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383.WAIC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亮点 观点及十大产业趋势


Listen Later

前瞻钱瞻: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 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于 2025年7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上海世博中心与世博展览馆举行。此次大会自2018年在上海创立以来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涵盖展览面积超过70,000平方米,共有800+家全球企业参展,累计接待现场观众超过12万人次。

这一大会的重心已从“技术炫技”转向“能力结构、制度博弈与跨界协作”。WAIC 2025 不是回答“AI还能做什么”,而是提出“AI如何被规范、共享与分配”。

AI 阵容登场:1572 位顶级学术与产业领袖参会,包括 80+ 院士、图灵奖得主 Geoffrey Hinton、AI治理先锋 Stuart Russell、沈向洋、Eric Schmidt 等组成“未来智库级”嘉宾矩阵。

  1. 40+大模型同台竞技:国内外 AI 公司带来百亿参数级模型集中亮相,全面展示多模态能力、推理能力与微调适配力,展示“百模大战”的演进与分化。
  2. 全景式普惠应用场域构建:AI 落地至制造、教育、医疗、气象、娱乐、城市运营等场景,构建 “全民可及 AI 基础设施” 的蓝图。
  3. AGI全球治理首次实质对话:沈向洋、Eric Schmidt 等就 AI 的治理架构展开深度辩论,尝试提出全球可协调治理草案路径。
  4. 人机协作表演舞台化:液智科技发布机器人Lingxi X2,实现人机相声表演,展现“人机内容协同” 的文化可能性。
  5. AI+气象首次国际级联动:与世界气象组织、阿里达摩院共同发布“AI气象智能网”倡议,构建全球预警协同体系。
  6. AI×芯片×能耗并举:芯片巨头展示边缘AI加速芯片,强调“AI节能优化”成为下一代算力演化核心任务。
  7. AI+人文议题首次主舞台化:“AI × 艺术 × 哲学”展演与讨论进驻主舞台,“人类与AI共创未来”成为主旋律。
  8. 中国AI力量系统出击: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华为、MiniMax、月之暗面等全面亮相,展现本土技术自信与开源生态战略。
  9. 全新 AI 操作系统原型出现:多个公司展示“类 Agent”级 AI OS,从 Copilot 到 Digital Twin,进入“AI Agent Layer”竞争新阶段。

🔟 十大亮点:不再谈智能,而在定义结构
  1. 中国正式提出组建“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WACO)”,开启AI全球治理机制的多边对话。
  2. 40+大模型平台集体亮相,从单一能力展示转向多模态系统协同与操作平台化趋势。
  3. AI OS与Agent系统成为展会焦点,百度、MiniMax、月之暗面等企业公布多Agent架构路线,AI不再是接口,而是操作层。
  4. 小模型革命浮出水面,智谱、阿里、腾讯等纷纷主打轻量化、本地部署、行业微调模型,挑战“巨模独大”的旧范式。
  5. “可信AI评分系统”首次以标准体系落地展示,纳入可解释性、鲁棒性、安全性等维度,推进模型透明制度建设。
  6. AI+城市基础设施成为应用重点,AI嵌入公共气象、交通调度、医疗服务、城市应急管理,推动AI“基础设施化”。
  7. AI共创进入表达权力讨论阶段,数字人演出、AI剧本协作、内容署名与合著机制在多家平台中实际演示。
  8. 开源战略升级为“国家安全议题”,华为MindSpore、智谱GLM等推动开源底座以防“平台垄断依赖风险”。
  9. 低能耗AI技术体系集中亮相,边缘计算、能效优化算法成为硬件/芯片厂商与模型企业联动的焦点。
  10. 发展中国家代表首次主张“AI普惠协议”,推动模型与算法能力向全球南方国家适配输出。
💬 十大观点:从顶级人物看AI未来结构
  1. Geoffrey Hinton
    图灵奖得主,AI基础模型先驱
    “我们正在构建的,是可以重新组织决策路径的系统,而不仅是回答问题的工具。”
  2. Stuart Russell
    UC Berkeley 教授,AI伦理与AGI治理专家
    “AGI并不是一个科技奇点,而是一个治理真空。如果制度滞后,它可能引发结构性风险。”
  3. Eric Schmidt
    前Google CEO,Schmidt Futures创始人
    “当前AI治理机制不具备约束力。需要一个AI版的WTO,以确保跨国算法公约能够生效。”
  4. 沈向洋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技术的发展不能继续沿着‘先创新后治理’的路径。AI进入城市系统时,需要被制度纳管。”
  5. 朱松纯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国际计算机视觉顶尖学者
    “AI必须迈过可解释性门槛,模型不是只有‘结果’,它也要有‘理由’。”
  6. 闫俊杰
    MiniMax 创始人 & CEO
    “下一轮AI竞争,不在于参数大小,而在于谁能建立AI的操作系统级接口与协作框架。”
  7. 张潼
    智谱AI CEO,前腾讯AI Lab负责人
    “开源模型体系是中国科技安全的底座,也是AI生态差异化的生存机制。”
  8. Hadfield
    OpenAI全球伦理顾问、AI治理研究员
    “技术越集中,越需要协议化的公平机制,避免AI资源沦为超级平台的垄断工具。”
  9. 姚期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量子计算专家
    “AI教育不能只输出结果,它要激发思维与反馈机制,成为认知过程的共同参与者。”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闭门会发言)
    “技术治理的关键词不再是‘发展’,而是‘参与度’。发展中国家在AI浪潮中不能只是使用者。”
🔮 十大趋势(Where AI is going)

