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活、人生系列

奇蹟課程


Listen Later

《奇蹟課程》是由心理學家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編寫(根據《奇蹟課程》的原由,海倫稱其為「筆錄」)和編輯的一部靈修書籍,由同為心理學家的威廉·賽佛(William Thetford)校訂和彙整部分內容。該書由〈正文〉,〈學員練習手冊〉和〈教師指南〉三個部分組成。從1965年至1972年,最初一些版本是在1976年由心靈平安基金會(Foundation for Inner Peace)發行精裝版之前,通過影印複製的。海倫‧舒曼稱她所「聽到」的「那聲音」是來自耶穌。在1980年代,這部《課程》的銷售量每年都在穩步增長;然而,其銷售成長最大是在1992年,瑪麗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在「歐普拉·溫芙蕾秀」(Oprah Winfrey Show,為廣播電視家歐普拉·溫芙蕾主持的脫口秀)上,因其討論而有超過200萬本的銷量。

《奇蹟課程》分作三個部分--〈正文〉、〈學員練習手冊〉,以及〈教師指南〉:
〈正文〉提出了關於真理與幻相,這兩個相異且互斥的思想體系(其中,只有「真理」這一體系在《課程》中為真)。它指出,涉及時間、空間和感知,這所有具體可知、可被測量、存在著不同角度和層次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二元的,其究竟的涵義為「罪咎」。這些在《奇蹟課程》認為「不具任何意義」的一切,被《奇蹟課程》稱作「知見」。《奇蹟課程》提出了一種「非二元」且「純一體」的思維,並指出,「上主」是唯一的真理和實相:完美,不變,不具人格,徹底抽象,無可動搖,只有「聖愛」的無限推恩,沒有時空世界裡任何可能的衝突和阻礙存在,儘管這並不是在時間與空間之二元分裂的角度,能夠被理解的。這個理論進一步指出,我們所感知到世上各不相同的一切物質,以及分秒皆異的所有經驗,實際上是「同一個生命的某個層面為取代那『唯一的、恆定的、無限的實相』而意圖『迸裂』出來的,極其多變的幻覺、幻象之夢」(實相中,並沒有「這個」、「那個」、「程度」、「角度」、「大小」、「方位」、「你我」、「差異」,以及任何「形式」的二元互動之分,因為上主只有一個「兒子」,在《奇蹟課程》中有時被稱為「聖子奧體」),這「同一個生命」(基督),在一個「不曾發生過的一剎那差錯」裏,開始作起分離、分裂的「人間大夢」。它聲稱「永恆」是在時間和空間之外,而這個「大夢」從未發生在「永恆的實相」中,並且「早已結束」,即便這並非「虛幻的『知見』(又稱小我,ego)」所能夠理解。當討論到如何從一個完美和不變的上主,會出現這樣一個虛幻夢境(即我們現在經驗到的人生、世界、時空)的問題時,《奇蹟課程》表示,提出這個問題是假定了「時空」這場「罪咎之夢」是真實的,然而,它從來並非真實存在(否則,圓滿的、不具形式的永恆之境即不可能是真的);因此,這實際上代表罪咎的「夢境」毫無「為何存在」之理由。《奇蹟課程》指出,我們認定自己的存在是獨立的個體,這一想法是根本地錯誤。然而,自從我們體驗到了時間、空間,並像是活在這個「存在層次」時,《奇蹟課程》解說此為第二層級的思想體系。
所有的「程度」、「角度」、「層次」等等舉世俯拾皆是的概念和經驗,在《奇蹟課程》中被稱為「夢」、「分裂之念」,即實際上從未發生過的事。《奇蹟課程》指出,這個層次由「昏睡的聖子」認定自己「成功地攻擊了上主」所造成。此外,「聖子」在《奇蹟課程》中不被認為是耶穌及他的形體本身,而指一個沒有形相、沒有分別的純靈境界。在時空之夢中,「知見」不斷地來自於它的起源:分裂,判斷和攻擊。這導致《奇蹟課程》稱為「罪(過去)—疚(現在)—懼(未來)」的循環:因「聖子」好似拒絕了上主無限推恩的永恆漣漪,和「妄造」了宇宙的時空(大爆炸),而在內心深處感到二元意識的罪咎,這導致在內心深處更加拒絕、否定一體的「生命源頭」,並因此對好似要到來的「上主的憤怒」、「神罰」、「最後的審判」感到十分驚懼,深信造物主一定會轉身報復(然而,《奇蹟課程》指出,上主從未有過「報復」的想法,亦不曉得聖子「正作著分裂之夢」,因在「實相」裏,這一切根本未曾發生過;此為《奇蹟課程》全書反覆強調的中心思想)。