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2025年三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港交所迎来三家企业同日敲锣。紫金黄金国际、西普尼与博泰车联三家公司齐聚港交所交易大厅,完成了象征上市启动的敲锣仪式。
在三家企业中,紫金黄金国际的IPO格外引人关注,它是港股年内仅次于宁德时代的第二大IPO项目,此次上市的总募资额达到249.84亿港元。上市后,这三家新上市公司的股价均高开高走,紫金黄金国际与博泰车联上市以来累计涨跌幅接近翻倍,西普尼更累计上涨达457.43%。这三家企业同日成功上市、且集体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场景,是港股今年IPO市场持续火爆的一个缩影。
来自毕马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香港市场上市申请数量已接近300宗,创下历史新高。香港IPO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共迎来67宗新股上市,募资总额达1829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市宗数和募资额分别大幅跃升49%和229%。
今年港股IPO募资总额有望全球登顶
放眼全球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IPO市场同样呈现回暖态势。数据显示,同期全球IPO市场共募资1116亿美元,上市宗数达930宗,与去年同期相比,募资规模和上市宗数分别上升32%和3%。在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IPO募资排名中,香港位列第一;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其募资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9%;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
港股IPO市场大幅增长的动力之一来自A+H上市推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香港市场共完成11宗A+H上市,其募资额占同期香港IPO总募资额的50%,成为拉动IPO募资规模的重要力量。仅今年上半年,A+H新上市申请数量为83宗,对比2024年全年仅有5宗,且A+H上市速度在加快,上市平均时间为4—6个月,其中最快的一宗仅用了3个月。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场迎来多宗IPO“巨无霸”项目,前十大IPO募资额占募资总额的69%。募资额最大的是A+H上市的宁德时代,以约410亿港元的募资额位居榜首;9月底上市的紫金黄金国际紧随其后,募资249.84亿港元位列第二。此外,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三家企业的募资额均突破百亿港元。上述前五大IPO项目合计募资规模近千亿港元,大宗IPO项目推动了港股IPO市场的繁荣。
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组主管合伙人刘大昌认为,估值和流动性的提升正在推动香港IPO市场蓬勃发展,A+H及第18C章上市尤为活跃。这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带动近期IPO活跃度提升。“凭借创纪录的上市申请,我们有信心2025年香港将再次登上全球证券交易所的榜首。”
随着港股IPO募资总额遥遥领先,港股打新热情也再度重燃。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0月13日,年内共有75只新股登录港交所,除了宜宾银行外,均被超额认购。其中,公开认购超过百倍的新股有46只,超过千倍的18只,超过5000倍的5只,更引人注目的是,10月10日上市的金叶国际集团至冲到11465倍,刷新年内港股超额认购纪录。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近两年港股IPO申购热度显著抬升,且基石投资者亦有踊跃参与。“我们判断在政策催化、交投火热、外资回流的背景下,港股打新市场热度将持续。而港股IPO收益受市场环境、行业属性、企业资质及跨市场定价逻辑共同驱动。短期来看,港股打新收益与市场流动性水平、企业规模、个股申购热度等指标高度相关;而对于打新的中长期收益则更需关注企业质量相关指标,如成长能力、现金情况、股东回报、负债水平等。同时,在A股企业集中赴港上市的背景下,具有全球稀缺性与优秀基本面的H股预计将获外资更高定价。”
A+H模式发力 政策松绑引活水
以2014年沪港通启动为起点,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已经进入第十一个年头。2024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改革不断提升港股市场对内地和海外企业的吸引力,当下A+H模式的快速升温就与政策驱动密不可分。
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一项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中国证监会表示,将与香港方面深化合作,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港交所持续放宽上市门槛,并进一步扩大上市框架,比如,2021年11月降低双重上市门槛,2022年1月实施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机制,2023年增设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并于次年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2024年10月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加快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审批流程等,持续提升了对企业赴港上市的吸引力。
在政策鼓励下,A+H双融资平台模式持续升温,其中硬科技企业成为最大受益群体。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并允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这一举措是港股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倾斜,吸引了众多初创和成长型科技企业涌入。
平安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对比港股、A股主板上市条件,港股主板上市条件更为灵活、宽松,利好无法满足A股主板要求的企业赴港上市,同时也意味着满足A股主板上市条件的企业易兼容港股主板要求。而聚焦科技行业上市制度,港股主板增设18A、18C章科技企业上市专属通道,相较于科创板、创业板,港股未设行业负面清单,尤其对高市值、科创属性相对不足的公司有更大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IPO发行定价新规落地,进一步提升香港上市机制的吸引力。8月4日,港交所关于优化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的新规正式生效。新规的优化主要涉及三项内容:在首次公开招股市场方面,建簿配售部分的最低分配份额由原建议的50%下调至40%;同时,允许新上市申请人选用机制A或机制B,作为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的分配机制;在公开市场规定方面,调整了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的有关规定。
山西证券研报分析认为,本次香港IPO新规立足于香港资本市场机构主导的实际境况,通过对分配比例及分配机制的优化有利于提高机构参与定价话语权,同时,不同禀赋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其股票的流通性和稳定性偏好,选择机制A和B作为分配机制,有效平衡了个股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性,从而提升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稳定性,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世界吸引力,有利于内地企业加速A+H上市。
文|记者 莫谨榕
