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耕耘心田,佛法即是心法,心法是什麼呢?就是調心。了解因果與因緣,是從觀念上來調心
心外無法 ,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如工畫師。了知萬法盡在自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六祖壇經
真正的佛性是在自己的心裡,真正的佛法是往內心探取,所以「菩提只向心覓」。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唐.無盡藏
世人都在心外求法。一顆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終日尋春不見春」春天就是我們的佛性、真如、真心。
「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如果我們一直追求真如佛性,而一直找不到,歸來時偶然看到窗前園裡的梅花已盛開,原來春在枝頭已十分了。 你能夠認識自己,就不會去心外求法了,因為心外無我,心外無法,心外沒有世界!無盡藏比丘尼的這首偈語,是告訴人們「我找到了」,
太虛大師《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觀心品第十)卷八。 六、一真法界──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一切法既皆由心所造,當然沒有心以外的法存在,由於眾生迷妄, 方見種種差別相,是以這種種差別相即眾生心,離開一切法即沒有另外一個心可 得了。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你就回歸自性
禪 讓生活充滿創意 賈伯斯 另一角度切入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要以佛經為後盾,不陷入狂禪
不只誦經還要心行。實踐,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心法,尤其禪更強調心。從釋迦牟尼佛時代開始,佛法即是心法,心法是什麼呢?就是調心。了解因果與因緣,是從觀念上來調心,不過單是從觀念下手是不夠的,還要從實踐來調心
我相在妄心中念念不忘而四相俱起,有四相即有分別心是凡夫不是菩薩
調心5層次 聖嚴師父
根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菩提心一共有五個層次: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菩提心雖分五種,但五種都要發。
學佛一開始就要發菩提心、發成佛的願心,此即發心菩提。眾生無邊要怎麼度呢?重要的是你遇到眾生時內心的想法。
度化 隨喜功德 。未能度已先欲度他,菩薩發心是大悲,而度他即度己,大悲中便有大智,所以非常善巧。
發菩提心,布施為先
發菩提心,首先就要布施,六波羅蜜的第一項就是布施波羅蜜。不只財布施也有法佈施,用佛法來引導他人、幫助他人處理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因此是用「法」布施,
江味農:或疑既不取法,又不取非法,學者動輒得咎,如何下手。其實不難,須知吾人去行布施,即可二邊不著。行時先不住空,是行於法。佛說云: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無如芥子許,故先須堵住空門。專意修法,在法上著力,即無斷滅相。祇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裏,即兩邊不著矣。
伏心菩提,用佛法伏煩惱
第二是伏心菩提,「伏」是降伏的意思,就是降伏煩惱魔。「伏心菩提」,「伏」就是降伏。也是安頓好自己的心。
「伏心」,不只是凡夫要做,菩薩也要落實這個功夫,如金剛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即是時刻安住在菩提心,心不攀緣、不打妄想,但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要「無住生心」
何謂「應無所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住」即是執著的意思。若於一切境界,能夠不生貪著,就是「無住」,心就定下來了。
若於一切境界,能夠不生貪著,就是「無住」,心就定下來了。「無住」屬於定境,還要「生心」,才與菩提心相應。
無住就是定,生心就是智慧。所以「無住生心」不但是對任何東西不起貪愛,而且當下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要達到此一境界,要先有前方便,例如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誦經、持咒、靜坐等等。沒有前方便,對於佛法的道理,不容易聽得懂,即使聽得懂,也不一定做得到;沒有前方便的加功用行,不容易真正落實佛法
廣度眾生,圓滿菩提
第三是明心菩提,明心是明智慧心,見清淨的佛性,也就是一般所講的見性或見佛性。
第四是出到菩提,「出」是出去、出離,也就是解脫;「到」是到達彼岸,也就是波羅蜜,度的意思。等圓滿了菩提,才能成佛,也就進入最後一階段——無上菩提。
「無上」是最圓滿的,是證到妙覺的果位,也就是佛。佛還是有菩提心,叫作無上菩提心。
拈花微笑
達摩 蓮花污泥
慧可請達摩安心
禪宗有一個故事,是初祖菩提達摩和他的弟子慧可禪師之間的對話。慧可禪師老是覺得心裡問題很多,希望菩提達摩能夠幫他安心。於是菩提達摩問他:「你的心在哪裡?把你不安的心拿出來讓我看一看!」結果他找不到自己的心,這時菩提達摩就告訴他:「我已經替你把心安好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乘起信論 三界唯心,心外無一法可得
一心已具萬法,故所有修證也是在呼應《華嚴》所謂的「心造諸如來
心真如者,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
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