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55 般若法華26 相由心生,解鈴還需繫鈴人。無住生心,走出來自有一片天地。


Listen Later


**


摘要**

1、法無定法,無定相故空有兩邊均不可著,不要讓眼睛變木頭(閩南語眼像柴),不知轉化,看呆便成法執。尤不可陷於名字相,在名相上剖析,越剖析越分別越執著。

宜以般若為主。華嚴法華等是表詮。

相在心成想不落入成見,無我人眾生壽見

2、相由心生,一說意指內心所想影響對外在事物的看法,一說指人的外在相貌受內在心地或心境的影響。

「解鈴還需繫鈴人」 則是說,誰製造的問題,最好還是由誰來解決。這句話常用來勸人面對自己的責任,而不是逃避,或者提醒當事人,解決問題要從根源入手


相由心生:妄心生四相 

《金剛經》的奧義是什麼呢?隋代智者大師曾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做為《金剛經》宗旨


3、弦月如彎刀,弦月如紅顏笑靨

苯的化學結構在夢中由科學家夢到一隻烏龜

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老子 聖人出 大道偽

莊子 妻死 鼓盆而歌 

 視當官如泥中竈

無住生心:清淨心

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4!禪宗祖師說:「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百花叢」,五光十色,什麼都有。看到外面好的境界,不生貪愛;看到壞的境界,不起煩惱。這念心始終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做到了,成道就有希望!

維摩詰經 天女散花,阿羅漢心動花沾身。大菩薩片葉不沾身

5、「無住生心」 是不執著於過去、當下或未來的任何一種境界,心才能真正自由生發,隨緣應對萬事萬物。這是一種高層次的修行態度,強調不被情緒、慾望、偏見束縛,而是在當下生起智慧與慈悲。


「走出來自有一片天地」 則帶有積極行動的意味,與前句相呼應。如果一個人能放下執念、不困於得失,自然能走出困境,迎來更廣闊的可能性。這句話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像是在鼓勵人放下包袱,勇敢前行。

6、著相著魔由心生,心結情結著相過深都是傷!

應無所住生其心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降伏其心!善護念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階段任務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

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無所住⋯心悟轉法華,不為法執

「不執著,即不為相所轉,且相反為我所轉。」這就是剛才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關鍵就是不執著。《金剛經》自始至終就是為我們說這樁事情,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都是不執著的意思。不執著,就不會被這些諸相所轉,不為它所動。只要你不被外面環境所動,你就能夠認識環境,你能夠明瞭環境的真相,於是你在環境當中自己能做主,這就是境為我轉。「凡夫執著,住法相生煩惱」,這是講六道一切凡夫無不如是。住就是執著,執著一切法,像前面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諸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相,這四相就是一切諸相的歸納。

相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它的本體不變。佛就是教我們找到那個永遠不變的,所謂證得,證得永遠不變的,對於千變萬化的幻相你就能做主宰,做主宰就是我們常講你就得自在了。凡夫迷失了自性,在一切幻相裡面不得自在,為境所轉,這個生活就苦不堪言。

7、以如來為學習對象,如來又怎麼能在身體被支解時,疼痛不堪還不生嗔恨呢? "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這是因冤獄而被處死刑的祖師,臨刑前留下的詩偈。正好說明修行者已悟透四大皆空,五陰無我的深義。

雖然正進行著忍辱的修行,心中卻不著忍辱的相,這正是經文中"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所蘊含的深意

日本白隱禪師為少女養小孩不爭辯也是一種修行

8、釋迦牟尼佛為了救五百商人,起大悲心去殺一惡人。

  1. 「以大悲心而行權巧方便」——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行為本身可能看似不善(如殺生),但如果動機是完全無私、利益眾生,則仍屬於大善。
  2. 「無住生心」的實踐——這與你前面提到的「無住生心」相應。真正的慈悲並非執著於形式上的善惡,而是基於智慧與慈悲作出最合適的選擇。
  3. 「發大願,行大行」——菩薩道強調「捨己利他」,必要時甚至願意承擔罪業,只為救度眾生,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4. 9、

    王安石張居正

    王安石的變法過於理想化,未能妥善處理政治鬥爭,而張居正則更務實,但手段過於強硬,導致反彈劇烈。


    兩者的改革雖然短期內有成效,但最終都因政治鬥爭、既得利益者反對、執行困難等問題而失敗,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鑒


    食古不化的六部狀元,一無是處

    諸葛亮與司馬懿 送肚兜 忍字大將軍不當一回事

    相由心生 死讀兵法的趙括 長平之役死40萬人

    相由心生是一個漢語詞語,見於無常經、《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蘇平仲文集》等若干古籍,一說意指內心所想影響對外在事物的看法

    世俗締世間法是橋梁 

    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

    妙音菩薩品佛百萬由旬(1由旬20公里)

    不為對待關係所拘 數量大小高低

    不為科學框架所拘

    武術劍術

    朱銘藝術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以拖把作畫,氣勢萬千

    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以大慈悲心,廣學多聞,修持四攝法、六波羅蜜等菩薩行門,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恆順眾生,並不是隨順眾生的習氣,而是用智慧和慈悲與眾生結善緣 …

    10、金剛經說什麼9 相由心生,解鈴還需繫鈴人。無住生心,走出來自有一片天地。


    佛法不離世間覺

    先好好做人度眾生再成佛 

    要成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

    法華經 化城喩

    華嚴經 善財童子53參

    聖嚴師父講佛法王鼎鈞聴得懂

    法華經 法說 因緣說 譬喻說

    旁徵博引 從文字船若到實相般若

    佛法無邊誓願學

    心平何勞持戒,但心不平就要持戒

    方便是善巧,不是隨便

    法華三干部,曹溪一句亡

    無住,並不是什麼都不要。「住」是指攀緣、想念、執著。想到過去,這念心就住於過去;想到未來,這念心就住於未來。於六塵境界中,住塵而生心,於人我是非中,分別而計度,稱為妄心。有所住著,就有生滅,生滅即是夢幻泡影。而無住心,就是心無所住,這念心不攀緣、不執著,如如不動,此即是定。所謂「青山本不動,白雲任去來」

    凡夫無始劫來習氣使然,妄執身心二相為實有,產生我、法二執

    在每個當下面對一切人、事、物,都能「無所住」──不生分別、不起執著,也就沒有喜歡、討厭、想要、排斥……,而「生其心」──自然而然地能以清明無染的智慧心,為所當為、言所當言。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人生巧克力By 陳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