「罪—疚—懼」可怕得令人無以面對,因此無邊無際的心靈在形上的層次,好似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立刻建立起強烈的「防衛措施」,將內心的匱乏與憎惡,全投射在自己之外,形成了這一個時間與空間構織而成,並且「分裂」這一主題俯拾皆是的世界。所以對人類及世界(即「心靈」所投射出的具體結果)來說,有形的痛苦與罪惡,是隨處可見的。世界好似成為一個充滿威脅的地方,我們一生幾乎都在各種形式的大小恐懼,衝突和死亡之中度過。維繫這一投射過程的思維,被《奇蹟課程》稱為「小我」(ego)或「抉擇錯誤的心靈」(the wrong mind)。《奇蹟課程》總結,在地球上(乃至整個宇宙)的時空生活中,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只要還有「形相」、「層次」的感知,本身即象徵著「分裂」(其本質上只是濫竽充數的「特殊關係」,意圖取代「天堂」的「一體性」之物),對此,《奇蹟課程》認為,因而須將原先二元意識的「投射—定罪」(失心),透過「聖靈的眼光」,取代成「寬恕—解脫」(正念)。因為我們的「正念之心」(《奇蹟課程》亦稱「聖靈」、「基督自性」)在時空之外,不可能受到世上任何形式的攻擊。按照《奇蹟課程》,「交託『聖靈』」,藉由《奇蹟課程》所定義的此類「寬恕」來放下所有評判,是「親自接受救贖」的方式,從夢中醒來,覺於本有的上主永恆境界。最終,這意味著「個體性」和「意識」(此皆為同義詞:意識、小我、分裂、罪咎、幻境)的結束。在這個觀點上,與印度傳統中的「業」(karma)之概念,和《薄伽梵歌》經文相似(在肯尼斯學派的解說裡,「業」只是具體的果;形而上非具體的「分裂」意識才是真正唯一的因,故《奇蹟課程》的「寬恕」,透過日常中每一具體的事件及念頭所化解的,也僅僅是這個「因」而已),海倫‧舒曼回憶道:有關《薄伽梵歌》之思想,她是不熟悉的,儘管威廉‧賽佛是了解其內容的。
〈學員練習手冊〉提供了365課的練習,一年當中每天有一課,其中聲稱據此將學員的思維模式,逐漸從「內疚—投射恐懼—定罪」,轉變為「選擇聖靈的眼光寬恕—放下評斷—體驗到大我之愛」。《奇蹟課程》將「奇蹟」定義為使「知見」轉變的有意識的選擇。〈學員練習手冊〉嘗試訓練學員穩步地、逐日地看見「基督自性」從未真正「經驗到二元的、有形體的世界」之一體覺境,與上主別無二致。這些訓練旨在通過實際的操練,來闡明其所能帶來的效益。〈學員練習手冊〉的核心信息是,若要全然地寬恕自己(肯尼斯的解說稱,其「真正的寬恕」非同傳統意義上的寬恕;世界的傳統認為寬恕的意義,是由於那些「有待寬恕的罪過」的確發生了,所以需要去寬恕那些「已發生的事」),一個人必須1. 寬恕生命中所經驗到的一切,無論「好」與「壞」。2. 透過聖靈(即「上主在世上的代言之聲」)的指示,憶起「正知見」、「內在嚮導」或稱「靈明」)。最終,一年的練習過後,〈學員練習手冊〉將指出,「這個課程只是一個起步,而非結束」,而修習此三百六十五課的學員,通常會花上比一年還長的時間。
〈教師指南〉是一系列問題和答案。旨在激勵讀者成為「上主之師」--一位生活在時空中,而同時能經驗到寬恕的一體性,放開所有個體的和世上建立的所有特殊的關係(但並不是指在外在的生活做任何改變;肯尼斯強調,無需做任何形式層次的改變。無須為了課程而遁世苦修、改變穿著、為了課程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為此顯得和人們不同。一切只需遵循聖靈的指引,過自己原本衷心的俗世生活),具體而言,在《奇蹟課程》定義裡,只要曾經遵照「一天不超過一課」的原則,練習過一輪〈學員練習手冊〉之三百六十五課者,都可稱作「上主之師」,然實際上,因練習過一輪所得的對寬恕的體驗及化解內心罪咎的情形如何,通常各人各不相同,且無具體的評量標準。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愛、生活、人生系列By 朱雯娟- Jenny Chu


More shows like 愛、生活、人生系列

View all
Relaxed Rachel 放鬆瑞秋 by Relaxed Rachel

Relaxed Rachel 放鬆瑞秋

1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