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Rexpresso Vol. 11
有没有发现,现在包括你我在内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往商场的B1扎堆了?难道B1,真的成为年轻人的“地下王国”了吗?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00:55 下沉式消费革命:地下商业的爆发增长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地下层商业开始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商场的B1、B2层通过与地铁等地下交通直连的便利性和相对平价的消费体验,吸引了大量客流。各种新兴业态在地下空间蓬勃发展,从平价潮牌、主题餐饮到IP快闪和电游赛场,应有尽有,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消费场景。
正如业界观察到的:“近两年有非常典型的B1/B2消费热潮,很多年轻人会直奔商场地下进行兴趣和餐饮消费,一楼反而成为冷区”。这种趋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尤为明显,不少年轻人把地下层当作一站式的休闲“生活实验室”,在这里不仅吃饭,还能购物、娱乐、社交。
02:07 华丽空转:地上商业的转型困境相比之下,商场地上的传统零售业态则显得有些式微。过去的主力店大牌时装、奢侈品牌和化妆品专柜等,高昂的租金和过时的业态模式让年轻消费者敬而远之。数据显示,商场餐饮的人流甚至已超过服饰,单日餐饮客流量是服装类的三倍以上。众多年轻人纷纷戏称“直接去炫饭,其他楼层不想在商场花钱”。
高端百货销售额普遍下滑,一些奢侈品牌开始撤店或放慢扩张步伐。与此同时,写字楼裙楼和底商里也尝试引入餐饮和体验式业态,但整体租金下跌、客流分散,使得传统商业街和老牌百货变得冷清。总之,购物中心一楼和地上层面临客流分流,餐饮娱乐等体验性业态则强势反向吸引了年轻人。
在上海,许多核心商圈的商场主动将地下空间“生活化”。比如上海北外滩来福士广场新开业的地下美食街,就打造了“重逢·记忆中的90年代上海”主题,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弄堂生活场景复原,人们在这里找回老上海的烟火气。这样的文化体验式餐饮空间为商场注入了活力,也成为游客和本地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上海其他项目(如浦东嘉里中心、静安寺大悦城等)的地下层也纷纷引入潮流餐饮、亲民零售品牌及互动体验区,以契合年轻人对“潮流+烟火”的消费偏好。
深圳福田CBD的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将地下空间重塑为“潮流街区”式的商业层级,专门面向年轻白领。改造工程新增了地铁无缝连通通道和多个商户入口,引入了生鲜超市、概念咖啡等“稀缺”业态。改造后的地下层举办了射箭、团体健身、电竞比赛等丰富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人购物、社交和运动的热情。这些举措使每日客流超过3万人,让原本沉寂的地下空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港湾”。
05:16 趋势解码:地下商业崛起的四大引擎这些变化背后有多重因素。
首先,成本和租金优势是地下商业的一大亮点:一般来说,地下层的租金比地上楼层低30%~40%,为商户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商场通过打造“低成本+低租金+高频次消费”的循环,吸引更多创新业态入驻。
其次,客流动线因素: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地下商场可直接接驳地铁和地下通道,人流引导更为高效。与此相比,一楼和高楼层更依赖垂直交通而成本高,也使得一层越来越适合拥挤的大型活动或临时展览,而品牌专柜往往转向二三层以上甚至出现空置。
再次,年轻人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当下18-35岁主力消费群倾向理性消费,更注重性价比和体验。他们在B1/B2层可以找到MINISO、泡泡玛特等亲民潮牌,也可以随手买奶茶、便当和零食,一站式满足衣食娱购的需求。在这里消费不只是交易,更是一种社交和情感体验。
最后,业态布局变革:商场为了迎合变化,会在地下层布局更多互动性和话题性场景,如电竞吧、潮玩展、花艺体验等,让消费者逛得更久。
07:10 未来图景:无边界融合型商业生态
展望未来,商业空间正在走向更为融合与多元化的方向。设计机构Arcadis指出,“多元共生、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商业建筑的主流趋势。这意味着商业业态将与城市功能更多打通:如“商业+交通”、“商业+文化设施”甚至“商业+体育场馆”等一体化场景会更为常见,商业项目的属性也趋于“去商业化”。例如:未来的综合体可能直接连通交通枢纽,提供换乘大厅或骑行设施,甚至设置洗手间或淋浴间等公共服务,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更小型化、社区化的商业也正在兴起。类似曼谷POWWOWWOW这样550㎡的微型社区商业空间,集餐饮、零售、咖啡、集市和共享厨房于一体,已经成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这种“迷你社区商业”被视为未来零售的新风口:它们紧贴居民日常需求,扮演起邻里“理想客厅”的角色,拉近邻里关系,提升生活质量。总的来看,未来中国城市的商业空间将更加重视体验和场景,将消费与社区、文化和社交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打造丰富多层次的第三空间体验。
