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切都是空的」在某些人心中,得到了這樣的答案醒世歌』。開頭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說什麼:「夫也空,妻也空,大限來時各西東」。「母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末了說:「人生好比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這是多麼失望,多麼空虛呀!「一切都是空的」──人生毫無意義,與佛法的「一切皆空」,解說上是完全不同的。
佛陀遠離有或無的極端,而宣說非有非無的中道。
「心如畫師,能起種種業因緣故。」 「心如畫師」:畫師能在白紙上,畫出山水、人物、鳥獸,形形式式。心在一切本 空中,以憶想分別,「能起種種」善惡「業因緣」。有了業因緣,就會招感三界六趣
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明白空,不是在現世中尋找虛無主義,而是知道因緣和合之下,任何一處一刻,都有無限的可能 當佛法說到空性時,意思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一種能讓任何事物顯現、改變或消失的無限可能性。
1、空:放下 無限的可能
空”,它所代表的意義是某種超出感官能力所能感知,及概念性思考所能理解的狀態。在佛法中,這往往稱為“不可思議”“無法言喻”“不可說”等,但也可直接翻譯為“難以想像的”(inconceivable)或“無以名狀的”(unnamble)
空」是什麼?空是數學中的「X」──未知數;它能代表很多的數字。
空代表人事物無窮的變化代表人無窮的潛力
想想看很多東中南部到台北來工作,然後從一無所有到成家立業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和你你可能成為企業家大老闆也可能是一個上班族
將相本物種,男兒當自強。空代表的無限的可能。
2、空:收 放下 不能沈溺迷失於名利之中
1) 空」的梵文śūnyatā是對「有」的否定,但又不同於虛無論的斷滅見。
空的意思,在原始佛教,便是從生滅現象的觀照而發明的。所謂此生故彼生︰煩惱起,生老病死生;此滅故彼滅︰煩惱滅,生老病死滅。有生有滅,生滅無常,便是空。
大乘中觀的空義,是依龍樹菩薩《中觀論》所持的見解為準,該論〈觀四諦品〉有二偈,相當重要。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個過程,沒有永遠盛開的花,也沒有不老的青春,時間一到,該老的老,該走的走,我們終究只是時間的過客,即是過客,又何必執著。按摩邊看他囉他了那為什麼中平之後已經累積了很多人生的經驗跟智慧,為什麼成就前半生反而在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地方或下半輩子鋃鐺入獄一一就是欲壑難填慾望太大,陷入太深而不能自拔,所以莊子說是嗜慾深者天機錢
2)懂得空,要懂得歸零
所以居安思危亢龍有悔,要懂得空,要懂得歸零。所以人生有無限的可能無限好無限的壞所以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
該放手時就要放下
花未全開月未圓
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從另一角度來看在等待即將花開、月圓的時候,不正是一個人間最美的境界嗎?
1),萬事不要做到盡頭,適可而止!
亢龍有悔,花開花謝,月盈則虧!
2),花未全開,月未全圓,
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3),有心「存闕」,心態較易知足。
凡事盡人事,坦然接受結果,接受世間的不完美!
屢敗屢戰:升官
鍥而不捨,打掉牙齒和血吞!
精神可嘉!
屢戰屢敗:砍頭
將帥無能,每戰必敗!
沒有成果,觀感很差!
後撤湘軍
漢朝平七國之亂 周亞夫
年庚堯 李成梁
3、不偏於無限,不偏於有限
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77:
空從具體的有上顯出,有在無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衝突。這和常人的看法很不相同,常人以為有的不是沒有,空是沒有的不是有,把空和有的中間劃著一條不可溝通的界限(不能一刀切)。依般若法門說:空和有是極相成的,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統一的。佛法是要人在存在的現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時在畢竟空的實相中去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
「空」,並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諸法所以成就的根本。《大乘密嚴經》說:「離空無有色,離色無有空,如月與光明,始終恆不異。諸法亦如是,空性與之一,輾轉無差別,所為皆得成。」
《般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願力大於業力 空是無限的可能 龍女八歲成佛 袁了凡
淨空法師說法 章嘉大師說淨空法師本來45歲壽命
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從此消滅。一切都有果報,而又一生一生,不斷的造作新業。暫時的苦難,都不用失望;這是短暫現象,未來還是有無限可能的。
渡化眾生是讓他佛性可以展現
避免惡人造業 預見別人的攻擊手段,而先以遏制。如墨子的兼愛非攻
戰爭帶來勞民傷財
墨子認為,國家發動戰爭會讓百姓帶來損失
墨子救宋
墨子便解下衣帶當作城池,以竹片當作機械。公輸盤不斷設下攻城的方法,墨子又不斷的守著城池。最後公輸盤把攻城的方法耗盡了,然而墨子守城的方法仍然未盡使出。最後,公輸盤說道:「我已有方法對付你,但我不說。」墨子也回應:「我知道你想怎樣做,但我也不說。」楚王未明於是詢問究竟,墨子則說:「他只不過想把我殺掉,把我殺後宋國就守不住,但是我已安排了學生禽滑釐到宋國守著,等待楚軍的到來。」因此,楚國就擱置了攻宋的計劃
南北朝 佛圖澄度化石勒 石虎 降低了百姓被屠殺
貪鬥騙的社會氛圍
佛經中將貪得無厭、一味追求欲望滿足的人,比喻為一個飢渴的人把鹽水當作可以解渴的飲料,結果他一味地喝(追求),卻反而造成了愈喝愈渴、愈渴愈喝的苦況。
我們不排斥滿嘴好話,但也不忘顯現社會的真相,最重要的是在紅塵中出污泥而不染,度化眾生的心堅如磐石,不屈不撓,傳遞善知識,展現正面能量。
5、由空到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