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前瞻钱瞻: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节目。今天,我们要一起缅怀一位跨越世纪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
2025年8月4日,美国匹兹堡。95岁的许倬云先生安然离世。这个名字,或许你在课堂、书架、或者短视频里听过;但当你真正走近他的生命故事,会发现,这是一位用残缺之躯丈量华夏文明的智者,用赤子之心守望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残缺之躯,完整山河1930年,许倬云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书香家庭,却患上了先天性肌肉萎缩症。手脚弯曲,足背贴地,直到七岁才能坐上椅子,十三岁才第一次拄着拐杖走路。
他曾说过一句很动人的话:“我一辈子不能和别人一起跑、一起玩,所以永远是个旁观者。”
正是这种“旁观”,让他从很小就学会了观察世界,看到那些常被忽略的细节。
七岁那年,抗战全面爆发。他被家人用筐挑着,辗转逃难。途中,他看过挑夫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看过一整师的年轻士兵奔赴台儿庄,母亲叹息:“这些兵,恐怕回不来了。”后来史料证实,那一师全军覆没。
这些战争的画面,深深刻进他的生命。他说:“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
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在写历史时,总是从“常民”——普通人——的角度出发。
战后,他进入无锡辅仁中学,隔壁就是东林书院。老师常说他们是“东林子弟”,要有东林气节。那时的他,功课偏科严重,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到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埋下了史学的种子。
1949年,他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没多久被校长傅斯年劝说改读历史系,说:“将来来史语所帮我忙。”
这次转系,成了他一生的转折。
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却因身体原因无法获得赴美奖学金。胡适四次奔走筹款,最终帮他争取到特殊资助。他把胡适当作一生的恩师。
在芝加哥大学,他不仅学到了西方的史学方法,更被考古学影响——从一块瓦片、一件石刀,去推测书里没有、碑上不刻的历史。这种从物质文化到社会结构的研究方式,贯穿了他一生。
为常民写史许倬云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一直坚持“为常民写史”。
他不迷信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关注百姓的日常。他写《西周史》,在写到覆亡时,想到自己年轻时颠沛流离的逃难,泪水滴在了稿纸上。
他写《汉代农业》,不是为了记载制度,而是想弄明白农民如何在土地上活下来。
晚年,他写了《万古江河》《说中国》,让普通读者也能看懂中国的历史流变。他说:“老百姓问生活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该有交代。”
生命的智慧许倬云的一生,不只是史学,更是一部生命哲学。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往里走,安顿自己。”
他说:“身体里有一个最高贵的自己,不要被欲望糟蹋,不要被自怜糟蹋。”
他提醒年轻人:人生不会所有愿望都达成,抓不到的云,就让它飘走吧。
许倬云关心中国,也关心世界。
他说:“未来的中国文化,不只在中国,而属于全人类。”
他主张“和而不同”,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是包容与协调,不是排斥与对抗。
作为学者,他引用古人的话来形容知识分子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晚年,他瘫痪在床,吃饭要人喂,写作只能靠口述。但他依然在讲课、写书、与年轻人交流。他说:“我在和时间赛跑,不要耽搁,尽余年去帮助年轻人身心安顿。”
学术奠基之作许倬云先生的一生,是一部从残缺到丰盈、从民族到世界的史诗。
他不仅是历史的研究者,更是文明的守望者。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
完整的人,不在于身体是否健全,而在于精神是否丰盛。
感谢您收听本期节目。希望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万古江河”。
By 前瞻钱瞻前瞻钱瞻: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节目。今天,我们要一起缅怀一位跨越世纪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
2025年8月4日,美国匹兹堡。95岁的许倬云先生安然离世。这个名字,或许你在课堂、书架、或者短视频里听过;但当你真正走近他的生命故事,会发现,这是一位用残缺之躯丈量华夏文明的智者,用赤子之心守望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残缺之躯,完整山河1930年,许倬云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书香家庭,却患上了先天性肌肉萎缩症。手脚弯曲,足背贴地,直到七岁才能坐上椅子,十三岁才第一次拄着拐杖走路。
他曾说过一句很动人的话:“我一辈子不能和别人一起跑、一起玩,所以永远是个旁观者。”
正是这种“旁观”,让他从很小就学会了观察世界,看到那些常被忽略的细节。
七岁那年,抗战全面爆发。他被家人用筐挑着,辗转逃难。途中,他看过挑夫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看过一整师的年轻士兵奔赴台儿庄,母亲叹息:“这些兵,恐怕回不来了。”后来史料证实,那一师全军覆没。
这些战争的画面,深深刻进他的生命。他说:“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
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在写历史时,总是从“常民”——普通人——的角度出发。
战后,他进入无锡辅仁中学,隔壁就是东林书院。老师常说他们是“东林子弟”,要有东林气节。那时的他,功课偏科严重,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到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埋下了史学的种子。
1949年,他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没多久被校长傅斯年劝说改读历史系,说:“将来来史语所帮我忙。”
这次转系,成了他一生的转折。
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却因身体原因无法获得赴美奖学金。胡适四次奔走筹款,最终帮他争取到特殊资助。他把胡适当作一生的恩师。
在芝加哥大学,他不仅学到了西方的史学方法,更被考古学影响——从一块瓦片、一件石刀,去推测书里没有、碑上不刻的历史。这种从物质文化到社会结构的研究方式,贯穿了他一生。
为常民写史许倬云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一直坚持“为常民写史”。
他不迷信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关注百姓的日常。他写《西周史》,在写到覆亡时,想到自己年轻时颠沛流离的逃难,泪水滴在了稿纸上。
他写《汉代农业》,不是为了记载制度,而是想弄明白农民如何在土地上活下来。
晚年,他写了《万古江河》《说中国》,让普通读者也能看懂中国的历史流变。他说:“老百姓问生活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该有交代。”
生命的智慧许倬云的一生,不只是史学,更是一部生命哲学。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往里走,安顿自己。”
他说:“身体里有一个最高贵的自己,不要被欲望糟蹋,不要被自怜糟蹋。”
他提醒年轻人:人生不会所有愿望都达成,抓不到的云,就让它飘走吧。
许倬云关心中国,也关心世界。
他说:“未来的中国文化,不只在中国,而属于全人类。”
他主张“和而不同”,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是包容与协调,不是排斥与对抗。
作为学者,他引用古人的话来形容知识分子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晚年,他瘫痪在床,吃饭要人喂,写作只能靠口述。但他依然在讲课、写书、与年轻人交流。他说:“我在和时间赛跑,不要耽搁,尽余年去帮助年轻人身心安顿。”
学术奠基之作许倬云先生的一生,是一部从残缺到丰盈、从民族到世界的史诗。
他不仅是历史的研究者,更是文明的守望者。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
完整的人,不在于身体是否健全,而在于精神是否丰盛。
感谢您收听本期节目。希望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万古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