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战国时期的“打假”模范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庄子常揭别人的假面具,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打假”模范、打假大师。很多人讲道,讲得头头是道,但那不是道。道如果像模特儿一样一览无余,就绝不是道。道是公开的,但我们看见的永远都是那么一点点而已,神龙不见首尾,我们绝不可能见道。而见道的都是深藏不露的平常人。说自己开悟的人,说自己见道的人,不是神经病就是骗子,这是百分之百的。没有什么能逃得过这一招,只要他敢于说自己已经见道,已经开悟,已经成了菩萨,绝对是骗子,不然就是神经病,精神有问题。
“道昭而不道”,大道是毫无隐蔽的,就在天地宇宙之中,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尽管如此,我们对它的认识和感觉,永远都是无限小。除非你成佛了,成了基督耶稣,在宗教上可以说见了道。作为常人,千万别打那个妄想,更不要去发这个妄念。所以“道昭而不道”,真正的道,绝对不会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清楚了明白了,那就不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早就把这个说清楚了。
俗话说:“当了宰相不说权,亿万富翁不说钱,老将军不谈兵,老和尚不说禅。”他是过来人了,还说这些干什么呢?没有的才想拥有,拥有的就不把它当回事,没必要再玩这个了。
“言辩而不及”,要说清楚一个事,不论你怎么说,越说越糊涂。有的人说,真理越辩越明,严格来说,真理是越辩越糊涂。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哪一件事情是说清楚了的?说不清楚。谁把盐的味道说清楚了,通过语言就把盐的咸味说清楚了吗?什么是咸味?说不清楚,只能用舌头去品尝,自己心里面明白盐是这个味,但你要说出来,就不是了。
苏东坡听说荆州玉泉寺的老和尚禅风很利,就去微服探访。苏东坡长得很胖,富态,胡须又长得美。老和尚一看,就知道是个当官的。玉泉承皓禅师就问他:“长官高姓?”苏东坡就说:“姓秤,专门称天下老和尚舌头的秤。”玉泉老和尚就“喝”了一声:“请问这一喝重多少?”具体的物体可以称重,这个声音怎么称?盐的咸味是味觉,味觉舌头能感觉出来,语言怎么表达它?非类勿比,不是一个量度上的,你怎么去料理它?
所以,语言、思维涉及的对象不同,很多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们测量高炉里面的温度,一千多度,我们的触觉去感觉一下,能吗?一千度是有多热?你能去试一下吗?太阳表面温度六千度,中心温度几百万度,你能去感受吗?科学是用比量的形式测出来的,完全在我们的感觉之外。大象使用次声波传达信息,几十公里之外,它们的对话互相听得见,我们的耳朵就听不见。
这一切都是“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语言有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有语言的虚伪性。煽情的、虚假的、骗人的、忽悠的,都是语言,实实在在的语言有多少?好多语言,通过自己的情感包装以后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已经完全变样了。我们怎么感觉这个语言?“言辩而不及”,不及于什么?言必有所指,语言必然有语言说明的对象,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对象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水杯,不锈钢的保温杯,但我说的保温杯就是这个吗?其他的保温杯就是这个保温杯吗?前面所说的“指非指”“马非马”就讲到了这个难处,所以“言辩而不及”,语言所表达的、所表明的东西有很大的差别。镜子里面是你吗?是我;但我是镜子里面那个影子吗?不是的。语言和实体的关系也就是这么一层关系,“言辩而不及”。
梁武帝有何功德
“仁常而不周”,作为圣人,都希望德广泽遍,把国家料理得风调雨顺,再现尧舜之世。但越是想这样搞,就越是搞不好,带着目的性去料理我们这个社会、料理我们这个世界,反而料理不好。中国五千年来,很多伟大人物要这样去料理、那样去料理,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要把神州大地弄成这样那样。本来天地好好的,被他们这么一忽悠、这么一搞,闹得国不国,人不人,弄得大家都很狼狈,他们也很狼狈,老百姓的日子也很惨。我们有科学治国这么一套东西,有最先进的政治理念,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最高的社会成果,最新最美的蓝图,但料理得怎么样?任何料理都有失误之处。
“大仁不仁”,大道运行滋育万物,是一种最大的仁,最大的奉献。那它有没有偏爱之心呢?我只喜欢凤凰、孔雀,不喜欢蟑螂、老鼠,大道是没有这种感觉的。所以真正的大仁,在默默的道气运行之中,就把仁显示出来了。有些人做好人好事,默默无闻地就做了,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有些人做了好事兴奋得不得了,八方敲锣打鼓,宣扬捐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善事。这些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就是“实无功德”。
梁武帝问达摩,我造了那么多庙,供了那么多僧,有多少功德啊?达摩说了句冷冰冰的话:“实无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你那个只是种点“人天福报”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大仁不仁”,与禅宗的禅心是通的。只要懂得了《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就胜过用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无量诸佛的福德。
我提倡大家看明代方孝孺写的《深虑论》。这篇文章从西周封建、秦代郡县,一直写到宋太祖,开国国君都汲取了历朝兴亡的经验教训,都以为自己现在制定的一套国策、一套方术,一定会把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但是到了王朝的末期,一样会出乱子,而这些乱子,又往往是“太祖”们所预料不及的。他们预料的地方、防范的地方不会出事,出事的地方,也绝不是他们想得到的。现在、未来永远都是这样,这个也是“仁常而不周”。大家都想仁,都想把这个社会搞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用庄子的话来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未来永远都是未知的,过去是已知,未来是未知。面对未知我们应谦卑一点,别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把子孙后代的算盘都给敲光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战国时期的“打假”模范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庄子常揭别人的假面具,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打假”模范、打假大师。很多人讲道,讲得头头是道,但那不是道。道如果像模特儿一样一览无余,就绝不是道。道是公开的,但我们看见的永远都是那么一点点而已,神龙不见首尾,我们绝不可能见道。而见道的都是深藏不露的平常人。说自己开悟的人,说自己见道的人,不是神经病就是骗子,这是百分之百的。没有什么能逃得过这一招,只要他敢于说自己已经见道,已经开悟,已经成了菩萨,绝对是骗子,不然就是神经病,精神有问题。