Rexpresso Vol. 11
有没有发现,现在包括你我在内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往商场的B1扎堆了?难道B1,真的成为年轻人的“地下王国”了吗?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00:55 下沉式消费革命:地下商业的爆发增长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地下层商业开始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商场的B1、B2层通过与地铁等地下交通直连的便利性和相对平价的消费体验,吸引了大量客流。各种新兴业态在地下空间蓬勃发展,从平价潮牌、主题餐饮到IP快闪和电游赛场,应有尽有,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消费场景。
正如业界观察到的:“近两年有非常典型的B1/B2消费热潮,很多年轻人会直奔商场地下进行兴趣和餐饮消费,一楼反而成为冷区”。这种趋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尤为明显,不少年轻人把地下层当作一站式的休闲“生活实验室”,在这里不仅吃饭,还能购物、娱乐、社交。
02:07 华丽空转:地上商业的转型困境相比之下,商场地上的传统零售业态则显得有些式微。过去的主力店大牌时装、奢侈品牌和化妆品专柜等,高昂的租金和过时的业态模式让年轻消费者敬而远之。数据显示,商场餐饮的人流甚至已超过服饰,单日餐饮客流量是服装类的三倍以上。众多年轻人纷纷戏称“直接去炫饭,其他楼层不想在商场花钱”。
高端百货销售额普遍下滑,一些奢侈品牌开始撤店或放慢扩张步伐。与此同时,写字楼裙楼和底商里也尝试引入餐饮和体验式业态,但整体租金下跌、客流分散,使得传统商业街和老牌百货变得冷清。总之,购物中心一楼和地上层面临客流分流,餐饮娱乐等体验性业态则强势反向吸引了年轻人。
在上海,许多核心商圈的商场主动将地下空间“生活化”。比如上海北外滩来福士广场新开业的地下美食街,就打造了“重逢·记忆中的90年代上海”主题,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弄堂生活场景复原,人们在这里找回老上海的烟火气。这样的文化体验式餐饮空间为商场注入了活力,也成为游客和本地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上海其他项目(如浦东嘉里中心、静安寺大悦城等)的地下层也纷纷引入潮流餐饮、亲民零售品牌及互动体验区,以契合年轻人对“潮流+烟火”的消费偏好。
深圳福田CBD的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将地下空间重塑为“潮流街区”式的商业层级,专门面向年轻白领。改造工程新增了地铁无缝连通通道和多个商户入口,引入了生鲜超市、概念咖啡等“稀缺”业态。改造后的地下层举办了射箭、团体健身、电竞比赛等丰富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人购物、社交和运动的热情。这些举措使每日客流超过3万人,让原本沉寂的地下空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港湾”。
05:16 趋势解码:地下商业崛起的四大引擎这些变化背后有多重因素。
首先,成本和租金优势是地下商业的一大亮点:一般来说,地下层的租金比地上楼层低30%~40%,为商户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商场通过打造“低成本+低租金+高频次消费”的循环,吸引更多创新业态入驻。
其次,客流动线因素: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地下商场可直接接驳地铁和地下通道,人流引导更为高效。与此相比,一楼和高楼层更依赖垂直交通而成本高,也使得一层越来越适合拥挤的大型活动或临时展览,而品牌专柜往往转向二三层以上甚至出现空置。
再次,年轻人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当下18-35岁主力消费群倾向理性消费,更注重性价比和体验。他们在B1/B2层可以找到MINISO、泡泡玛特等亲民潮牌,也可以随手买奶茶、便当和零食,一站式满足衣食娱购的需求。在这里消费不只是交易,更是一种社交和情感体验。
最后,业态布局变革:商场为了迎合变化,会在地下层布局更多互动性和话题性场景,如电竞吧、潮玩展、花艺体验等,让消费者逛得更久。
07:10 未来图景:无边界融合型商业生态
展望未来,商业空间正在走向更为融合与多元化的方向。设计机构Arcadis指出,“多元共生、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商业建筑的主流趋势。这意味着商业业态将与城市功能更多打通:如“商业+交通”、“商业+文化设施”甚至“商业+体育场馆”等一体化场景会更为常见,商业项目的属性也趋于“去商业化”。例如:未来的综合体可能直接连通交通枢纽,提供换乘大厅或骑行设施,甚至设置洗手间或淋浴间等公共服务,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更小型化、社区化的商业也正在兴起。类似曼谷POWWOWWOW这样550㎡的微型社区商业空间,集餐饮、零售、咖啡、集市和共享厨房于一体,已经成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这种“迷你社区商业”被视为未来零售的新风口:它们紧贴居民日常需求,扮演起邻里“理想客厅”的角色,拉近邻里关系,提升生活质量。总的来看,未来中国城市的商业空间将更加重视体验和场景,将消费与社区、文化和社交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打造丰富多层次的第三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