——当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技术路径”,而成为未来社会结构的基础设施

1. AI将从“模型工具”转向“系统中枢”

WAIC 2025释放的最大信号之一是,AI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模型或一个服务API,而正在演变为“组织系统的底层操作层”。多家企业开始发布AI OS、智能代理(Agent)集群和多模态交互架构,意味着下一阶段的AI是系统级协同平台,而非单点工具。这将重构企业运营、产品接口、内容生产与城市治理等全链条。

2. 小模型与本地部署成为企业主流选择

与过去几年对超大模型的狂热不同,WAIC呈现出一股清晰的技术降维潮流:小模型、轻量化部署、本地安全成为企业优先项。百度、智谱、腾讯等纷纷推出“千企千模”计划,推动AI从“通用智能”回归“专用高效”。本地化不仅节能降本,也降低数据泄露与治理风险,符合政策合规趋势。

3. 全球AI治理机制进入制度起草期

中国首次提出建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WACO)”,是WAIC 2025上最具地缘战略意义的议题。这表明全球AI竞争不再仅仅是算力与模型能力之争,而正在转向“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欧洲有AI Act,美国强调开放生态,而中国主张协作与普惠。多边对话的初步制度化,将决定未来AI全球治理的“版图归属”。

4. AI基础设施属性加速确立

过去,AI是技术附属;如今,它正成为“城市级数字基础设施”。在上海示范区,AI已经嵌入交通预测、公共安全、城市调度与气象预警系统。未来,AI将像电力与水网一样,纳入政府预算、城市规划与民生服务核心。这将推动政企共建型AI项目井喷,也对算法透明、安全责任提出更高要求。

5. Agent经济走向现实落地

多个企业展示了面向用户服务的智能Agent系统,从AI财务顾问、销售助理到内容生产者,标志“人机协作经济”开始具象化。这不只是交互方式升级,而是构建一整套“AI员工体系”。企业将部署多个Agent模块执行工作流,人类角色则上升为“智能系统协调者”。

6. 内容共创经济将进入“协作契约”阶段

AI生成内容已从文本和图像延伸至剧本、直播、音乐、广告、产品设计等多元形式。问题不在于“AI能不能创作”,而是“AI与人如何共创、如何分权、如何署名”。WAIC上多家平台提出“署名信用链”机制,表明内容生产将进入制度化协作阶段,涉及创作者权益、平台分润与算法公平性。

7. 算力竞争转向“能效比与绿色算法”

在碳中和压力与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算力“无限堆叠”策略正逐步退场。低能耗、高效率的边缘AI、FPGA优化、模型剪枝、知识蒸馏等成为热门话题。企业开始追求“每瓦计算价值”,将AI纳入绿色财务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这不仅是技术优化,更关乎生态竞争新逻辑。

8. 数据主权与算法责任将并行立法化

多个论坛提出“数据是新型主权资产”的共识,数据使用权、存储地、算法偏见、防止滥用等问题将从行业规范走向法规制定。尤其在医疗、政务、教育等领域,AI不能成为“黑箱代理者”,其逻辑、路径、反馈机制都需可审计、可干预。算法责任制度的搭建已被列为多国政策研究重点。

9. 开源从“创新工具”变成“战略资产”

WAIC 2025呈现出中国科技生态对于“模型开源+平台生态+本地部署”协同机制的加速推动。智谱、阿里、华为MindSpore等纷纷推进开源框架构建,自主可控已不是口号,而是避免平台依赖与技术主权缺失的必经路径。开源将成为国家级产业安全策略的一部分。

10. AI软实力将成为国家/企业表达力核心组成

从语言模型到文化生成,从公共传播到外交对话,AI模型正逐步参与人类语言的编码与传播。WAIC多个话题指向一个重要趋势:AI不仅决定企业/国家的效率,更决定其叙事能力。未来“语言模型能力”=“文化表达力”,AI正参与话语结构的重塑。

WAIC 2025 传递出的核心信号是明确的:人工智能已不再是推动效率的工具,而是正在成为重构商业逻辑、技术底座、文化表达与社会协同机制的基础结构

在商业层面,AI不再附属于运营流程,而是嵌入企业的组织架构与增长引擎,驱动从内容生成到供应链优化的全链重塑。真正领先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将AI系统性纳入战略与生产体系的组织。

在科技层面,AI已从可调用的模块演变为跨行业创新的操作中枢,连接数据、模型与反馈,推动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协同”。

在文化层面,AI重构了创作方式、叙事逻辑与表达权分配。创意产业将进入“人机协作”的新阶段,文化创新的边界不再由人单独定义,而是由协作机制重塑。

在社会层面,AI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放大了制度、资源与公平的结构问题。真正的社会创新+,需要与AI治理机制协同演进,构建普惠、安全、负责任的技术环境。

真正的问题,不是“谁掌握了AI”,而是:谁有能力用AI构建出可持续的增长结构与创新机制。

WAIC 2025 之后,创新的定义、路径与参与方式都在变化。下一个十年,将属于那些能与智能系统共构未来的组织、品牌与社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前瞻钱瞻By 前瞻钱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