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活、人生系列

請好好走:善終


Listen Later

請好好走:善終
    黃軒(台中慈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台中慈濟醫院胸腔腫瘤暨肺癌召集人、連續三年榮獲優良醫師)總是以最大的同理心、最積極的專業與熱情,但又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病患家屬的一位重症醫師。當病患家屬不識字,他以圖卡介紹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內涵為: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時,病人或家屬同意,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當病患家屬執意急救,黃軒冒著被投訴的風險,與對方不放棄地溝通。他總是不吝付出,去緊握每一雙顫抖的雙手,去撫慰在鬼門關,那每一個驚懼的靈魂。他不願見到病床上的悲苦人生,所以他為病患、為家屬、為醫護人員,全力投入搶救,同時考量「善終」。他始終相信:因為愛,在他出生後,才會走好這條路;因為愛,在臨終前,也得讓他好好走完那條路。
黃軒給愛妻訣別的一封信:
  正妹,我認識妳時,就如此叫妳了,在我眼底,那才是妳的名字!當日子一天天減少,我抓筆寫字的時間,一天天變少,說話也一天天少時,妳見我完全不說話,妳竟然哭了。妳知道我多麼想和妳說話,分享生活點滴,尤其是那些生死分離的病床故事。有時說得太悲,妳會摀住我的嘴,不願我說下去,妳說,妳不願承擔這些生命的悲苦。但是,妳是無私的,讓我完全投入這些急重症生命的搶救工作。記得醫院剛成立時,人手不足,我已工作好幾天沒回家,妳竟對我說:「你才幾天沒回來而已,那些急重症病患若處理不好,他們是永遠無法回家的……!」我聽了,心好疼,可憐妳一人在家,那幾天是寒流,天氣特別冷。嫁給我,真的讓妳辛苦、委屈了。記得新婚時,由於之前我的假期,都用在外出開會和參加考試,同仁反彈很大,我請太多假了,所以,我們的蜜月假期只有三天。唉,誰叫妳見我一個月,就有勇氣嫁給我,三個月就和我結婚(這些原本是不在我當年的計劃裡),而我們竟又等了一年後,才到馬來西亞公證結婚。
妳知道,如今妳又得再提起勇氣了嗎?嫁給這樣一個急重症醫師,就已經註定我會比妳先走了,我常在高壓下工作,壽命自會減少。儘管我已說過好多遍,但妳始終不信,今天我要吿訴妳,妳一定要相信:「正妹,我一生都感恩妳,因為妳總是體恤,合理化且原諒我一切不好的習氣,甚至我一直疏忽妳對我的等待和期望……
  妳等待:我們要有可愛的子女,我沒有給妳。
妳等待:和我坐渡輪遊玩世界,我沒有給妳。
妳期望:我睡覺時能安靜不吵,我沒有如此。
妳期望:可以常常陪妳吃早餐,我沒有如此。
妳卻如此:天天凖備好晩餐。
妳卻如此:常常打好精力湯。
妳卻如此:不埋怨電話找不到我,即使找到了,也都是不同護理人員接電話,因為我正替急重症病患急救中。
妳卻如此:半夜醒來蓋棉被、調空調,擔心我太熱、太冷,又起來趕蚊子。
  想起我這一生,搶救很多急重症病患,甚至陪了很多別人的父母親離開人世,但我卻因人在海外,無法陪我僑居地的父母,見最後一面。正妹,我相信妳會是我在人世間看到的最後一個正妹,筆至此,我心底竟充滿了欣慰。臨終前,有正妹陪,哪個男人會說不幸福呢!正妹,妳要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神已經決定好何時帶我走了。請相信我,我是天天和死神在一起,決定病患生死的專家。我和死神,早已是生死至交的好朋友了,只是他有時候壞脾氣發作,會在病患死前,凌遲和延長無效的醫療,使得病患肉體殘破、痛苦萬分。我太了解狀況,已簽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是預防他壞脾氣發作時,最有效的對策。想到如今是正妹一個人在世間,我會不捨得的,若是有人願意對正妹好,代我繼續照顧正妹,我是不反對的。今天,我依舊沒有力氣說話,寫字也中斷好幾次,但我腦海裡,卻還記得我們常玩的遊戲:一邊在路邊走,一邊故意注視對方,直到我們其中一方害羞,受不了時才結束。我相信自己,會在腦海裡、在心中、在夢裡,甚至在另一個世界的角落,依然感性地凝望著妳。謝謝妳,正妹,我愛妳。
  PS.此為黃軒醫師想像自己有一天,將離開人世前,寫給結髮妻子的一封信。
