AO3同人、纵横、番茄小说亦舒,1946年生,网络言情小说鼻祖《神墓》,作者辰东。《大明王朝1566》,由张黎执导,陈宝国主演,刘和平担任编剧的历史类电视剧《稻草人》,作者叶圣陶。《熊出没》,国产动画片。《树上的男爵》,作者卡尔维诺。《明史》,作者张廷玉。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张献忠,明末农民军领袖。《凡人修仙传》,作者忘语。血红,网络文学代表人物,著有《升龙道》、《神魔》等《山海经》,中国志怪古籍《搜神记》,东晋民间奇异故事集北京大学国风网络文学研修班:课表https://mp.weixin.qq.com/s/VM5HIO3dtzHkt6nrZs56rg【主播后记】我们的创意写作听友之中,应该大多数是95后、00后、05后。这十几年间出生的人是网上所说的“Z世代”,我们也是看网文、写网文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邦阳从高中开始写网文,从玄幻、仙侠到历史方向的权谋和同人创作,如今是阅文集团的签约作家,有一部明史题材的网络小说正在更新。我们从他日常读什么、写什么、关注什么开始聊起,再聊到一天写多少字、收入如何、平台的推流与审查规则,等等等等。邦阳推荐了不少值得读的网文作家和作品,他说,“中国的网文是真正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不管是上古神话、魏晋志怪,还是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有一条清晰的文脉。好的网络小说确实给我一种“全能感”,在题材、风格和影响上,各方面呼应传统文学。网文里还有一个概念叫“无限流”,这也意味着,每一个段落都可能成为一种文体试验。除去想象力和文学修辞,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玄幻、武侠、侦探、言情故事里无法言说的信息。于是邦阳分享了一些网文作家必备的能力,比如多去涉猎新闻传媒、社会学、计算机技术,会比只读严肃文学和艺术类书籍更有帮助。最后我们聊到写作生活,邦阳是真正把写作融入生活里的人,笔头勤,每天写。他讲了一些调动写作感觉的窍门,也很有意思。其实现在网络文学的读者数量已经大大超越传统文学,因为网络文学,千千万万人恢复了ta们的阅读和写作梦,这真是一件很好的事。...more1h 7minPlay
August 09, 2025No.27创写考研失败后,看见写作的N种可能【本期嘉宾】长风,前互联网公司软件开发、产品经理,辞职跨考人大的创造性写作专业,今年遗憾挂线。目前在做跨媒介写作的工作。(小红书@长风送归寻)【时间轴】Part1 用产品经理思维备考创意写作专业02:50“写作好像是要学的”04:00用做产品的思维去备考11:34内地创写院校与香港创写院校对比15:00人大写作136分经验分享Part2 什么是跨媒介写作19:09创意写作的发展方向:广播剧、影视剧、游戏、策展文案、乡创与在地艺术24:30网络小说与写作的商业化尝试35:19一次非典型写作者的非典型策展38:02乡村创作的新模式Part3 自由职业的探索40:15写作的生存出路:关于商人、内容创作和艺术家的三重身份49:49理工科背景、互联网大厂工作、抑郁与双向——以往经历皆为写作的财富50:35AI时代下,我们对写作的迷茫和信心Part4 致正在备考创意写作的同学们62:00备考中的情绪疏解方法68:56一些有用的app和有趣的知识博主推荐78:55性价比复习法:知识点取舍与押题小窍门【节目中提到的人物、作品、概念】《萌芽》杂志,青年文学刊物,1956年创办于上海,主办“新概念作文大赛”柏拉图“理式世界”,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两个层面,理式世界和现实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唯一真实的存在,包含所有事物的理式,如“美”“善”“正义”等抽象概念。《山海经》,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十月》杂志,今年举办AI加写作的征稿活动电子笔记app推荐:flowus、notion、专注笔记、margin note 英语背单词推荐:欧路app、哔哩哔哩搜索“折纸法”九叶诗派,也称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 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1981年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黄龙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北大国风写作研修班,今年7月开始授课,相关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VM5HIO3dtzHkt6nrZs56rg北京798,位于北京朝阳区的艺术街区乡创,助推中国乡村产业创新创意发展的艺术类创作《潜龙勿用》,B站“食频道”最近更新的纪录片穆旦,十二世纪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冯至,二十世纪诗人、翻译家,成立浅草社、沉钟社赵树理,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被压抑的现代性》,王德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晚清小说。