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步廊穴(足少阴肾经)
位置:胸部,第 5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定位方法:
仰卧或正坐,胸部放松,先找第 5 肋间隙(男性可从乳头平第 4 肋间隙向下数 1 个肋间隙;女性可沿胸廓肋间隙从下向上计数);
从前正中线向两侧旁开 2 寸(约 2 横指),在该肋间隙内,按压有酸胀感,左右各一。
技巧(作用):属肾经,位于胸部中下部,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擅长缓解咳嗽、气喘、胸闷、胸痛等胸肺病症。定位时需准确识别肋间隙,避免按压肋骨,按揉力度宜轻。
2. 府舍穴(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定位方法:
仰卧,先找脐中,向下量 4 寸(约 5-6 横指,近耻骨联合上方);
从前正中线向两侧旁开 4 寸,在关元穴下方 1 寸、旁开 4 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左右各一。
技巧(作用):作为多脉交会穴,能健脾和胃、调经止痛,擅长缓解腹痛、腹胀、泄泻等胃肠不适,按揉力度宜轻柔。
3. 附分穴(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位置:脊柱区,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定位方法:
俯卧或正坐,先找第 7 颈椎棘突(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棘突,“大椎穴”),向下数 2 个棘突;
从该棘突下向两侧旁开 3 寸(约 4 横指,背部正中线到肩胛骨内侧缘为 3 寸,故在肩胛骨内侧缘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左右各一。
技巧(作用):属膀胱经且为两经交会穴,位于背部上段,能疏风通络、止痛,擅长缓解肩背痛、颈项强痛,按揉时力度可稍重以达深层肌肉。
4. 浮郄穴(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膝后区,腘横纹上 1 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
定位方法:
俯卧或屈膝跪坐,膝后放松,先找腘横纹(膝盖后方的横向皱纹);
在腘横纹上方 1 寸(约 1 横指),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左右各一。
技巧(作用):属膀胱经,位于膝后外侧,能舒筋活络、止痛,擅长缓解膝腿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按揉时力度可稍重。
5. 跗阳穴(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之郄穴)
位置:小腿后区,外踝尖上 3 寸,腓骨肌腱与跟腱之间。
定位方法:
俯卧或正坐,足背朝下,先找外踝尖(脚踝外侧骨性凸起);
外踝尖向上量 3 寸(约 4 横指),在腓骨肌腱(小腿外侧下方的肌腱)与跟腱(小腿后方粗大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左右各一。
技巧(作用):作为 “阳跷脉郄穴”(郄穴善治急症),能通络止痛、安神定志,擅长缓解下肢痿痹、足跟痛、踝关节扭伤,按揉力度以小腿后侧微酸为宜,突出郄穴 “急治”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