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齐物论》第七讲(7)如何是触目菩提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廉清而不信”,有的人标榜自己廉洁,我们看见很多被双&规的干部刚上台的时候都表态:坚决反腐,要让腐败远离我,远离我的圈子。结果双规的时候,腐败就在他身上,而且深得要命。标榜自己廉洁的人未必廉洁,真正廉洁的人,听见“廉洁”二字都躲得远远的。真正廉洁的人,就像《菜根谭》里面说的:“我不好洁,谁能污我?”你给我泼脏水我不怕,我一身都在粪坑里面了,还怕你在我头上再浇一盆水,讨口的还怕贬成叫花子?真正廉洁的人并没有廉洁这个名。山里面的老农民,穷得叮当响,你说他廉洁,他是廉洁,勤劳节俭各个方面都非常棒,他就是那个样,他的因缘、他的命就是那个样,你说他是清廉之士,能谈得上吗?如果是一个高官厚禄的封疆大吏,过着山里老农的日子,一天两顿苞谷糊糊,三个月不知肉味,不贪不腐,那就可以称为廉洁了。

真正清廉的人哪有名啊,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都过着清廉的日子,谁去赞叹他们是廉洁之士?被赞为廉洁之士的人,却没有人相信。有的老板到山里去住茅棚,到寺院里去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精神压力太大,想到山里面躲避,找一个养心之处去养,他是真正去“廉”吗?在社会上标榜自己廉洁清正的人,别人都不会信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说那一套我信不过。但是人也有奉献的时候,也有为大众的时候。因为人毕竟是两面性的,凡圣同居,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小人。当你君子那一面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就是君子;小人那一面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就是小人。所以说绝对的小人、绝对的君子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以这些作为评判人的一种标准,自己心里面要有这个尺度。

“大廉不嗛”,真正廉洁的人,他是以本来面目示人,无所谓作秀,也不去表现这些。真正大廉的人是宇宙即我,还缺什么呢?无所缺失,也就无所谓廉不廉了。万法皆空,你还贪什么呢?无所谓贪了。所以大廉不嗛,没有什么好谦让的,用不着用谦虚来表现自己。

“大勇不忮”,忮,就是刚愎自用。真正大勇的人,他是不会胡作非为的。争强好斗的人都不能成事,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身边养一些李逵这样的人,只会惹祸,会给你带来麻烦,糟糕透了。如果有这样的人,天天去策划、天天去勇于折腾,累死人了。今天你在这里折腾得兴奋,明天有关部门就请你去谈话了。一定要知道“勇忮而不成”,别去逞勇,更别去逞匹夫之勇。我们需要勇,但不是这样的勇。怎样使我们勇?《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信、仁是放在勇之上的,没有智、信、仁,那个勇就不可取,就会误事。不论是儒家还是兵家,都要讲智、信、仁、勇、严,只不过在顺序上有一点差别而已,儒家是把仁放在第一的。勇,我们也需要,男子汉没有勇也不行,但这个勇绝不是匹夫之勇,匹夫之勇不是真勇。真正勇敢的人叫无畏,无畏并不是要表现什么,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中,他才表现出他的无畏。

 

如何是触目菩提

我们再看这一句,“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意思是说,大道虽是无言无语的,但是却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它的存在,人的言语分别,永远也不可能触及大道的真相。

以前石霜和尚参道吾的时候,就问:“如何是触目菩提?”就是我们的眼睛怎样才能看到菩提。道吾和尚没有理会他,看见观音菩萨像前净水瓶里的水没了,就叫侍者去换水。侍者换完水之后,石霜和尚还一直跪在那儿,过了一会儿,道吾和尚才问他:“你刚才问什么呢?”他就说:“我问什么是触目菩提?”道吾和尚也不答话,转身就走了。石霜和尚就在老和尚转身的时候,一下就开悟了。这一切正是“触目菩提”啊,你都看见了嘛。

清平山令遵禅师参翠微和尚的时候,一见面就跟翠微说:“老和尚,你把禅宗最要命的法传给我吧。”老和尚就说:“不行,现在这里人太多了,等会儿人少了再说。”一会儿人散了,令遵又说:“老和尚,现在没人了,你赶快给我说吧。”老和尚又说:“这里还有这么多菩萨,怎么叫没人呢?我们还是到外边去说吧。”于是,令遵傻乎乎地跟在老和尚后面,一直走到后花园里,看到左右没人了,老和尚神神秘秘地对他说:“你看,这棵竹子短,那棵竹子长呢!”就这么一下子,令遵就大悟了。

这是什么道理?“道昭而不道”嘛。大道运行,是无私地表现给我们了。它隐藏什么呢?老天爷对我们有什么隐藏吗?没有隐藏嘛。它成天在说吗?在表现自己吗?老天爷无语啊。道昭,大道明明白白表现给我们看,但就不说它是什么。“言辩而不及”,我们要用语言去表现大道,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为什么禅宗要言语道断?为什么要不立文字?为什么老庄学说里要讲绝圣弃知呢?把圣人的这些文献都不要了,把智慧全都放下。为什么呢?“言辩而不及”啊,道这个东西,语言思维是永远抵达不了的。语言逻辑,仅仅是分别思维,你能把大道捕捉到吗?不可能的。

“仁常而不周”,“仁常”,如果一个人常常去表现自己的仁,那就成了伪君子。大家不会相信你,你也不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善恶俱具嘛,你总是表现善的一面,就像以前大家吃大锅饭,绝对平均主义。上班还是那点钱,卖命还是那点钱,不干活还是那点钱,结果大家都没有积极性,都没有竞争意识了。我们以前说平均主义很好,但是大家都被养成一群懒人,很快就把家业吃光。

所以,“仁常而不周”。黑格尔就说得好:“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要有竞争,要有社会种种阴暗的东西,种种不公正的东西,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不然的话,这里都成了“极乐世界”,只养了一些无用的人。

“廉清而不信”,你太廉洁了,处处表现自己的廉洁,饭也不吃,衣服也不穿,一分钱都不要,这样别人也不会相信你的。为什么呢?众生都是有贪欲的,你处处表现自己没有贪欲,谁喜欢你呀?众生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你没有,别人就不喜欢你了。如王安石当了宰相,仍然是蓬头垢面,不洗澡,衣冠不整,看似廉洁,但引起众多士大夫的不安和警惕,苏东坡的老爹还写了一篇《辨奸论》来揭发他,这就是典型的“廉清而不信”。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