李泽厚,当代思想家、哲学家,著有《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于2021年逝世《重放的鲜花》,是一部王蒙、刘宾雁等多人作品合集。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勃勃生机,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写和小说。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桃花扇》,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西厢记》,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推荐B站up主:·崩登仓仓,中国古典戏曲·费洛凡,西方戏剧视频·北大陈斯一,解析《荷马史诗》的视频·北大洪子诚,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推荐文学史书系:·复旦陈思和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陈平原老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中国史》,共十册,费正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雨果(Victor Hugo),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红与黑》,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品,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30年首次出版【播客文稿详见公众号“各校创意写作考研”】...more1h 38minPlay
August 07, 2025No26.写诗,写小说,✍️诗体小说【本期嘉宾】萧然,复旦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诗歌译者和作者,《诗歌机器》编辑。毕业后曾与南欧隐居和在联合国工作,公益组织POETREE发起人。【时间轴】Part1 毕业后的游历:寻找世界文学的根01:23欧洲游历04:52对于90后00后来说,我们的文学原乡在哪里?Part2 写诗,写小说,写诗体小说05:35诗歌启蒙08:34诗是经验而非抒情10:45诗歌可以教学吗?13:26我看到的诗人都是非常谦逊的。14:48在复旦,写诗毕业21:57写小说是为了练“气力”,是一种“曲线救国”Part3 在写作中归隐,做一个无名之辈24:42诗歌是对语言最大的陌生化26:55学习西班牙语是为了什么?28:30在海外,感知自己的“中国特性”31:21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的通信故事37:00每个诗人都是边缘人39:14做一个无名之辈是美妙的Part4 创意写作的职业选择41:20在国外写作,感觉特别安心45:17写作的平静感:做加法不难,做减法很难48:43远离文化生产线,像波拉尼奥一样生活【后记一】萧然最近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叫做POETREE。Poetree=Poetry+Tree,他设计出了一套诗歌课程发给志愿者们,如其名,“以诗树人”。毕业这两年来,他一直在游历状态中,先是于南欧隐居,又去了联合国工作,而且这种游历似乎是有线索的:围绕诗歌、作家、墓志铭……这让我感到好奇,于是约他聊了这期播客。我们聊到和自己精神气质非常契合的作家,并且有意无意参考作家们的生活。很有意思的是,萧然在和波拉尼奥同样的年纪去了西班牙,在巴塞罗那,他住在了波拉尼奥住过的街区。这可能是靠近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像波拉尼奥一样作为一个边缘人去生活,然后默默的创造。我们还聊到“诗体小说”,萧然给了很多中肯的创作方法,他在复旦大学的毕业作品就是诗体小说,我读他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异于同龄人的平静感,没有丝毫的浮夸和矫饰。我后来问他,“诗和小说你更看重哪一个?”,他说:“我写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再回来写诗。”学语言也是一样,学西班牙语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中文写作。如果一直待在国内不会有明显的感触,但是在海外,进入另外一种文化环境里,一个人的母语和身份反而会变得格外清晰。然后我们还聊了很多很多:关于诗论、职业选择、隐居生活……毕业这两年,我们似乎都经历了一小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对写作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开始“归一”,就像博尔赫斯说的,“写作者在生涯初期肯定是以复杂开始的”,巴洛克式的复杂,但是他说“复杂并不难,如果你有足够的运气,够好的话,你在最后会达到一种复杂的简单。”这是我们都想达到的一种状态,复杂的简单。