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迫选效应:让一个人做一件事,不要给他是非题,要给他选择题
迫选效应,又称强迫选择原则,或者强迫选择效应。即在询问他人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不要以“是不是”、“能不能”的方式来进行询问,而是要给他一种不是A,就是B的选择项。不让他回答是什么,而是让他回答哪一个,给他足够多选项让他进行选择,能够让对方快速做出回答。
例如当你询问小朋友是否要喝牛奶时,他会可能拒绝,但如果你问他是想要用玻璃杯喝牛奶,还是彩色杯喝牛奶,他很大概率就会选择其中一种杯子喝牛奶,这样他拒绝你要求喝牛奶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像这样利用强迫选择原则来询问他人问题,可以使你的目的更容易达到。比如把“你周末有空吗?”改为“周末要一起去逛街还是看电影?”来减少对方说不的机会,增加事情的成功率。
有个经典的营销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过。
说有两家相邻的粥铺,每天顾客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一家粥铺的销售额总是高于另一家。
后来人们发现,效益好的那家粥铺的服务员为客人盛好粥后,问的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服务员则问的是:“加不加鸡蛋?”
第一家粥铺,其实就是心理学上“强迫选择效应”的一个典型应用——如果想让一个人听从意见,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直接给出几个选项让他选。这样会让顾客默认为“至少要加一个蛋”,早上着急上班行色匆匆的顾客便会本能地就从“一个和两个蛋”中做出选择,很少会有人想到“不加蛋”,店家也因此增加了销售额。
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一些棘手的情况,我们经常会羡慕那种特别会做“思想”工作的家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学!比如带大家现学现卖一下,刚刚这个心理学技巧可以怎么用呢?给大家例举以下案例:
到了学习时间了,孩子还在玩游戏,你可以问孩子:你是打算先背古诗还是先做数学作业?
孩子偷懒不想收拾房间,不要问你想不想收拾房间,而是问你想在周六早上收拾房间还是周日早上收拾?
孩子放学回家后不想运动,可以用这是方式提问,你是想放学先练跳绳还是晚饭休息20分钟后?
这样把答案框定在几个你能接受的选项里,就能相对轻松地让孩子接受任务,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好的,以上就是关于迫选效应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关注。
迫选效应:让一个人做一件事,不要给他是非题,要给他选择题
迫选效应,又称强迫选择原则,或者强迫选择效应。即在询问他人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不要以“是不是”、“能不能”的方式来进行询问,而是要给他一种不是A,就是B的选择项。不让他回答是什么,而是让他回答哪一个,给他足够多选项让他进行选择,能够让对方快速做出回答。
例如当你询问小朋友是否要喝牛奶时,他会可能拒绝,但如果你问他是想要用玻璃杯喝牛奶,还是彩色杯喝牛奶,他很大概率就会选择其中一种杯子喝牛奶,这样他拒绝你要求喝牛奶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像这样利用强迫选择原则来询问他人问题,可以使你的目的更容易达到。比如把“你周末有空吗?”改为“周末要一起去逛街还是看电影?”来减少对方说不的机会,增加事情的成功率。
有个经典的营销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过。
说有两家相邻的粥铺,每天顾客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一家粥铺的销售额总是高于另一家。
后来人们发现,效益好的那家粥铺的服务员为客人盛好粥后,问的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服务员则问的是:“加不加鸡蛋?”
第一家粥铺,其实就是心理学上“强迫选择效应”的一个典型应用——如果想让一个人听从意见,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直接给出几个选项让他选。这样会让顾客默认为“至少要加一个蛋”,早上着急上班行色匆匆的顾客便会本能地就从“一个和两个蛋”中做出选择,很少会有人想到“不加蛋”,店家也因此增加了销售额。
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一些棘手的情况,我们经常会羡慕那种特别会做“思想”工作的家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学!比如带大家现学现卖一下,刚刚这个心理学技巧可以怎么用呢?给大家例举以下案例:
到了学习时间了,孩子还在玩游戏,你可以问孩子:你是打算先背古诗还是先做数学作业?
孩子偷懒不想收拾房间,不要问你想不想收拾房间,而是问你想在周六早上收拾房间还是周日早上收拾?
孩子放学回家后不想运动,可以用这是方式提问,你是想放学先练跳绳还是晚饭休息20分钟后?
这样把答案框定在几个你能接受的选项里,就能相对轻松地让孩子接受任务,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好的,以上就是关于迫选效应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