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公司在发展中都会面临收入和利润如何持续增长的问题。
汽车的成交价需要跟着市场趋势,而成本价则取决于主机厂给的返利和佣金的大小。
汽车经销商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要设法找到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的方法才行。
先看看造成销量、销售收入放缓通常会有那几种原因,比如:各车型的细分市场饱和、同城多店竞争、客户对车型观望或者失望。而客户观望,通常是价格波动太大,导致观望,客户失望,通常是想要买的车没货或交付周期太长,热销车型无法快速补货,滞销车型占用大量资金进一步延长了补货的进度,一旦客户失望的情景失控,便会引发更大的恶性循环。
当遇到了的这些放缓情况后,经销商通常会怎么做呢?
发布更具激励性的内促方案、更积极的市场促销活动、对产品组合包进行改进,等等这一类的方法。这些应对措施基本都属于针对遇到的问题给予的一个积极响应,算是与问题,正相关性的工作,这种解决销量、解决收入增长的措施,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就是通常不会具备杠杆作用。这个道理是比较能够理解的吧!
那么为什么会大家普遍都采用这些无杠杆作用的解决方案呢?
主要原因是一般有两方面,一是,追求短期业绩,二是组织架构、组织行为存在问题。关于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今后专门做一期来介绍。
那么销量和收入想要持续增长,肯定是有一些工作只要突破了便会有机会成功。
平时我们关注邀约量、交车目标、毛利率这些指标比较多,这是不足够的,因为即使这些指标完成的看上去还不错了,可收入持续增长这件事仍然不可控。
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但往往被大家忽略的事情,就是科学的快速补货,这个需求往往被认为是销量增长、利润增加的时候才会发生的,所以不用担心。而当利润不好时,关注点又很容易跑到集客和新增订单上。就出现了好卖的时候不想投入精力关注,不好卖的时候又不愿关注。可是由于补货不足,导致的订单减少、交车无法满足利润这一情况,关注度一直是不够的。这样的点就是有杠杆作用的机会点,一旦把计划工作研究透了,把补货做好,收入持续增长的机会就出现了。
让收入、利润倍增,刚刚从商品车的角度谈了些的思考方式。
接下来,再从如何对现有盈利模式进行颠覆与重组的方式来思考,主要是衍生业务和售后业务、二手车业务等方面。现在越来越多做的好的4S店在经营的时候,除了主机厂要求的产品,也开发出很多自己公司的产品,比如:精品类、改装类、美容类、二手车类、金融类、保险延保类、售后权益类、钣喷服务类等,开展出了很多自己的产品。
在设计这些产品时,要找到特别主力的、核心的、入口型的产品,而不要仅仅是根据现在哪个产品好卖,或客户认可哪个产品就先卖哪个产品,这样做个几年会发现,虽然也赚了一点,但产品不成体系,无法相互助力。所以在设计时要有先有后,要设计好客户应该先买我们什么样的产品和业务,而后接下来再去重复购买什么样的产品,所以说我们把这样的业务叫做入口型业务,入口新业务就是现在互联网非常热衷的一个词:叫做流量,如何通过流量业务把基盘用户都吸引过来,所以入口型产品的战略任务不是赚钱,而是获取用户的好感与信任,当用户与我们的入口型业务产生消费以后,如果他的满意度还很高,那么自然他会期待我们的接下来的新业务出现,到那个时候将是源源不断的高利润业务和产品涌现的时候。这里要特别提醒一点:入口型业务确实需要低价格,需要靠适度的让利,来获取我们基盘用户的好感与信任以及第一次消费的机会,但是与价格战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价格战呢是被动的,是你不愿意进行的价格战,而我们说入口型业务的价格战呢,是一个主动的利润设计,因为我们有底气,这部分利润让出,会通过后面高利润业务和产品再拉回来,所以入口型业务不一定不赚钱,如果能够在入口型业务里面,即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把我们的基盘用户海量的吸引到我们的业务体系中来,同时呢我们又能赚一些钱,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就像苹果公司一样,我们众所周知的他的手机、手表、电脑、iPad就是他的入口型的产品,后续是靠云服务、云储存、靠APP或者是APP的第三方的收入来进行分成,从苹果的财报来看,依然是硬件收入是他的财报的最大头,所以我们说入口型产品一定不赚钱吗?不是!主要看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满足同一用户群的不同的需求,依然是我们要聚焦我们的用户需求。
再来呢,就是设计入口型产品和高利润产品之间的重复购买,从单次购车到维修的小循环,变成一个从初次购车到重复购车、金融保险、维修、二车车的大循环。入口型、高利润型和重复型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的重复型业务有可能是入口型业务也可能是高利润业务,对于4S店的业务来讲呢,在入口型业务和产品设计时,把一些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的比如质保索赔、续保、常规保养等传统业务,做为我们的入口型业务,那么他购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接下来再把高利润产品和服务做好,就可以形成一个收入倍增、盈利倍增的经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