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评论家杨小彦谈新作:每张脸都是一本书,相由心生有迹可循


Listen Later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甘卓然

图/主办方提供

8月21日晚,南国书香节又一场名家活动在广州四阅书店东湖店举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携新书《我读过他们的脸》来到现场,分享他对文字与图像关系的理解。

文化随笔集《我读过他们的脸》在今年4月出版,该书选取19—20世纪的百余位人类文明巨匠,一人一图一文,读出每一张脸的性格,读出每一位名人的故事,其特点是文图交互,文字和图像各有其独立性,文字不是图像的说明,图像不是文字的插画。

相由心生有迹可循

“从西方的相貌学来看,你的脸和你的性格有某种关系。”杨小彦认为,相由心生是有一定根据的,人的经历在人的外形上留下痕迹,这段经历塑造了人的性格。

“这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但是又有一定的逻辑性,从画画的角度来讲,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形象寻找他的个性。”

长久以来有一个误解,读书一直都被建构为一项超脱于肉身之上的精神实践,如果只是去关心作者的长相,似乎就显得有点俗气了。

杨小彦引用德国启蒙学者利希腾贝格的话“世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乃是人的脸”,他认为,把人脸视作“身份符号”和“表情载体”以及“再现场所”,有力地揭示了人脸的社会性与文化意蕴。

“是不是圆滑的人长得都圆一些?尖酸的人长得尖刻一些?我不知道。至少佛长得很有佛性。”杨小彦说。

每张脸都是一本书

杨小彦虽然从油画科班出身,他却认为专业训练不足以画出各有性格群像。

为此,他开始一场“以脸为书”的实验:离开照片式的精确写实,用寥寥数笔画出名人们独特、深刻甚或象征性的一面。甚至还尝试用克利的风格画克利、用盖里的风格画盖里、用康定斯基的风格画康定斯基、用贾科梅蒂的风格画贾科梅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郑梓煜认为,杨小彦所绘的人脸有辨识度,但不是以照片式的肖像呈现。“杨小彦对视觉真实的理解,并非是基于透视法的还原,而是在充分阅读书籍后得出深刻感受,通过寥寥几笔画龙点睛。”郑梓煜说。

文字与图片塑造文明

杨小彦认为,文与图是一个漫长的关系史。在印刷时代,文字是占统治地位的符号载体。但是,图的历史要比文字的历史要漫长,山顶洞人时期就出现了图画,“这说明在远古时期,人类文明的发源,是先有图而后才有文字的。”

到了数字时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带来传播媒介的迭代,社会进入读图时代,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所以,从媒介的角度来看,今天我们的文明是文与图共同塑造的。”杨小彦说。

“我希望文和图是平行的,图与文的互动性在于它们不是相互依赖,图不是文的插图,文不是图的解释。我们在看到一张画时,能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纯粹跟视觉有关系的感受,不需要借助过多的文字解释,这是一个有趣的考验。”

《我读过他们的脸》并不是为名人立传,而是通过极其个人化的独特视角,用简约的线条“读”出“他们”的脸,用诙谐的文字体现“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侧影。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 力

校对 | 谢志忠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羊晚·花地·文化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