【节目中提及的作品与人物】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智利诗人、小说家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笔名阿尔瓦罗·德·坎波斯、里卡多·雷耶斯等,葡萄牙诗人、作家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奥地利诗人,诗歌界的风云人物《给青年诗人的来信》,这是里尔克在其三十岁左右时写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不止于谈论创作和诗艺,他在信中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诗和艺术、两性之爱、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木心,中国文学大师、画家,在中国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济慈(John Keats),十九世纪英国诗人、作家,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飞鸟集》,诗歌集。印度作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作,发表于1916年,中译本郑振铎译《马尔特·劳利得·布理格随笔》,里尔克著,冯至译,提出“诗是经验”这一观点罗丹(Auguste Rodin),法国雕塑及绘画艺术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被称为“现代雕塑之父”《诗论诗神》,是作家王炜于2019—202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做的系列讲座记录稿,于2023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三十诞辰有感》,穆旦诗歌冯至,二十世纪诗人、翻译家,成立浅草社、沉钟社诗体小说,具有小说特点的一种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与一般叙事诗比较,它不仅篇幅长,更主要的是它像小说那样,要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但它是用诗的语言描写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而描写又往往不如小说细致具体《红的自传·丈夫之美》,安妮·卡森诗选,当代诗体小说代表作布鲁姆(Harold Bloom),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路易斯·格里克(Louise Glück),美国当代女诗人,生前系耶鲁大学驻校作者,1985年-2020年,曾先后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扬·马特尔(Yann Martel),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曼卡,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加拿大作家保罗·策兰提出,“诗歌是对语言最大的陌生化”《叙事的危机》,韩炳哲著,从哲学视角俯视当今时代叙事多方面的危机和困境贝克特(Samuel Beckett),爱尔兰作家、诗人、评论家、小说家、导演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二十世纪俄裔美籍作家。在欧洲生活时期,出版了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等等,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移居美国后创作的文学作品《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前苏联时期的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苏联红军和白军,是苏俄内战时期的两支主要军事力量。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废除旧军队,建立红军;沙皇俄国的旧势力,包括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等,为了推翻苏维埃政权,纷纷联合起来,建立了白军《山之诗》《空气之诗》,茨维塔耶娃的组诗。山”指布拉格的佩伦山,得名于斯拉夫原始宗教中的雷神,离当时茨维塔耶娃的住所很近,从她家就可以望见《20岁自画像》,波拉尼奥的诗。《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波拉尼奥的小说,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二十世纪阿根廷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后记二】我在回听的时候,留意到萧然的语言,他的每一处停顿、措辞、接话、描述,既丝滑又厚重,“文质彬彬”,足可见他的写作天赋。我会把聊天内容整理成文字版发出来。做了这么多期播客以后,我对词汇、语气、逻辑转折处、音色的品鉴,都逐渐有了一些敏感度。我现在很钦佩每一个来过创意写作播客的嘉宾,ta们话语的利落、精准,都是扎扎实实的功夫,希望我有一天也能训练出这样的语感。...more1h 2minPlay
