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390.纪念许倬云先生:为常民立史,为文明守望


Listen Later

前瞻钱瞻: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节目。今天,我们要一起缅怀一位跨越世纪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

2025年8月4日,美国匹兹堡。95岁的许倬云先生安然离世。这个名字,或许你在课堂、书架、或者短视频里听过;但当你真正走近他的生命故事,会发现,这是一位用残缺之躯丈量华夏文明的智者,用赤子之心守望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残缺之躯,完整山河

1930年,许倬云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书香家庭,却患上了先天性肌肉萎缩症。手脚弯曲,足背贴地,直到七岁才能坐上椅子,十三岁才第一次拄着拐杖走路。

他曾说过一句很动人的话:“我一辈子不能和别人一起跑、一起玩,所以永远是个旁观者。”
正是这种“旁观”,让他从很小就学会了观察世界,看到那些常被忽略的细节。

战火中长大的旁观者

七岁那年,抗战全面爆发。他被家人用筐挑着,辗转逃难。途中,他看过挑夫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看过一整师的年轻士兵奔赴台儿庄,母亲叹息:“这些兵,恐怕回不来了。”后来史料证实,那一师全军覆没。

这些战争的画面,深深刻进他的生命。他说:“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
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在写历史时,总是从“常民”——普通人——的角度出发。

学问的起点

战后,他进入无锡辅仁中学,隔壁就是东林书院。老师常说他们是“东林子弟”,要有东林气节。那时的他,功课偏科严重,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到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埋下了史学的种子。

1949年,他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没多久被校长傅斯年劝说改读历史系,说:“将来来史语所帮我忙。”
这次转系,成了他一生的转折。

从残疾到世界史坛

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却因身体原因无法获得赴美奖学金。胡适四次奔走筹款,最终帮他争取到特殊资助。他把胡适当作一生的恩师。

在芝加哥大学,他不仅学到了西方的史学方法,更被考古学影响——从一块瓦片、一件石刀,去推测书里没有、碑上不刻的历史。这种从物质文化到社会结构的研究方式,贯穿了他一生。

为常民写史

许倬云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一直坚持“为常民写史”。
他不迷信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关注百姓的日常。他写《西周史》,在写到覆亡时,想到自己年轻时颠沛流离的逃难,泪水滴在了稿纸上。
他写《汉代农业》,不是为了记载制度,而是想弄明白农民如何在土地上活下来。

晚年,他写了《万古江河》《说中国》,让普通读者也能看懂中国的历史流变。他说:“老百姓问生活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该有交代。”

生命的智慧

许倬云的一生,不只是史学,更是一部生命哲学。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往里走,安顿自己。”
他说:“身体里有一个最高贵的自己,不要被欲望糟蹋,不要被自怜糟蹋。”
他提醒年轻人:人生不会所有愿望都达成,抓不到的云,就让它飘走吧。

文化的担当

许倬云关心中国,也关心世界。
他说:“未来的中国文化,不只在中国,而属于全人类。”
他主张“和而不同”,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是包容与协调,不是排斥与对抗。

作为学者,他引用古人的话来形容知识分子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晚年,他瘫痪在床,吃饭要人喂,写作只能靠口述。但他依然在讲课、写书、与年轻人交流。他说:“我在和时间赛跑,不要耽搁,尽余年去帮助年轻人身心安顿。”

