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來賓|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當傳統的集會遊行已無法撼動體制,台灣社會開創出一條少見的公民行動路徑──透過憲政程序發動罷免,以回應人民對立法院失序的焦慮與不滿。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厚銘指出,這場運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學生,而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平凡公民。他們不畏烈日與風雨,犧牲休息時間,堅守街頭,只為捍衛台灣的民主制度。
這些行動背後,有著深層的共同警覺──來自對中國政權威脅的感知。「反共」成為跨越黨派分歧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集體行動的動力核心。
這不是一場挑釁或對抗的運動,而是一場選擇受苦的非暴力抗爭。當人們在烈日下靜坐、在雨中堅守、在議場外徹夜等待,他們的沉默即是一種吶喊──用身體提出問題,讓社會不能不看見。
黃厚銘呼籲執政者:「不要辜負這些公民。」他們不是被動的群眾,而是願意承擔代價、守護公共價值的行動者。他們的堅持,值得被理解;他們的聲音,必須被聽見。
By 莊豐嘉, Rti來賓|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當傳統的集會遊行已無法撼動體制,台灣社會開創出一條少見的公民行動路徑──透過憲政程序發動罷免,以回應人民對立法院失序的焦慮與不滿。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厚銘指出,這場運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學生,而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平凡公民。他們不畏烈日與風雨,犧牲休息時間,堅守街頭,只為捍衛台灣的民主制度。
這些行動背後,有著深層的共同警覺──來自對中國政權威脅的感知。「反共」成為跨越黨派分歧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集體行動的動力核心。
這不是一場挑釁或對抗的運動,而是一場選擇受苦的非暴力抗爭。當人們在烈日下靜坐、在雨中堅守、在議場外徹夜等待,他們的沉默即是一種吶喊──用身體提出問題,讓社會不能不看見。
黃厚銘呼籲執政者:「不要辜負這些公民。」他們不是被動的群眾,而是願意承擔代價、守護公共價值的行動者。他們的堅持,值得被理解;他們的聲音,必須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