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破坏实验》首发:纽约的伤为何与我们有关?


Listen Later

7月1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明洁的新书《破坏实验》在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举行首发式。这部跨越6年完成的非虚构作品,记录了她从2017年至2023年间往返于上海与纽约的18次飞行后,对纽约的观察与思考。

本次发布会以“纽约的伤为何与我们有关”为主题,作者与对谈嘉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共同回顾了“纽约的损毁与愈合”,探讨了全球化退潮时代的都市动荡、社会记忆与个体命运。

咖啡色与深蓝色:城市创伤的情感底色

李明洁在开场便强调,这本书并非严格意义的人类学著作,而是“带有人类学关怀的调研札记”。她以“咖啡色”和“深蓝色”区分书中不同年份的章节首页的底色,“这也是城市创伤的情感底色”:2018年至2019年的纽约像一杯浓郁的咖啡,复杂多元且充满活力;而2020年3月后,疫情席卷全球,纽约变成了一片“忧郁的深海”。

“2020年后的文字并非我主动想写,而是被迫记录。”李明洁坦言,疫情让纽约的日常系统彻底崩解,宵禁中的城市、空荡的华尔街、被木板封住的第五大道商厦橱窗,这些画面成为书中“破坏实验”的具象化表达。

她特别提到一个细节:2020年6月,她在第五大道目睹了萨克斯百货公司旗舰店雇佣黑人保安和猎犬值守的场景,“你能想象这是纽约的第五大道吗?但它确实就发生在你的眼前”。

陆晔在对谈中特别关注书中的这类视觉叙事。她指出,李明洁的照片和文字保存了纽约“正在消失的记忆”,比如防疫墙画、街头标语等。“这些细节若不被记录,就会被时间抹去;而李明洁的学术训练让她能捕捉到符号背后的社会意义。”

“我们都是历史的证人”: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

“破坏实验”原是社会学概念,指通过轻微违反规则来观察社会反应。但李明洁认为,疫情和种族冲突等事件对纽约的冲击远超“破坏”,而是几近“摧毁”。

她分享了书中几个人物的故事:土生土长的纽约本地人维尼医生因政治立场转变被同行孤立,但仍坚持“疫苗和口罩是科学议题”;鲁斯兰是住在布鲁克林的俄罗斯裔美国人,俄乌冲突爆发后,他带着家人迁往佛罗里达,却失去了所有客户;美籍华人徐老先生在疫情期间在纽约去世,骨灰因入境限制迟迟无法归葬宁波。“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不是被‘破坏’了,而是被连根拔起。”李明洁引用西蒙娜·薇依的比喻,“极度的不幸”像钉子,“钉尖钉在灵魂的核心中,钉的粗头就是散布在整个时空中的全部必然性。”

陆晔分享了自己在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的拍摄经历,认为两座城市形成了奇妙的互文,“这些个体记忆反而成为最珍贵的抵抗。”

面对复杂现实的书写困境

当读者问及“如何平衡真诚和真相、坦率和草率”时,李明洁坦言:“完全的真相难以企及,但每个诚实的片面都是对谎言的抵抗。”她提到书中的一张照片——中央公园的一条长椅上有一个铭牌,上面刻着“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她认为这正是本书的精神内核。

陆晔则指出,李明洁的学术训练让她的观察超越普通游记:“她对时代广场广告牌的解读,揭示出商业、政治与疫情的多重纠葛,这种'交叉验证'正是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双城韧性:在破碎中寻找联结

上海与纽约两座国际都市的比较,成为《破坏实验》首发式现场的热议话题。李明洁认为,纽约和上海同样具有"藏污纳垢"的生命力,既能包容多样性,又会在危机中展现惊人韧性。她特别提到曼哈顿的小业主们自发组织“复市联盟”的故事:“那些被宏大叙事遗忘了的普通人,才是城市文明真正的承重墙。”

陆晔充分肯定“承重墙”的提法,并认为,这种韧性不仅存在于空间维度,更在时间中延伸,她在2022年用照片和文字记下《春天的五十八个瞬间》,“我们看到的是人类面对灾难时相似的挣扎与尊严。”

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首发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冒着暴雨赶来的读者排队购买作者签名本,用书籍连接起纽约与上海在特殊时期的双城记忆。

文|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羊晚·花地·文化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