April 25, 2025No25.没有勇气,才华就毫无意义本期是一个单口节目,讨论两个话题。第一是关于生活:写作与贫穷、富有的关系;第二个话题关于写作本身,分享我在写作上的四个开窍时刻。本期节目起源于我最近对自己生活的观察,我在过一种“飘起来的生活”,我不知道如何定义它,也许是每一天,做一点不合时宜的情感实验,比如完全沉浸于一种温柔、轻盈、或感恩的心境;也许是去看别人作品,来扩展这个情感,或者,自己创作一个作品,更长时间地跟随这种感受,又或者,在作品中缓慢思考各种重要问题。——而不用面对外界刺激,“我只能接招、做出相应反应”的限定性生活。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然后自然而然地,我终于能感受到意识流小说的美,能够进入其中,进行我自己的创作。写作意识近似于一种关于文字作品的审美意识。很神奇,我不知道会在哪一刻,什么样的作品就会突然帮我打开新世界。这好像不是技艺上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我们自己的思考和领域,以及某一瞬间的“开窍”。接着下半部分,我就把几个我在读作家作品上的“开窍”瞬间做了一些回顾:从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入门,到追求纯真的内核,再到对冷淡风格的作家产生兴趣,再到“新小说”观念的打开……这是我五年以来的阅读历程。我想说,也许知识可以积累,观念可以更新,能力可以锻炼,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感知、情感和个性,要比知识、观念和能力对写作更具有根本意义。时间轴:00:35文科是通往贫穷之路吗?01:54鲜活的玩乐精神05:20毕业之前想明白的几件事07:46要不要找个地方托底?10:05什么样的生活最省力?13:05作家的作家,精神的原乡15:00纯真的母题16:24考研最喜欢考的作家作品20:17冷淡风的四个作家26:11新小说的开窍时刻...more36minPlay
April 16, 2025No.24不打工,就写作【本期嘉宾】彭劲松,一个对写作有极致追求的人。毕业后,曾做过保安、门童、地铁安检员,目前在文娱活动做志愿者。【时间轴】03:14成都的文艺氛围07:53当一群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聚到一起15:16成都“乔伊斯”,幻想自己在流浪20:57文学从功利角度上是性价比最高的艺术22:14哪些新生代作家值得关注?23:23写长篇的勇气26:52到底什么是意识流?33:37文学史就是竞争史,挑战前辈是书写者的责任41:20写短篇是跟一个聪明人聊了一晚上。45:09对网络文学对看法56:05用无限流小说开启冒险之旅三月下旬,我从“you成都”公众号读到一篇采访彭劲松的文章,叫做《一个小城青年决定去当作家》。恰好那几天,我正在读吉井忍写的《格外的活法》,也是一本采访录,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一位垃圾回收艺人:既是垃圾回收员,又是搞笑艺人。他把这两份工作当成毕生事业来做。对照阅读的时候,劲松的故事瞬间吸引了我。回到他的经历,他做过保安、门童、地铁安检员,在我看来这些岗位带着嬉皮士的漂流感,尤其是和写作联系起来的时候,很有文学的意味。比如说保安这个职业,它很像是某种图腾和隐喻,既能保护这个区域的安全,但又没有任何实际关系上的羁绊。还有地铁安检员的工作,劲松说,密集的地铁网络给他很多灵感,重新激发他去写一个轮回的故事。作家是要有生活体验的,我好奇他是如何经由体力居多的工作,去找到自身写作的切口,于是我就约劲松聊了这一期节目。但是,聊着聊着,我发现,这期节目并非我想象的讨论“生活方式”这么简单,因为劲松说:“对于一个要写作的人来说,所有工作都是兼职。”对他而言,写作理想远大于现实生活。于是我们把话题由打工生活转向了文学创作。劲松自称自己是文学爱好者,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文学训练,但他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比大多数中文系毕业生都要生动和深刻得多。大家听他的表达,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对写作有极致追求的人。我们从成都的独立书店、教授们的文学哲学课,聊到写长篇小说、“意识流”、一些新生代青年写作者,如童末、林棹、慕明……我发现劲松关注的是另一种向度的写作。他在写作上寻求的是一种“超越”,就像乔伊斯超越莎士比亚,而我要超越乔伊斯的那种“超越”;而他又非常“细节”,因为他和语言本身贴得很近,他会关心词语的含义、语法的正确、语言本身的质感、温度、形象。这是非常值得收听的一期,很多观点完全是新的。在回听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作家,胡安焉。他们同样是心灵非常透亮的人,轻轻地落在地球上,轻轻地活着,然后找到自己觉得舒服的写作路径。这样就很好。写作无法功利,并且,不是写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写作。最后我想借用劲松在播客里讲的一句话:“我有想表达的东西,就一定要写出来,不能背叛过去的自己。”这期节目送给“不想背叛自己”的朋友们。写出来吧,敢有梦想,能探索梦想,就一定能把梦想培育出来。...more1h 4minPlay
