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中秋佳节前夕,市场上各大品牌的月饼券交易迎来了兑换高峰期。《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月饼券回收的帖子,涉及多个知名品牌,收购价格为券面标价的4折至7折不等。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个来自江苏苏州的票务账号同时在“收票”与“出票”。
记者随机选择了某品牌一款价值318元的月饼券进行咨询,该票务表示:回收价为150元。
当记者使用另一账号向该票务咨询同一款月饼券的“出票”价格时,该票务告诉记者:月饼券售价为248元。
该票务告诉记者:“月饼券是打折的,发票可以开普票原价。开的直接是月饼公司的发票,不是经销商发票。”
除了记者咨询的某品牌月饼之外,该票务还向记者推销了“更为划算的方案”。另一品牌的票券可以打六折,而发票能够开到的数额是原价的八折至九折,“能报销得多一点”。
当记者询问为何不同品牌的票券打折力度不同时,该票务告诉记者:“贵一点的是市面上收回来的,便宜的是向票券经销商批量拿的”。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不少个人账户在社交平台上出售自己的“散票”,甚至“盖”起了“月饼券互助楼”。而在这样的“出票”帖子下,往往有许多“收票人”进行报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月饼券还存在一种情况:月饼券多于相应的月饼实物,即“券比饼多”“月饼券超发”,这是月饼市场存在的潜规则。
据业内人士称:“月饼券空转现象,有点类似期货,基本上是厂家——购买人——厂家,或者是厂家——购买单位——购买单位职工——厂家。这个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了。”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月饼券背后的经济学”分析,即月饼厂家将月饼券以较低价格出售给经销商,经销商提价批量出售给公司等需要送人情的客户手中。这些月饼券可能会通过赠送、转手倒卖流入票务“黄牛”手中。而“黄牛”低价批量收购经销商的月饼券,及散客手头的月饼券后,可能会以稍高一些的价格将其卖给月饼生产厂家,或是转卖给其他消费者。
“在没有生产月饼的前提下,月饼厂家、经销商和‘黄牛’都能赚钱,此类现象就被戏称为月饼‘证券化’。”
据曾从事过相关业务的刘娟介绍,月饼券的“黄牛”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大黄牛”,有能力囤价值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月饼券,相当于经销商角色。他们每年五六月份开始跟商家谈当年的预订量,同时争取部分返还;另一种是“小黄牛”,从散户手里买月饼券、不囤货,根据市场行情再转卖出去。
刘娟坦言,月饼“证券化”背后,随之而来的是月饼券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厂商无法精准预估当年的供需数量,有可能多印或者少印月饼券。
对此,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告诉记者:月饼券以礼品卡的形式替代实体月饼,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品浪费,节省运输成本,并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厂商、经销商等多方盈利,看似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从现实层面看,月饼券的“证券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
在常莎看来,月饼券的销售规则都是由商家制定,为了规避自身义务,商家规定了各种免责条款,而对消费者则强加了诸多义务。
同时,有业内人士透露:有商家重点针对“送礼市场”,提供“纸月饼”发行、销售、回收“一条龙”服务。由于交易隐秘、收受方便、变现便捷等特点,可能为滋生腐败提供条件。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治理月饼券灰色交易乱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全社会从多个维度形成合力。监管部门需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不管是黄牛炒作,还是商家故意对消费者设置的促销套路,踩踏法律红线的就该依法惩处,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业层面应成立自律组织,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另外,消费者也要擦亮眼,在理性消费前提下,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按需购买,避免浪费,让月饼回归商品本身应有价值,避免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中秋佳节前夕,市场上各大品牌的月饼券交易迎来了兑换高峰期。《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月饼券回收的帖子,涉及多个知名品牌,收购价格为券面标价的4折至7折不等。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个来自江苏苏州的票务账号同时在“收票”与“出票”。
记者随机选择了某品牌一款价值318元的月饼券进行咨询,该票务表示:回收价为150元。
当记者使用另一账号向该票务咨询同一款月饼券的“出票”价格时,该票务告诉记者:月饼券售价为248元。
该票务告诉记者:“月饼券是打折的,发票可以开普票原价。开的直接是月饼公司的发票,不是经销商发票。”
除了记者咨询的某品牌月饼之外,该票务还向记者推销了“更为划算的方案”。另一品牌的票券可以打六折,而发票能够开到的数额是原价的八折至九折,“能报销得多一点”。
当记者询问为何不同品牌的票券打折力度不同时,该票务告诉记者:“贵一点的是市面上收回来的,便宜的是向票券经销商批量拿的”。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不少个人账户在社交平台上出售自己的“散票”,甚至“盖”起了“月饼券互助楼”。而在这样的“出票”帖子下,往往有许多“收票人”进行报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月饼券还存在一种情况:月饼券多于相应的月饼实物,即“券比饼多”“月饼券超发”,这是月饼市场存在的潜规则。
据业内人士称:“月饼券空转现象,有点类似期货,基本上是厂家——购买人——厂家,或者是厂家——购买单位——购买单位职工——厂家。这个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了。”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月饼券背后的经济学”分析,即月饼厂家将月饼券以较低价格出售给经销商,经销商提价批量出售给公司等需要送人情的客户手中。这些月饼券可能会通过赠送、转手倒卖流入票务“黄牛”手中。而“黄牛”低价批量收购经销商的月饼券,及散客手头的月饼券后,可能会以稍高一些的价格将其卖给月饼生产厂家,或是转卖给其他消费者。
“在没有生产月饼的前提下,月饼厂家、经销商和‘黄牛’都能赚钱,此类现象就被戏称为月饼‘证券化’。”
据曾从事过相关业务的刘娟介绍,月饼券的“黄牛”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大黄牛”,有能力囤价值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月饼券,相当于经销商角色。他们每年五六月份开始跟商家谈当年的预订量,同时争取部分返还;另一种是“小黄牛”,从散户手里买月饼券、不囤货,根据市场行情再转卖出去。
刘娟坦言,月饼“证券化”背后,随之而来的是月饼券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厂商无法精准预估当年的供需数量,有可能多印或者少印月饼券。
对此,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告诉记者:月饼券以礼品卡的形式替代实体月饼,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品浪费,节省运输成本,并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厂商、经销商等多方盈利,看似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从现实层面看,月饼券的“证券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
在常莎看来,月饼券的销售规则都是由商家制定,为了规避自身义务,商家规定了各种免责条款,而对消费者则强加了诸多义务。
同时,有业内人士透露:有商家重点针对“送礼市场”,提供“纸月饼”发行、销售、回收“一条龙”服务。由于交易隐秘、收受方便、变现便捷等特点,可能为滋生腐败提供条件。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治理月饼券灰色交易乱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全社会从多个维度形成合力。监管部门需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不管是黄牛炒作,还是商家故意对消费者设置的促销套路,踩踏法律红线的就该依法惩处,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业层面应成立自律组织,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另外,消费者也要擦亮眼,在理性消费前提下,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按需购买,避免浪费,让月饼回归商品本身应有价值,避免合法权益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