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齐物论》第四讲(3)道,行之而成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行之而成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这里落实到“道行之而成”,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要浸透到我们的生命,浸透到我们身语意三业的活动中去,浸透到我们的行住坐卧之中,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生活、工作之中运行的。放开我们自己不说,若大道仅在天地中运行,在宇宙中运行,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要看到大道同样是在我们生命中运行,在我们精神中运行,在我们的生活中运行。

人心在工作的时候,首先会有个疑问:“是不是?”这时对这个“是不是”,仅存疑而未做判断,但判断立刻就紧随其后。庄子经常使用“是不是,然不然”的句式。“是”是肯定,“不是”是否定。“是”作动词,“不是”作宾语。“是”肯定了“不是”,就是对“不是”所否定对象的肯定。

另外,把语法变一下,“是不是”,不是肯定这个否定,而是对“是”的否定,是否定被肯定的,是肯定被否定的。和黑格尔的三段式一样,也如《金刚经》里说的“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当年药山禅师参石头、马祖。参石头和尚时,石头和尚说:“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药山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去参马祖,马祖指着自己的脸说:“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药山听了,终于大彻大悟。这则公案,活灵灵地演示了“可乎可,不可乎不可”的妙用和旨归。

庄子的这些句法,不能简单地、囫囵吞枣地去感觉,里面的确很有由头。前次我讲了《庄子·寓言》,里面也涉及这样的问题,我讲得非常兴奋,弄得一晚上都没有睡着,非常狼狈,一晚上都在思考是与不是之间的关系。什么叫“寓言”?什么叫“重言”?什么叫“卮言”?我讲的时候,涉及了佛教的语言三昧。大家也听得晕晕乎乎的,怎样使别人不晕?我整个晚上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睡着。

回到这里来,“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可,是肯定判断,不可,是否定判断。这一切都是戏论,关键要落实在“道行之而成”。道是行之而成的,不是你嘴上说的。“道行之而成”,这个“行”是什么?是日用之谓道,平常心是道。行,就要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在日常的细微之处表现出来。

雪峰祖师有个公案。临济大师的大徒弟三圣和尚来见雪峰祖师,问:“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就是说解脱的人、见了道的人应该怎么过日子啊?雪峰祖师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你如果从烦恼网里跑出来了,悟了道了,那我就给你说。这个回答很厉害啊,等于直接在问三圣和尚,你到底悟没有悟道呢?三圣和尚也很厉害,一棒子就打回去:你还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连我这个话头都不识啊?他就是不正面来回答,不管是不是“透网金鳞”,是不是悟道了,他就不说,反而是你名气那么大,连我的问话都听不懂。雪峰祖师更厉害,就说:“老僧住持事繁。”老僧事多,我庙里有一千五百人吃饭,事情多得不得了,我去干我的事了,对不起,再见。

雪峰祖师是南方禅宗的领袖,他肯定是开悟的,他都不开悟,谁还敢说开悟啊?他开悟以后干什么呢?“住持事繁”啊,寺院里一千五百人的吃喝拉撒睡他都要管,每天、每分钟还是要过日子,每天见了众生还是要料理,见了国王、官吏、徒弟、居士,都要料理。并不是说我开悟了,就到极乐世界里去了,就到常寂光土里去了,就到自受用净土里去潇洒了。你悟了,还是要过日子,还是在生死之中;你没有悟,还是在生死之中,还是在众生之中。

“物谓之而然”,不论什么东西,都有一个称谓,大家共同认可这个东西,称谓就固定下来了。我们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字叫茶杯,给那个起个名字叫录音机,这个就是约定俗成,“谓之而然”嘛。远古以来,太阳、月亮、山河、大地、动物、植物,各种物品的命名、称谓,都是“谓之而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历史中、社会上积淀下来。所以,道需要“行之而成”,物需要“谓之而然”。

“谓之”,什么叫谓之?就是我们的精神内容,大家共同的精神内容。我们这里说普通话,大家都能听懂。如果你们用粤语说,我就听不懂了。用英文说,我就更听不懂了。有朋友送我一部手机,功能显示都是英文标注的,我一看就头晕,不知道怎么用,这个“谓之”,我还没有学会。

 

纷繁万变不动心

既然是“物谓之而然”,后面马上就问了,“恶乎然?”它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说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的吗?很多人就有这个习惯,还没有得到肯定判断的时候,他就要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说?你这样说的道理在哪里?“恶乎然?然于然”,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太阳是圆的,月球是圆的?它本来就是圆的啊。为什么有的树长得高,有的树长得矮?有的人这么胖,有的人这么瘦?为什么有的女孩子那么美,有的那么丑?为什么?“然于然”嘛,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有人胖,有人瘦,有的长得美,有的长得丑。“恶乎然?然于然”,这个判断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法尔如是”,不需要找证明。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已经说明它有一切证据支撑着它的存在,要去找理由、证据是你的事,不妨碍它万缘具足,不妨碍它成为它这个样子,所以是“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为什么它又不是那个样呢?为什么老虎不吃素?为什么牛羊不吃肉?为什么眉毛长在眼睛的上方,不长在眼睛的下方?为什么脚掌要长在前面而不长在后面?要提这样的问题,那就多得很。

有人问曹山祖师:“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曹山回答:“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这也是庄子的文风,你还用去证明兔角为什么没有吗?不需要你证明嘛。牛角你还用去证明它有吗?不需要证明啊。佛法有没有?佛法在哪里?也不需要你去证明,万法具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只要敢于承当就是了,这很简单的。“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这些公案,一般人都不知道祖师爷说的什么,但它语风的出处、语言的渊源还是庄子这里的。所以,“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牛羊为什么不吃肉,它本来就不吃肉;老虎为什么不吃草,它本来就不吃草,这个还需要你证明吗?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