March 31, 2025No23.商业有尽头,而艺术无止境《我们的创意写作》是一档围绕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展开话题的播客。在这里,我们探讨文学、阅读、创作过程和书写心得,并且分享创意写作毕业生、作家导师们的写作故事。本期嘉宾:小橙,毕业于北京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目前在一所高职院校就职,工作之余写小说。本期我们会聊到:02:21以写作为导向来阅读03:51如何“虚构”一个稳固的世界网络小说与严肃文学之间的缓冲空间07:33通俗作品的经典化:金庸小说、《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11:53中文创意写作背后的文化基因15:41作品的终极追问是人性23:22经典就是一字千金28:03年轻写作者是否需要家庭或体制的托底?30:34工作和写作是可以平衡的吗?41:23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但对频44:04商业有尽头,而艺术无止境47:16有价值的网络文学可能就是文学的未来后记:跟小橙聊了这期节目,突然有一个灵感,我说:我们这辈子不需要写很多书,要写人家能读一辈子的书。他说:对,经典就是一字千金。小橙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网文赚钱,在北大,也是师从研究网络文学的邵燕君老师。他对网文情有独钟,但“此网文非彼网文”,他说自己最近在写一部对标《冰与火之歌》的作品,我觉得特别好,他有帕慕克般的野心。写网文不难,但是要写出一部有文化背景和价值输出的小说,那必然涉及到更深的层面: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以及对“人性”的呈现。于是我追问了他关于“更深的层面”的问题,他聊到自己在写作中的种种考量:如何虚构一个稳固的世界、网络小说与严肃文学之间找到缓冲空间……他说:我对“隐含读者”是有要求的。网文,或者说通俗作品的经典化有很多比较好的案例,比如说金庸的小说、国外的作品《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我们的话题转而聊到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这涉及到,中文创意写作背后的文化基因,以及,作品对终极追问到底是什么。和小橙的交流是很舒服的,他给的回答通俗但有深度,而且特别擅长倾听,不是出于脾气好所以擅长倾听,而是因为他脑子够快够清楚,当我思绪很乱但又在表述的时候,他能够在极其恰当的地方提个问题、接个话,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步入正轨,加速运行。所以真朋友就要说真话。每次我跟他谈话从来不会收获情感上安慰,但是我仍然会获得平静,因为尽可能接近真实,也是获得平静的一种方式。下半场,我们聊到了现实问题,关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年轻写作者是否需要家庭或体制的托底?工作和写作是可以平衡的吗?写作者和不写作的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立志写作后,哪一种人不适合辞职?等等等等。对于写作,我们不否定可以先找个体系依靠、找个能给自己托底的地方,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单位的支持,都可以。很多作家也有编制。一开始,靠个人单打独斗地活下去,确实有难度。精神和物质本应该是对频的,精神力越强,现实中的财富积累就越多。精神能量高,和物质世界的丰沛,这两者一定不是取舍关系,只是有一个周期差而已。我身边有越来越多同龄人去写作,因为我们的精神更加不乐意被束缚。上一辈人,还乐意为了赚钱去工作,可是我们这一代毕业之后,很多人不乐意被钱束缚、不乐意为了钱做牛马。那么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拿什么为我们的生活托底?尤其是在自己的路还没探索成功,家人又不理解,不能为你做依托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飘起来,重新落地”的人都是考验。无论此刻你是这种状态,或者你身边有人是这样的状态,请多理解自己和他人。脱离集体、不务正业里面,包含了更高的价值,是要为自己安身立命寻找到真正合适的出路。所以,希望这一期我们的讨论,给有志于写作的人一些信心和力量。我很欣赏每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是我做播客的动力之一,也会持续关注ta们是怎样生活的。接下来,我会把很棒的、意想不到的写作生活做成播客、小红书,写成文章,分享出来。谢谢你的收听。对了,我的微信号是hadijiatu2,欢迎你添加我为好友,我会邀请你进听友群,互相激发灵感、一起玩耍创作。...more59minPlay