善終,不只是為我們摯愛的家人,更是為我們自己。有時候,難以放手或不願放下,讓病人離不開的,反而是家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死亡,當作一件人生大事。放棄急救,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在生命最後的關頭,不再讓生命,受盡人為的摧殘。一般人會準備好退休生活,準備好養老金等,卻都不會準備好自己的善終。真正的善終,應該不只是肉體痛楚的解決,還要包括心中的感受。例如,協助病患完成他的心願,讓他在最後的一段路上,有人陪伴、不孤單。
   「好走」的關鍵是讓人「活到死」,而非「死著活」-陳曉蕾《香港好走》。
我有權,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直至死亡。
我有權,保持希望,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接受帶來希望的照顧,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用我自己的方法,表達我面對死亡的感受和情緒。
我有權,參與決定我的護理計劃。
我有權,期望得到持續的醫療及護理照顧,雖然治療目標已經由治癒變為紓緩。
我有權,不孤獨地死亡。
我有權,免於痛楚。
我有權,發問而得到真誠的回應。
我有權,維持我的個人意願,不被其他不同看法的人論斷。
我有權,接受人們關懷、敏感、有知識的照顧,這些人知道我的需要,亦會幫助我面對死亡,感到滿足。
我有權,期望我的遺體得到尊重。
這份「臨終患者人權書」(The Dying Person’s Bill of Rights)是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護理系副教授Amelia Barbus在1975年主持工作坊時的集體創作,也是陳曉蕾《香港好走》開宗明義的提醒:每一個生病的人,不會、不該、也不能因病失去對身體的自主決定權。
一般人只學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工作、賺錢、買房、成家立業,沒有人會去想,當生病的時候,要怎麼去面對。當疾病來時,常措手不及,不但肉體上承受折磨,心理上也對死亡與未知,感到恐懼。有些人不免封閉自我、自怨自艾;有些人卻坦白告訴醫生「不要搞我,讓我舒舒服服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親人能戰勝病魔、好好活著,不願放棄任何一點希望。最慘的香港人,其實是有錢人,他們有能力住很好的醫院、獲得最好的照護,家人會一直安慰病患,不要想太多,有醫生在幫忙,不要談、也不要想,等好起來再說……。然而,病患終究會去世,沒來得及在生前好好討論葬禮、分配遺囑,徒留無法挽回的遺憾,甚至造成家族的意見分歧。
    「活到死」,而非「死著活」,正是一個人能否好走的關鍵。二零一四年,溫蒂.蜜雪兒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她曾以為,人生就這樣戛然而止。然而,在與失智症共處的這些年裡,她成了暢銷書作家,瞭解到任何病症都有前、中、後期,臨終也是一樣。善終這件事,不該由別人替你做出決定。
     二零一八年,埃絲特.拉姆斯—瓊斯(Esther Ramsay-Jones)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一起去滑雪度假,但在度假期間,她的母親喬伊絲(Joyce),一位退休英語教師,出現了中風的初期症狀。當她和家人從法國趕回來時,醫生發現她的母親,已處於腦瘤末期。埃斯特是一名從事緩和照護的心理學家,儘管對這個家庭來說,她母親的診斷結果,和後來的預後,帶來很大的衝擊,但沒有人比埃絲特更適合替她母親安排善終。埃斯特回憶她母親的話:「我知道沒有我,你們依舊會繼續生活下去。」這顯示了母愛的強大與慷慨。埃斯特回憶說:「我的母親一直想盡可能長壽。我記得她去世後,爸爸在她的一隻鞋裡,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她想做的五件事,第三條是「活到八十五歲,見證每個人的成長。」埃斯特的母親很想一直活下去。她最初的作法是,只要不讓自己陷於一個更糟的局面,就盡可能接受治療。