学术奠基之作
  1. 《西周史》
    许倬云成名作,以考古资料与文献互证,系统剖析西周封建制的政治架构、宗法体系与文化奠基。他提出 “华夏核心区” 概念,揭示西周如何通过分封制与礼乐文明奠定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被誉为 “西周史研究的标杆”。
  2.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以春秋战国为中心,通过 700 余历史人物的社会流动轨迹,揭示贵族政治向官僚制度的转型。许倬云引入社会学理论,提出 “多元互动” 模型,挑战传统王朝史观,开创中国社会史研究新范式。
  3. 《汉代农业》
    聚焦汉代农业经济,分析精耕细作模式如何塑造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书中探讨人口压力、水利工程与市场网络的互动,指出汉代农业的 “超稳定结构” 对后世社会的深远影响,成为经济史研究的经典。
文明体系研究
  1. 《万古江河》
    以长江、黄河流域的扩展为隐喻,全景式呈现中华文明从史前到近代的演进。许倬云突破地域界限,强调 “文化共同体” 的开放性,如佛教东传、海上丝路对文明的重塑,被誉为 “写给中国人的文化通史”。
  2. 《说中国》
    从 “华夏” 概念的演变切入,论证中国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逻辑。许倬云提出 “天下观” 与 “族群融合” 理论,指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源于其内在调适能力,为理解现代民族国家提供历史维度。
  3. 《形塑中国》
    以春秋、战国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流动分析文化聚合。许倬云发现,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思想争鸣推动 “华夏认同” 的形成,揭示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格局的早期建构机制。
跨文化比较与现代反思
  1. 《中西文明的对照》
    以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为切入点,对比中国大一统与欧洲列国并立的历史路径。许倬云指出,中国的 “内向整合” 与欧洲的 “外向扩张” 塑造了不同的文明特质,为全球化时代提供镜鉴。
  2. 《许倬云说美国》
    结合 60 年在美经历,从清教传统、种族矛盾、经济危机等维度剖析美国历史。书中以 “山巅之城” 的兴衰隐喻现代文明困境,强调中美需在互鉴中寻求共存之道。
  3. 《美国小史》
    简明梳理美国三百年历史,从独立战争到科技霸权,揭示其 “自由” 与 “不平等” 的双重基因。许倬云以东方视角审视美国,附录部分建言中国经济建设,凸显历史研究的现实关怀。
大众史学与思想探索
  1. 《大国霸业的兴废》
    以秦汉、罗马、大英帝国为例,提炼大国兴衰的共性规律。许倬云指出,过度扩张与内部失衡是帝国崩溃的主因,警示现代国家避免 “霸权陷阱”。
  2. 《往里走,安顿自己》
    融合个人经历与历史智慧,探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书中提出 “向内寻求自由” 的哲学,强调在变动时代中保持独立思考,被读者誉为 “动荡世界的心灵指南”。
  3. 《经纬华夏》
    晚年收官之作,以考古发现重构华夏文明形成史。许倬云跳出王朝叙事,聚焦族群迁徙与文化融合,揭示 “中国” 作为动态共同体的生成逻辑,展现其贯通万年的大历史视野。
文明三书与学术集成
  1. 《三千年文明大变局》
    系统梳理全球文明兴衰,从两河流域到工业革命,剖析文明演进的动力与危机。许倬云提出 “文明螺旋上升” 理论,强调中国需在全球化中贡献智慧。
  2. 《世界何以至此》
    以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科技革命为线索,解析现代文明的深层矛盾。许倬云批判 “工具理性” 的泛滥,呼吁重建人文价值以应对生态与社会危机。
  3. 《我们去向何方》
    展望人类文明未来,主张以 “生命共同体” 替代 “文明冲突”。许倬云结合中国 “天下观” 与西方契约精神,提出构建包容性全球秩序的路径。
学术著作集与专题研究
  1. 《水击三千》
    聚焦周秦汉社会转型,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张力。许倬云通过 “水击” 隐喻,揭示中国社会 “聚合 — 分散” 的周期性规律。
  2. 《熔铸华夏》
    探讨中国文化特质,从青铜艺术到儒家伦理,解析其 “刚柔并济” 的精神内核。书中强调 “多元融合” 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关键,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3. 《我者与他者》
    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内外互动,从匈奴到倭寇,揭示 “边疆” 如何塑造中国的主体性。许倬云提出 “弹性边界” 概念,挑战传统 “华夷之辨” 思维。
思想随笔与人生哲思
  1. 《历史分光镜》
    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理论,提出 “大历史” 观。许倬云主张从长时段、多角度解读历史,强调 “常民视角” 对理解社会变迁的重要性。
  2. 《从历史看管理》
    以秦汉官僚体系、宋代商业网络为例,提炼古代治理智慧。书中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代管理原则,如 “分层授权”“危机应对”,被誉为 “跨时空的管理教科书”。
第二部分:50句原文或采访话(按主题分类)一、生死与历史
  1. “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
  2. “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这是无法替代的经验。”
  3. “战争教会我,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死。”
  4. “伟大的人物,不一定给小民百姓幸福。”
  5. “历史的意义,不只是记住谁赢了,而是记住那些被忘记的人。”
二、常民视角
  1. “为常民写史。”
  2. “英雄与时势之间,我更愿意观察时势的演变。”
  3. “我希望我的书,让普通人看得懂,也愿意看。”
  4. “史学的价值,不在于歌颂权力,而在于理解人。”
  5. “小民百姓的生活,是文明的真正根基。”
三、生命智慧
  1. “往里走,安顿自己。”
  2. “身体里有一个最高贵的自己,不要被欲望糟蹋。”
  3. “不要被自怜糟蹋。”
  4. “人不可能所有欲望都达到。”
  5. “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
  6. “抓不到的云,让它飘走吧。”
  7. “混日子并不叫人快乐。”
  8. “你的存在就是你的能量。”
  9. “世界永远不可能平静。”
  10. “安顿自己,比外在成就更重要。”
四、读书与学习
  1. “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而是为了生命安顿。”
  2. “知识越丰富,越要谦卑。”
  3. “以知识引导生活,以生活引导生命。”
  4. “读书是为了求‘心之所安’。”
  5. “天下没有一个东西不是你的功课。”
五、文化与文明
  1. “和而不同,是文明对话的基础。”
  2. “未来的中国文化,不只属于中国,而属于全人类。”
  3. “中国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包容与协调。”
  4. “拿全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5. “文化的承载者,比颠覆者更重要。”
六、青年与未来
  1.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2. “今天的年轻人要用远见超越未见。”
  3. “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要找到自己。”
  4. “不要浪费你的人生资本。”
  5. “未来的世界,需要有人问目的与意义。”
七、责任与担当
  1. “自由的另一面,是自我约束。”
  2. “民主的另一面,是责任。”
  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 “我不在书斋里待一辈子,我要在人堆里打滚。”
  5. “我是在和时间赛跑。”
八、个人经历感悟
  1. “我永远是个旁观者。”
  2. “所有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他的巨石。”
  3. “我的巨石是残疾,也是使命。”
  4. “我知道,不能松一口劲,一松劲,一切努力都白费。”
  5. “即使瘫痪,我也要继续写作。”
九、家国情怀
  1. “但悲不见九州同。”
  2. “七八百万的兵员死在阵地,不能忘,忘不掉。”
  3. “记住战争中的互助。”
  4. “在危难中,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显现。”
  5. “我希望中国文化能贡献给世界,而不是封闭自守。”

许倬云先生的一生,是一部从残缺到丰盈、从民族到世界的史诗。
他不仅是历史的研究者,更是文明的守望者。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
完整的人,不在于身体是否健全,而在于精神是否丰盛。

感谢您收听本期节目。希望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万古江河”。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前瞻钱瞻By 前瞻钱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