March 17, 2025No21.作家走走:非如此写不可,非如此生活不可嘉宾:走走,作家、资深编辑。《收获》app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本期主要内容:01:07在中国人大读创造性写作博士02:10复旦日语系毕业,从外企高薪到《收获》杂志实习09:15短篇小说其实是最难写的。11:39在24岁用三个月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14:03一年时间改了五稿,改稿的天赋应当不小于写作的天赋20:25一些扶持年轻人的杂志和写作活动21:56deepseek在小说写作中的bug24:30用deepseek写文学评论,效果非常好27:43文科生缺的是执行力,AI时代的文学是行动的文学39:40大学里的创意写作课教什么?41:01细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乔伊斯《死者》、契诃夫《草原》等等45:39所谓经典,就是非写不可、删无可删年前,我在线下书店买到一本走走老师的新书《无声的细节》,这是一本小说和电影讲稿,很有毕飞宇老师写《小说课》的味道,但是更锋利、更细致,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对走走老师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本期节目,就是对走走老师的专访。我们从走走老师在《收获》杂志的工作经历聊起,作为资深的文学编辑,她聊到自己做图书和改稿经验。走走在24、25岁的年纪,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小说,而第二部长篇,在李小林老师的帮助下改了五稿,作品最终成型。这段经历是走走进入《收获》杂志的开端:“为什么到现在我还是愿意帮助年轻人改稿,包括我们之前做很多线上公益的改稿课,就是因为,我觉得改稿是能够把一个作品提高、能够修改出来的。修改的天赋不小于写作的天赋。”这些年,走走老师办了不少扶持年轻人创作的活动,比如“无界文学漫游计划”、“一叶故事荟”等等,她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创意写作课程,于是我问了她一些关于“如何学写作”的问题。走走说:“创意写作专业能教阅读,不一定能教写作。”她在大学里开的写作课,基本上都是带大家细读经典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乔伊斯《死者》、契诃夫《草原》……“删无可删、不得不写的才是经典。大部分中国作家写的99.9%的作品,没有什么必须的、不得不的。” 这是一个难得的编辑视角,让我发现学习如何写作其实就是学习如何阅读。后来,我们还聊不少用AI写作的话题,以及使用deepseek的体验:“AI非常擅长写文学评论,基本上直接拿来就能用。”“文科生缺的是执行力,未来不是说一个纸上谈兵的文学,而是行动的文学。”都是很生动的观察,穿插着走走老师的真知灼见。我喜欢走走老师飞快的语速和灵敏的思维,特别是讲作品的时候,言语里带着犀利、恳切和略微的“毒舌”。节目录完后,我仍然沉浸在她带我去的那个阅读世界里,于是我重新拿起《包法利夫人》,读得津津有味。走走老师的部分讲稿:读契诃夫《迟迟未开的花》mp.weixin.qq.com发表于《西湖杂志》读赛珍珠《王龙》mp.weixin.qq.com发表于《湖南文学杂志社》读韩江《植物妻子》mp.weixin.qq.com发表于《湖南文学杂志社》...more58minPlay
March 17, 2025No22.作家天注定?这一期探讨真实的写作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之前很爱搜集一些作家、文豪们的传记,看到ta们有各种各样的怪癖,然后想象某种“写作生活”的雏形,越来越觉得,作家是“天注定”必须活得脱轨和疯狂的一类人。五年前,我还在备考“创意写作”这个专业,那时候我对写作的认识还带着滤镜,和大师、时代、作家、文学等等联系在一起,正襟危坐的样子。后来,逐渐体会到真实的写作生活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是我们不得不写,不写不行,它是注定了的事情,像中毒了一样,你尝到了它带给你的甜蜜,也就相应的,承担起它给你带来的影响。所以为什么说,“作家是天注定必须活得脱轨和疯狂的一类人”,也是偶然读到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文章,他讲,“一定要去做一些损害自己现实利益的事情,但是那些事情会让你的心灵通畅。”他自己就是这么生活的。川端康成在刚毕业的时候,他每个月靠写小说拿到的收入,就比一般打工人要高很多,足以养活自己,而且生活得很好。他到了哪里、被什么打动,就哗哗哗写个不停,可能他自己都没想到能写这么长,但慢慢地一部作品就完成了。这个是老天爷赏饭吃,当然也会对应到他的性格上,比如他的花钱习惯也是随性的。哪里的流浪狗他觉得很可怜,就领到家里养着,花很多钱养十几条狗;他看到心仪到东西,就买一大推回来;还有他请朋友吃饭,点特别好的菜,吃完发现自己没钱支付了,只好把朋友叫回来付钱。举川端康成的例子,其实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天注定”:天注定你能不能写作,适合不适合过一种写作生活。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人去旅行,看到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想买,对方要500块,于是ta很犹豫,和对方砍价到300。但川端康成一定不会这么做,他一定二话不说就买下来了,并且沉迷在里面,买很多。砍价的这个人,可能天注定就成为不了作家。作家的天性里,要的是那一刻的情绪释放,要的是买下自己心动的物品,不顾一丝现实的因素,那一刻就是彻底的高兴、彻底的爽,哪怕买回去这个东西就没有价值了,那只要把“价值”凝聚在那一刻的心动,就够了。这种人才成得了作家。反过来说,这是天性使然,这种天性放到写作上就是天赋。...more24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