By 羊城晚报在2025年三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港交所迎来三家企业同日敲锣。紫金黄金国际、西普尼与博泰车联三家公司齐聚港交所交易大厅,完成了象征上市启动的敲锣仪式。
在三家企业中,紫金黄金国际的IPO格外引人关注,它是港股年内仅次于宁德时代的第二大IPO项目,此次上市的总募资额达到249.84亿港元。上市后,这三家新上市公司的股价均高开高走,紫金黄金国际与博泰车联上市以来累计涨跌幅接近翻倍,西普尼更累计上涨达457.43%。这三家企业同日成功上市、且集体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场景,是港股今年IPO市场持续火爆的一个缩影。
来自毕马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香港市场上市申请数量已接近300宗,创下历史新高。香港IPO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共迎来67宗新股上市,募资总额达1829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市宗数和募资额分别大幅跃升49%和229%。
今年港股IPO募资总额有望全球登顶
放眼全球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IPO市场同样呈现回暖态势。数据显示,同期全球IPO市场共募资1116亿美元,上市宗数达930宗,与去年同期相比,募资规模和上市宗数分别上升32%和3%。在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IPO募资排名中,香港位列第一;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其募资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9%;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
港股IPO市场大幅增长的动力之一来自A+H上市推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香港市场共完成11宗A+H上市,其募资额占同期香港IPO总募资额的50%,成为拉动IPO募资规模的重要力量。仅今年上半年,A+H新上市申请数量为83宗,对比2024年全年仅有5宗,且A+H上市速度在加快,上市平均时间为4—6个月,其中最快的一宗仅用了3个月。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场迎来多宗IPO“巨无霸”项目,前十大IPO募资额占募资总额的69%。募资额最大的是A+H上市的宁德时代,以约410亿港元的募资额位居榜首;9月底上市的紫金黄金国际紧随其后,募资249.84亿港元位列第二。此外,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三家企业的募资额均突破百亿港元。上述前五大IPO项目合计募资规模近千亿港元,大宗IPO项目推动了港股IPO市场的繁荣。
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组主管合伙人刘大昌认为,估值和流动性的提升正在推动香港IPO市场蓬勃发展,A+H及第18C章上市尤为活跃。这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带动近期IPO活跃度提升。“凭借创纪录的上市申请,我们有信心2025年香港将再次登上全球证券交易所的榜首。”
随着港股IPO募资总额遥遥领先,港股打新热情也再度重燃。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0月13日,年内共有75只新股登录港交所,除了宜宾银行外,均被超额认购。其中,公开认购超过百倍的新股有46只,超过千倍的18只,超过5000倍的5只,更引人注目的是,10月10日上市的金叶国际集团至冲到11465倍,刷新年内港股超额认购纪录。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近两年港股IPO申购热度显著抬升,且基石投资者亦有踊跃参与。“我们判断在政策催化、交投火热、外资回流的背景下,港股打新市场热度将持续。而港股IPO收益受市场环境、行业属性、企业资质及跨市场定价逻辑共同驱动。短期来看,港股打新收益与市场流动性水平、企业规模、个股申购热度等指标高度相关;而对于打新的中长期收益则更需关注企业质量相关指标,如成长能力、现金情况、股东回报、负债水平等。同时,在A股企业集中赴港上市的背景下,具有全球稀缺性与优秀基本面的H股预计将获外资更高定价。”
A+H模式发力 政策松绑引活水
以2014年沪港通启动为起点,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已经进入第十一个年头。2024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改革不断提升港股市场对内地和海外企业的吸引力,当下A+H模式的快速升温就与政策驱动密不可分。
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一项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中国证监会表示,将与香港方面深化合作,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港交所持续放宽上市门槛,并进一步扩大上市框架,比如,2021年11月降低双重上市门槛,2022年1月实施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机制,2023年增设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并于次年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2024年10月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加快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审批流程等,持续提升了对企业赴港上市的吸引力。
在政策鼓励下,A+H双融资平台模式持续升温,其中硬科技企业成为最大受益群体。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并允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这一举措是港股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倾斜,吸引了众多初创和成长型科技企业涌入。
平安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对比港股、A股主板上市条件,港股主板上市条件更为灵活、宽松,利好无法满足A股主板要求的企业赴港上市,同时也意味着满足A股主板上市条件的企业易兼容港股主板要求。而聚焦科技行业上市制度,港股主板增设18A、18C章科技企业上市专属通道,相较于科创板、创业板,港股未设行业负面清单,尤其对高市值、科创属性相对不足的公司有更大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IPO发行定价新规落地,进一步提升香港上市机制的吸引力。8月4日,港交所关于优化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的新规正式生效。新规的优化主要涉及三项内容:在首次公开招股市场方面,建簿配售部分的最低分配份额由原建议的50%下调至40%;同时,允许新上市申请人选用机制A或机制B,作为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的分配机制;在公开市场规定方面,调整了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的有关规定。
山西证券研报分析认为,本次香港IPO新规立足于香港资本市场机构主导的实际境况,通过对分配比例及分配机制的优化有利于提高机构参与定价话语权,同时,不同禀赋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其股票的流通性和稳定性偏好,选择机制A和B作为分配机制,有效平衡了个股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性,从而提升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稳定性,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世界吸引力,有利于内地企业加速A+H上市。
文|记者 莫谨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