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庄子又有高见了。
说话的最高境界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什么叫“六合”?为什么“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就是一个空间方位。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合就是天下。这个天下之外,我们能去管吗?现在媒体很发达,如果没有媒体,我们也不知道日本的大地震、大海啸,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嘛。现在我们能感觉到的是电视、广播、报纸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现在的感官系统延伸了,地球上哪个角落有点风吹草动,马上就有媒体给我们传播消息。火星上现在有什么新闻,土星上有什么新闻,天狼星上有什么新闻,织女星、牛郎星有什么新闻,北斗星上有什么新闻,这些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有没有?肯定有,每天宇宙之中有好多好多的事情在发生,但是我们不知道,不知道就“存而不论”。
这个“六合之外”,结合佛法来说,那就更清楚。什么叫六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我们六根之外,可以存而不论。既然是眼睛看不到的,你去管它干吗?耳朵听不到的,你管它干吗?看不见、摸不着,心里面想不到的事,你去料理它干吗?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绝不去操心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存而不论”,就是不操心和自己无关的事。现在有些中国人喜欢热闹,老是杞人忧天,关心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朝鲜又怎么了,跟你有什么关系?美国又怎么了,跟你有什么关系?欧美联军来打卡扎菲,又跟你有什么关系?离我们太遥远了。如果对中国有影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那关心一下还说得过去。
超级月亮出来了,啊,可能是超级月亮引发了日本大地震,实际上跟这些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要弄一些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来忧心、来焦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有一句老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是不错的。自己的门前雪该扫,别人的瓦上霜,你看得见,但需要你去扫吗?没有必要嘛,关键是和我们有没有因缘。很多人自己该做的事不做,却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瞎操心。你做到这个“存而不论”没有?你的因缘有点多,要看到有些因缘是没有必要的,要学会不去料理它,“存而不论”。我就做到了“存而不论”,我在楼上,一般不出门。外面有没有大事,有,但跟我无关,我也不管。
退一步来讲,“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内,我们能够感知,进入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但有的事情还是很远。北京开两会,论不论呢?大家还是要论一下。“十二五”规划议不议?就没有议的必要了。
净慧老和尚住持他的寺院就非常高明:“我只管我这个寺院围墙之内的事,寺院围墙之外的事,你们谁也别给我说,我也管不了。”那就是“存而不论”,寺院之外,天翻地覆与我无关,那些事有政府管,有人民管,我这个一方住持,只住持围墙以内。
围墙以内的事情,寺院里面的事情也很多,有是非,还有法上、见地上的争论,也有各种各样的语言,但要“论而不议”。净慧老和尚听到了,也不怎么管,绝对不往细处去说。净慧老和尚有两大原则:听招呼、守规矩。在我这个寺院里住的人,就得听招呼、守规矩。戒律也不多,就是这两条,他不细说,让你们自个儿去料理。
我们怎样使我们的语言操练到“论而不议”,点到为止,不往深处说?大家都知道“歧路亡羊”这个典故,也是道家的。杨朱的邻居羊丢了,道上有岔道,岔道上也有岔道,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我在广州城里面,就是送我一辆车,我也不敢去开,因为找不到路,分不清东南西北,哪怕有卫星定位装置,也弄不清楚,路在变,交通规则在变。广州的路口,有时有四五条岔口,你都不知道走哪一条路,“论而不议”,就避免了这些岔道口。因为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思维,未必就像佛祖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这也是庄子在前面说的“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境界。“存而不论”是处于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都是存而不论,保持沉默就好。“论而不议”,只说这么一点点,牛都踩不烂,说东也不像,说西也不像,不知他在说是还是说非。所以,“论而不议”,这就是一个高明的人,他的语言神鬼莫测,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行。