“道昭而不道”,大道是毫无隐蔽的,就在天地宇宙之中,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尽管如此,我们对它的认识和感觉,永远都是无限小。除非你成佛了,成了基督耶稣,在宗教上可以说见了道。作为常人,千万别打那个妄想,更不要去发这个妄念。所以“道昭而不道”,真正的道,绝对不会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清楚了明白了,那就不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早就把这个说清楚了。
俗话说:“当了宰相不说权,亿万富翁不说钱,老将军不谈兵,老和尚不说禅。”他是过来人了,还说这些干什么呢?没有的才想拥有,拥有的就不把它当回事,没必要再玩这个了。
“言辩而不及”,要说清楚一个事,不论你怎么说,越说越糊涂。有的人说,真理越辩越明,严格来说,真理是越辩越糊涂。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哪一件事情是说清楚了的?说不清楚。谁把盐的味道说清楚了,通过语言就把盐的咸味说清楚了吗?什么是咸味?说不清楚,只能用舌头去品尝,自己心里面明白盐是这个味,但你要说出来,就不是了。
苏东坡听说荆州玉泉寺的老和尚禅风很利,就去微服探访。苏东坡长得很胖,富态,胡须又长得美。老和尚一看,就知道是个当官的。玉泉承皓禅师就问他:“长官高姓?”苏东坡就说:“姓秤,专门称天下老和尚舌头的秤。”玉泉老和尚就“喝”了一声:“请问这一喝重多少?”具体的物体可以称重,这个声音怎么称?盐的咸味是味觉,味觉舌头能感觉出来,语言怎么表达它?非类勿比,不是一个量度上的,你怎么去料理它?
所以,语言、思维涉及的对象不同,很多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们测量高炉里面的温度,一千多度,我们的触觉去感觉一下,能吗?一千度是有多热?你能去试一下吗?太阳表面温度六千度,中心温度几百万度,你能去感受吗?科学是用比量的形式测出来的,完全在我们的感觉之外。大象使用次声波传达信息,几十公里之外,它们的对话互相听得见,我们的耳朵就听不见。
这一切都是“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语言有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有语言的虚伪性。煽情的、虚假的、骗人的、忽悠的,都是语言,实实在在的语言有多少?好多语言,通过自己的情感包装以后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已经完全变样了。我们怎么感觉这个语言?“言辩而不及”,不及于什么?言必有所指,语言必然有语言说明的对象,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对象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水杯,不锈钢的保温杯,但我说的保温杯就是这个吗?其他的保温杯就是这个保温杯吗?前面所说的“指非指”“马非马”就讲到了这个难处,所以“言辩而不及”,语言所表达的、所表明的东西有很大的差别。镜子里面是你吗?是我;但我是镜子里面那个影子吗?不是的。语言和实体的关系也就是这么一层关系,“言辩而不及”。
梁武帝有何功德
“仁常而不周”,作为圣人,都希望德广泽遍,把国家料理得风调雨顺,再现尧舜之世。但越是想这样搞,就越是搞不好,带着目的性去料理我们这个社会、料理我们这个世界,反而料理不好。中国五千年来,很多伟大人物要这样去料理、那样去料理,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要把神州大地弄成这样那样。本来天地好好的,被他们这么一忽悠、这么一搞,闹得国不国,人不人,弄得大家都很狼狈,他们也很狼狈,老百姓的日子也很惨。我们有科学治国这么一套东西,有最先进的政治理念,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最高的社会成果,最新最美的蓝图,但料理得怎么样?任何料理都有失误之处。
“大仁不仁”,大道运行滋育万物,是一种最大的仁,最大的奉献。那它有没有偏爱之心呢?我只喜欢凤凰、孔雀,不喜欢蟑螂、老鼠,大道是没有这种感觉的。所以真正的大仁,在默默的道气运行之中,就把仁显示出来了。有些人做好人好事,默默无闻地就做了,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有些人做了好事兴奋得不得了,八方敲锣打鼓,宣扬捐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善事。这些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就是“实无功德”。
梁武帝问达摩,我造了那么多庙,供了那么多僧,有多少功德啊?达摩说了句冷冰冰的话:“实无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你那个只是种点“人天福报”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大仁不仁”,与禅宗的禅心是通的。只要懂得了《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就胜过用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无量诸佛的福德。
我提倡大家看明代方孝孺写的《深虑论》。这篇文章从西周封建、秦代郡县,一直写到宋太祖,开国国君都汲取了历朝兴亡的经验教训,都以为自己现在制定的一套国策、一套方术,一定会把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但是到了王朝的末期,一样会出乱子,而这些乱子,又往往是“太祖”们所预料不及的。他们预料的地方、防范的地方不会出事,出事的地方,也绝不是他们想得到的。现在、未来永远都是这样,这个也是“仁常而不周”。大家都想仁,都想把这个社会搞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用庄子的话来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未来永远都是未知的,过去是已知,未来是未知。面对未知我们应谦卑一点,别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把子孙后代的算盘都给敲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