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萧然,复旦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诗歌译者和作者,《诗歌机器》编辑。毕业后曾与南欧隐居和在联合国工作,公益组织POETREE发起人。
【时间轴】
Part1 毕业后的游历:寻找世界文学的根
01:23欧洲游历
04:52对于90后00后来说,我们的文学原乡在哪里?
Part2 写诗,写小说,写诗体小说
05:35诗歌启蒙
08:34诗是经验而非抒情
10:45诗歌可以教学吗?
13:26我看到的诗人都是非常谦逊的。
14:48在复旦,写诗毕业
21:57写小说是为了练“气力”,是一种“曲线救国”
Part3 在写作中归隐,做一个无名之辈
24:42诗歌是对语言最大的陌生化
26:55学习西班牙语是为了什么?
28:30在海外,感知自己的“中国特性”
31:21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的通信故事
37:00每个诗人都是边缘人
39:14做一个无名之辈是美妙的
Part4 创意写作的职业选择
41:20在国外写作,感觉特别安心
45:17写作的平静感:做加法不难,做减法很难
48:43远离文化生产线,像波拉尼奥一样生活
【后记一】
萧然最近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叫做POETREE。Poetree=Poetry+Tree,他设计出了一套诗歌课程发给志愿者们,如其名,“以诗树人”。毕业这两年来,他一直在游历状态中,先是于南欧隐居,又去了联合国工作,而且这种游历似乎是有线索的:围绕诗歌、作家、墓志铭……这让我感到好奇,于是约他聊了这期播客。
我们聊到和自己精神气质非常契合的作家,并且有意无意参考作家们的生活。很有意思的是,萧然在和波拉尼奥同样的年纪去了西班牙,在巴塞罗那,他住在了波拉尼奥住过的街区。这可能是靠近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像波拉尼奥一样作为一个边缘人去生活,然后默默的创造。
我们还聊到“诗体小说”,萧然给了很多中肯的创作方法,他在复旦大学的毕业作品就是诗体小说,我读他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异于同龄人的平静感,没有丝毫的浮夸和矫饰。我后来问他,“诗和小说你更看重哪一个?”,他说:“我写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再回来写诗。”
学语言也是一样,学西班牙语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中文写作。如果一直待在国内不会有明显的感触,但是在海外,进入另外一种文化环境里,一个人的母语和身份反而会变得格外清晰。
然后我们还聊了很多很多:关于诗论、职业选择、隐居生活……毕业这两年,我们似乎都经历了一小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对写作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开始“归一”,就像博尔赫斯说的,“写作者在生涯初期肯定是以复杂开始的”,巴洛克式的复杂,但是他说“复杂并不难,如果你有足够的运气,够好的话,你在最后会达到一种复杂的简单。”这是我们都想达到的一种状态,复杂的简单。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与人物】
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智利诗人、小说家
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笔名阿尔瓦罗·德·坎波斯、里卡多·雷耶斯等,葡萄牙诗人、作家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奥地利诗人,诗歌界的风云人物
《给青年诗人的来信》,这是里尔克在其三十岁左右时写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不止于谈论创作和诗艺,他在信中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诗和艺术、两性之爱、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
木心,中国文学大师、画家,在中国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济慈(John Keats),十九世纪英国诗人、作家,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飞鸟集》,诗歌集。印度作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作,发表于1916年,中译本郑振铎译
《马尔特·劳利得·布理格随笔》,里尔克著,冯至译,提出“诗是经验”这一观点
罗丹(Auguste Rodin),法国雕塑及绘画艺术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被称为“现代雕塑之父”
《诗论诗神》,是作家王炜于2019—202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做的系列讲座记录稿,于2023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三十诞辰有感》,穆旦诗歌
冯至,二十世纪诗人、翻译家,成立浅草社、沉钟社
诗体小说,具有小说特点的一种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与一般叙事诗比较,它不仅篇幅长,更主要的是它像小说那样,要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但它是用诗的语言描写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而描写又往往不如小说细致具体
《红的自传·丈夫之美》,安妮·卡森诗选,当代诗体小说代表作
布鲁姆(Harold Bloom),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
路易斯·格里克(Louise Glück),美国当代女诗人,生前系耶鲁大学驻校作者,1985年-2020年,曾先后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
扬·马特尔(Yann Martel),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曼卡,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加拿大作家
保罗·策兰提出,“诗歌是对语言最大的陌生化”
《叙事的危机》,韩炳哲著,从哲学视角俯视当今时代叙事多方面的危机和困境
贝克特(Samuel Beckett),爱尔兰作家、诗人、评论家、小说家、导演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
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二十世纪俄裔美籍作家。在欧洲生活时期,出版了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等等,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移居美国后创作的文学作品《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
前苏联时期的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马雅可夫斯基
苏联红军和白军,是苏俄内战时期的两支主要军事力量。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废除旧军队,建立红军;沙皇俄国的旧势力,包括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等,为了推翻苏维埃政权,纷纷联合起来,建立了白军
《山之诗》《空气之诗》,茨维塔耶娃的组诗。山”指布拉格的佩伦山,得名于斯拉夫原始宗教中的雷神,离当时茨维塔耶娃的住所很近,从她家就可以望见
《20岁自画像》,波拉尼奥的诗。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波拉尼奥的小说,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二十世纪阿根廷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后记二】
我在回听的时候,留意到萧然的语言,他的每一处停顿、措辞、接话、描述,既丝滑又厚重,“文质彬彬”,足可见他的写作天赋。我会把聊天内容整理成文字版发出来。
做了这么多期播客以后,我对词汇、语气、逻辑转折处、音色的品鉴,都逐渐有了一些敏感度。我现在很钦佩每一个来过创意写作播客的嘉宾,ta们话语的利落、精准,都是扎扎实实的功夫,希望我有一天也能训练出这样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