怎样保持头脑的空灵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春秋》这本书是孔夫子记载近三百年鲁国的历史,实际上对周天子疆域内诸侯们的大事都有所记载。但各国都有《春秋》,不只鲁国有《春秋》。秦始皇焚书后,只有鲁国的《春秋》因孔子弟子的传承而流传下来,其他各国的史料就没有流传下来。“春秋经世”,是孔夫子继承文武周公的治国理念,把周代的伦理规矩、政治理念、治理大纲都放在《春秋》这本书里面,并以此来批评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相当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宪法阐述。所以《春秋》是经世之学的老祖宗,是根本的道统、法统。“先王之志”,记录了尧舜禹汤到文王、武王、周公的事迹,这些圣人治世的规范,其实是泛指六经。就是这样的东西,圣人也是“议而不辩”。
有的人就是喜欢在这些方面无事生非,对经典的东西,他非要节外生枝,非要画蛇添足地加一些东西,这就犯了大忌讳。现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学者,乃至一些中国学者,对巴利文、梵文的佛经,以及翻译成汉文的佛经,总是要这样考据,那样考据。这些人还能超过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他们翻译的吗?语言的形式经过了两千多年,印度的和南传佛教地区的改变了不少,包括我们的汉语都改变了不少,对不对?我们还能用现在的语言去妄加评议以前的翻译吗?还敢去纠正以前的翻译吗?所以,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他们,当时面对的是古代印度的典籍和语言,他们用当时的汉语翻译过来,是非常准确的。玄奘大师比鸠摩罗什又晚了二百多年,那时印度的语言文字又有所变化,印度的佛法又有所发展,对于古老经典的翻译理解又有所突破,那么玄奘大师的翻译,就和鸠摩罗什有一定的差别了。
法是流动的。现在有些学者总是机械地认为玄奘大师翻译的和鸠摩罗什翻译的不一样,玄奘大师翻译的和真谛三藏翻译的又不一样,这样他们就想把印度原文找出来,好像要看谁翻译得更正确。实际上,他们翻译得都正确。关键是翻译者面对的底本,本身就有变化。如今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议而不辩”,可以给自己留有无穷的空间。首先要有原则可循,有“先王之志”在,有一个大的原则,我们不违背这个原则,也千万别去细细分析、议论。有的事情,你是没法去分析、没法去探讨的。你去探讨就让自己迷糊了,你去探讨,就走到错误的轨道上去了。需要掌握的原则:第一是我们的立场正确,第二是我们的空间灵活。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绳索把自己捆绑起来。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庄子又有高见了。
说话的最高境界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什么叫“六合”?为什么“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就是一个空间方位。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合就是天下。这个天下之外,我们能去管吗?现在媒体很发达,如果没有媒体,我们也不知道日本的大地震、大海啸,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嘛。现在我们能感觉到的是电视、广播、报纸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现在的感官系统延伸了,地球上哪个角落有点风吹草动,马上就有媒体给我们传播消息。火星上现在有什么新闻,土星上有什么新闻,天狼星上有什么新闻,织女星、牛郎星有什么新闻,北斗星上有什么新闻,这些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有没有?肯定有,每天宇宙之中有好多好多的事情在发生,但是我们不知道,不知道就“存而不论”。
这个“六合之外”,结合佛法来说,那就更清楚。什么叫六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我们六根之外,可以存而不论。既然是眼睛看不到的,你去管它干吗?耳朵听不到的,你管它干吗?看不见、摸不着,心里面想不到的事,你去料理它干吗?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绝不去操心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存而不论”,就是不操心和自己无关的事。现在有些中国人喜欢热闹,老是杞人忧天,关心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朝鲜又怎么了,跟你有什么关系?美国又怎么了,跟你有什么关系?欧美联军来打卡扎菲,又跟你有什么关系?离我们太遥远了。如果对中国有影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那关心一下还说得过去。
超级月亮出来了,啊,可能是超级月亮引发了日本大地震,实际上跟这些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要弄一些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来忧心、来焦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有一句老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是不错的。自己的门前雪该扫,别人的瓦上霜,你看得见,但需要你去扫吗?没有必要嘛,关键是和我们有没有因缘。很多人自己该做的事不做,却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瞎操心。你做到这个“存而不论”没有?你的因缘有点多,要看到有些因缘是没有必要的,要学会不去料理它,“存而不论”。我就做到了“存而不论”,我在楼上,一般不出门。外面有没有大事,有,但跟我无关,我也不管。