當腫瘤活體組織檢驗,證實是膠質母細胞瘤時,她不想動手術,因為這對她的行動和語言能力有很大的風險,作為一名退休英語教師,她的詞彙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她還是接受化療,稍後還接受緩和性放射治療。不過,在治療十週之後,她發生了轉變:她變得更加堅忍,更加接受自己即將離世的事實,而且她不想讓所有人,陪她一起等待。人們在得知自己是癌末時,通常不會堅持最初的想法。埃絲特的母親,起初一定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盡可能地活著,她不想獨自留下丈夫一人。而且,如果時間充裕,她會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好。埃斯特說:「但媽媽沒有太多時間,因為她在診斷後的四個月內去世。她說她不想舉行葬禮,她想火化。在家中的後花園,有一棵桑樹,她想把骨灰灑在那棵樹的樹根。她希望在臨終時,只有她的直系親屬陪伴在身邊。她一直是姊妹中最能幹的,但她的身體狀況變差後,決定不見她們。」
     當我們有個剛出生的嬰兒時,他或她是處於絕對依賴的狀態的,作為母親,我們通常是有求必應的,因此,向臨終者提供幫助,也是同樣的過程,我們是盡可能地尊重他們的生命力,這就像是在照顧新生兒一樣。埃斯特說,尊重我母親的人格特質,她的自我本質,才是最重要的,她能夠盡可能地保留原本屬於她母親的部分,讓她享有生命權,擁有活在當下的權利。埃斯特說,她母親曾經歷過一次嚴重的癲癇發作,昏迷不醒,我們以為她要和我們告別了。但後來她醒過來了,這卻使她完全喪失行動能力。她臥床不起,語言能力受損,最令人痛苦的是,她反覆說著:「死……死……死……!」她想死,但仍然可以看到她的人格特質,她是多麼地堅定。她不再進食,很難知道這是因為她失去了吞嚥的能力,還是因為她內心深處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出路。」還有一次,她在夜裡試衣時,手臂撞到了牆壁,她在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中寫道:「請不要送我去醫院,或是讓我死在醫院裡。」我們叫了救護車,醫護人員很親切,但他們的工作,是把人送進醫院。當她恢復意識,知道在自己的家裡,在熟悉的地方,我們可以打開門,她可以看到花園,她竟安心了。我們終究沒送媽媽去醫院,當晚醫護人員離開時,他對我說:「我真的很感謝你,在某種程度上,我也很感謝你的母親,因為我們多半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真的是病人希望的事。」放手也是一種愛。
     當我們必須自己做出所有決定時,哀悼就會變得更加緊繃,就算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像是逝者想要土葬、還是火葬,都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但如果他們事先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壓力就會減少。愛是一種共生的行為,感謝埃絲特幫助她的母親,堅持她自己的人格特質,並尊重她的決定。生活仍將繼續,埃絲特仍會回到孩子們身邊,因為她知道,他們也需要她。就這樣,日子依舊如常運轉。沒有什麼比起讓人們對死亡享有自主權,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了。也許我們一生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母親、女兒、愛人。埃絲特告訴我們,她的母親帶著對自己「孩子」的愛,將她從病榻邊釋放出來。
     當一個人能夠分享自己的願望時,臨終關懷才顯得有意義。我們必須幫助臨終者接受生命的結束,並信賴他們,落實他們的意願,不必在情緒紛亂的情況下,做出充滿壓力的決定。我們越是能夠計畫和分享我們的願望,我們就越有機會獲得善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愛、生活、人生系列By 朱雯娟- Jenny Chu


More shows like 愛、生活、人生系列

View all
Relaxed Rachel 放鬆瑞秋 by Relaxed Rachel

Relaxed Rachel 放鬆瑞秋

1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