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换代并没有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下来。南齐初年,就爆发了以唐寓之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南齐政权的清理户籍。
自从宋元嘉以来,在战争的重担和巨额的租调下,自耕小农除了沦为部曲、佃客以外,就只有不报户口,成为“浮浪人"(《隋书·食货志》);或是虚报户口,以图逃避剥削之一途。这样,自宋、齐以来,在户籍方面,就出现了“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记死叛,停私(住家)而云隶役,身强而称六疾”,“生不长发, 便谓为道人(僧侣)”,“或抱子并居,竟不编户”等等情况,其中最普遍的,则是“改注籍状,诈人仕流”(《南齐书·虞玩之传》)。
南齐政权为了扩大剥削面,整理户籍,自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萧道成在即位初年,就下令扩大清理户籍,在中央成立清查户籍的专门机构,“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数巧(指取巧伪冒户籍), 以防懈怠”(《南齐书·虞玩之传》。在清查户籍时,凡是伪冒户籍即所谓“巧者”,被从户籍中剔除出来,称为“却籍”,却籍的民户,全家得补兵充远戍。
在没有成立清理户籍的专门机构以前,户籍上的弊端,固然已经很多,但还可以根据晋、宋的旧户籍来查对;专门机构成立之后,无形之中反替把持这一机构的贪污令史,制造发财机会凡是“粗有衣食”之家,想逃免调役,只需送一万文钱与这一机构中负责校对户籍的令史们,请他们在晋、宋旧户籍上,把自己的“籍状”,改注为“百役不及”(《通典·食货典》的世族,这样,不但可以永久免除调役,就是以后再清理户籍时,即使查对晋、宋旧籍,也无法查出的了。
贪污的令史,并且还采用“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通典·食货典》)的手段来诈取钱财;地方官吏也以清查伪冒户籍为借口,利用村社残余的乡里什伍连坐的酷法,更是“横相质累”,“一人被摄,十人相追”(一人捉去,十人同时捉去审问),弄得“亲属里伍,流离道路”(《南齐书·陆慧晓传顾宪之附传》),以致“百姓嗟怨”,民不聊生,终至逼得他们“奔窜湖山"(《宋书·沈怀文传》),举行起义了。
却籍的民户,大都是北来侨民,北来侨民的户籍,本来是白色的,因此在他们奔窜湖山举行起义之后,统治阶级就称他们做“白贼”了。
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冬,富阳人唐寓之集众四百人。四年春,袭破桐庐(今浙江桐庐西),进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市)、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诸暨、余杭,又分遣高道度袭击东阳郡(郡治长山,今浙江金华),杀武帝族叔东阳太守萧崇之。寓之在钱塘称帝,国号吴,年号兴平。江南一带的却籍民户,纷纷加入,众至三万余人。齐武帝急派台军(禁卫军)数千人,马数百匹,前往镇压,才把南朝较大的一次“白贼”起义镇压下去(见《南齐书·武帝纪》、《沈文季传》、《南史·虞玩之传》、《茹法亮传》)1.台军乘机大肆抄掠。那时正需改建都城的外郭--都墙,齐武帝于是强迫参加唐寓之起义的江南却籍民户,“谪役”修筑首都城墙1.以后齐武帝为了稳定动摇的政权起见,终于不得不被迫在永明八年下令对“却籍”而被发配戍边的人民,准许他们返归故乡,想反复地通过压榨、迫害、欺单种种手段,以达到他扩大剥削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