退一步来讲,“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内,我们能够感知,进入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但有的事情还是很远。北京开两会,论不论呢?大家还是要论一下。“十二五”规划议不议?就没有议的必要了。
净慧老和尚住持他的寺院就非常高明:“我只管我这个寺院围墙之内的事,寺院围墙之外的事,你们谁也别给我说,我也管不了。”那就是“存而不论”,寺院之外,天翻地覆与我无关,那些事有政府管,有人民管,我这个一方住持,只住持围墙以内。
围墙以内的事情,寺院里面的事情也很多,有是非,还有法上、见地上的争论,也有各种各样的语言,但要“论而不议”。净慧老和尚听到了,也不怎么管,绝对不往细处去说。净慧老和尚有两大原则:听招呼、守规矩。在我这个寺院里住的人,就得听招呼、守规矩。戒律也不多,就是这两条,他不细说,让你们自个儿去料理。
我们怎样使我们的语言操练到“论而不议”,点到为止,不往深处说?大家都知道“歧路亡羊”这个典故,也是道家的。杨朱的邻居羊丢了,道上有岔道,岔道上也有岔道,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我在广州城里面,就是送我一辆车,我也不敢去开,因为找不到路,分不清东南西北,哪怕有卫星定位装置,也弄不清楚,路在变,交通规则在变。广州的路口,有时有四五条岔口,你都不知道走哪一条路,“论而不议”,就避免了这些岔道口。因为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思维,未必就像佛祖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这也是庄子在前面说的“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境界。“存而不论”是处于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都是存而不论,保持沉默就好。“论而不议”,只说这么一点点,牛都踩不烂,说东也不像,说西也不像,不知他在说是还是说非。所以,“论而不议”,这就是一个高明的人,他的语言神鬼莫测,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行。
怎样保持头脑的空灵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春秋》这本书是孔夫子记载近三百年鲁国的历史,实际上对周天子疆域内诸侯们的大事都有所记载。但各国都有《春秋》,不只鲁国有《春秋》。秦始皇焚书后,只有鲁国的《春秋》因孔子弟子的传承而流传下来,其他各国的史料就没有流传下来。“春秋经世”,是孔夫子继承文武周公的治国理念,把周代的伦理规矩、政治理念、治理大纲都放在《春秋》这本书里面,并以此来批评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相当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宪法阐述。所以《春秋》是经世之学的老祖宗,是根本的道统、法统。“先王之志”,记录了尧舜禹汤到文王、武王、周公的事迹,这些圣人治世的规范,其实是泛指六经。就是这样的东西,圣人也是“议而不辩”。
有的人就是喜欢在这些方面无事生非,对经典的东西,他非要节外生枝,非要画蛇添足地加一些东西,这就犯了大忌讳。现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学者,乃至一些中国学者,对巴利文、梵文的佛经,以及翻译成汉文的佛经,总是要这样考据,那样考据。这些人还能超过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他们翻译的吗?语言的形式经过了两千多年,印度的和南传佛教地区的改变了不少,包括我们的汉语都改变了不少,对不对?我们还能用现在的语言去妄加评议以前的翻译吗?还敢去纠正以前的翻译吗?所以,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他们,当时面对的是古代印度的典籍和语言,他们用当时的汉语翻译过来,是非常准确的。玄奘大师比鸠摩罗什又晚了二百多年,那时印度的语言文字又有所变化,印度的佛法又有所发展,对于古老经典的翻译理解又有所突破,那么玄奘大师的翻译,就和鸠摩罗什有一定的差别了。
法是流动的。现在有些学者总是机械地认为玄奘大师翻译的和鸠摩罗什翻译的不一样,玄奘大师翻译的和真谛三藏翻译的又不一样,这样他们就想把印度原文找出来,好像要看谁翻译得更正确。实际上,他们翻译得都正确。关键是翻译者面对的底本,本身就有变化。如今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议而不辩”,可以给自己留有无穷的空间。首先要有原则可循,有“先王之志”在,有一个大的原则,我们不违背这个原则,也千万别去细细分析、议论。有的事情,你是没法去分析、没法去探讨的。你去探讨就让自己迷糊了,你去探讨,就走到错误的轨道上去了。需要掌握的原则:第一是我们的立场正确,第二是我们的空间灵活。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绳索把自己捆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