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6认知失调效应
1、认知失调效应的含义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认知不协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由1957年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费斯廷格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2、认知失调效应的研究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即著名的不充分合理化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让实验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但是被试获得酬金不同,一部分被试会获得20美金,另一部分会获得1美金。然后实验者再请所有被试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们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获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活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获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
可是对获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比较困难,因为获得酬金太少,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我对别人说这活有趣”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说出去的事不易收回;“我不喜欢绕线工作”是对自己内部态度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的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
3、认知失调效应产生的原因
(1) 决策导致的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认知失调。当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中做决定时,最后的选择总是至少和我们的某些信念存在一定的不一致。作出决定之后,我们放弃的选择中的好的一面和我们选择的决定中的不好的一面,都与此决定不一致,会造成认知失调。
(2) 反态度行为导致的认知失调
反态度行为也被称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调。因为行为本身是难以收回的,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度以消除失调。
(3) 负面诱因产生的认知失调
使用威胁、强迫、惩罚等手段让人们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如果你不戴着领带上班,或你不缴纳所得税,或不做家庭作业,你就会被惩罚。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认知失调。
(4) 不能变更的承诺导致的认知失调
只要我们觉得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承诺,为了避免产生失调就会促使我们对这个行动的态度发生改变,哪怕我们对于这个行动内心是抗拒的。但是,当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去做,或者认为可以不遵守承诺,那么就不会有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发生。
(5) 可预见的后果导致的认知失调
人们相信自己能够预见自己的某个行动会造成的不良后果,那么在开始这个行动的时候会产生认知失调。如果有一个人决定开车行驶在马路的左侧而非右侧,如果他完全不懂交通规则,预见不到行驶在马路左侧会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分线,那么他不会产生认知失调。相反,如果他知道交通规则,那么她就会经历认知失调,这个时候要么改变行为(到马路右侧行驶),要么改变态度,告诉自己这条路上现在行车很少,不会发生意外。
(6) 由于个体努力造成的身心压力导致的认知失调
个体为达成某种目的持续行为,如果使个体感觉到更多的身心压力,会使个体产生更多的认知失调。如果你在权力备战考研,而准备考研的过程却很辛苦、压力很大、尤其临近考试的时候,更加令人筋疲力尽,这时你可能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你会强化你自己的态度可能会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你很想成为研究生,或者认为自己今年考不上了,努力也是白费,直接放弃,以消除认知失调。
4、认知失调效应的消除
(1)改变态度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尝试改变自己的态度,觉得吸烟会放松心情,会确保自己心里愉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
(2)改变行为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比用电子烟、嚼口香糖等其他行为来代替吸烟,从而消除认知失调。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尝试降低戒烟有益健康的认知的重要性,比如某某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有生病,而且也很长寿,来说服自己。
(4)减少选择感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减少选择感,比如告诉自己,自己的领导、同事都抽烟,自己不抽烟就无法与他们相处,不是自己想抽烟,是因为工作的缘故,自己没有选择,所以要抽烟,这样也可以消除自己的认知失调。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6认知失调效应
1、认知失调效应的含义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认知不协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由1957年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费斯廷格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2、认知失调效应的研究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即著名的不充分合理化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让实验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但是被试获得酬金不同,一部分被试会获得20美金,另一部分会获得1美金。然后实验者再请所有被试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们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获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活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获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
可是对获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比较困难,因为获得酬金太少,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我对别人说这活有趣”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说出去的事不易收回;“我不喜欢绕线工作”是对自己内部态度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的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
3、认知失调效应产生的原因
(1) 决策导致的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认知失调。当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中做决定时,最后的选择总是至少和我们的某些信念存在一定的不一致。作出决定之后,我们放弃的选择中的好的一面和我们选择的决定中的不好的一面,都与此决定不一致,会造成认知失调。
(2) 反态度行为导致的认知失调
反态度行为也被称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调。因为行为本身是难以收回的,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度以消除失调。
(3) 负面诱因产生的认知失调
使用威胁、强迫、惩罚等手段让人们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如果你不戴着领带上班,或你不缴纳所得税,或不做家庭作业,你就会被惩罚。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认知失调。
(4) 不能变更的承诺导致的认知失调
只要我们觉得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承诺,为了避免产生失调就会促使我们对这个行动的态度发生改变,哪怕我们对于这个行动内心是抗拒的。但是,当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去做,或者认为可以不遵守承诺,那么就不会有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发生。
(5) 可预见的后果导致的认知失调
人们相信自己能够预见自己的某个行动会造成的不良后果,那么在开始这个行动的时候会产生认知失调。如果有一个人决定开车行驶在马路的左侧而非右侧,如果他完全不懂交通规则,预见不到行驶在马路左侧会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分线,那么他不会产生认知失调。相反,如果他知道交通规则,那么她就会经历认知失调,这个时候要么改变行为(到马路右侧行驶),要么改变态度,告诉自己这条路上现在行车很少,不会发生意外。
(6) 由于个体努力造成的身心压力导致的认知失调
个体为达成某种目的持续行为,如果使个体感觉到更多的身心压力,会使个体产生更多的认知失调。如果你在权力备战考研,而准备考研的过程却很辛苦、压力很大、尤其临近考试的时候,更加令人筋疲力尽,这时你可能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你会强化你自己的态度可能会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你很想成为研究生,或者认为自己今年考不上了,努力也是白费,直接放弃,以消除认知失调。
4、认知失调效应的消除
(1)改变态度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尝试改变自己的态度,觉得吸烟会放松心情,会确保自己心里愉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
(2)改变行为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比用电子烟、嚼口香糖等其他行为来代替吸烟,从而消除认知失调。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尝试降低戒烟有益健康的认知的重要性,比如某某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有生病,而且也很长寿,来说服自己。
(4)减少选择感
以戒烟为例,处于健康考虑想要戒烟,但是烟瘾大戒不了,这个时候个体会减少选择感,比如告诉自己,自己的领导、同事都抽烟,自己不抽烟就无法与他们相处,不是自己想抽烟,是因为工作的缘故,自己没有选择,所以要抽烟,这样也可以消除自己的认知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