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Rexpresso Vol. 19
之前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有朝一日,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说话,甚至参加马拉松比赛,那一定是很酷的。如今,这些场景都逐渐变成现实。前不久举办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及Rex刚刚参加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这些场景都变成了现实。如今,人型机器人在我们身边工作的场景已不再是科幻。
本期Rexpresso,我们将探讨: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的区别是什么,目前哪些工程难题需要克服,以及它们未来如何走向产业化。
————————————————————————————————————————————————
01:05 形态:为什么外形重要人形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都模仿人类。它通常有一个头、躯干、两只胳膊和两条腿,使其能够像人一样行走、保持平衡并抓取物体。比如,本田的ASIMO或波士顿动力的Atlas仿人机器人,看起来很像人,可以拾放物品、爬楼梯,甚至跳舞。相比之下,传统工业机器人通常形状迥异:它们往往由固定的底座或平台和机械臂(或轮子)组成,根本不模拟人类外观。这些工业机器人擅长在工厂完成特定任务——如焊接、喷漆或搬运重物,以极高的速度和精度重复作业。
从功能上看,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有差异。人形机器人设计用来在人类日常活动的环境中工作,这类环境经常变换,不是很可预见。它们需要安装摄像头、触觉和力觉传感器,并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分析周围环境,实时决定下一步动作。例如,人形机器人可能帮助做家务、照护老人,或在商店里为顾客服务——这些任务要求机器人随环境变化灵活应对。传统机器人则通常在可控的环境中运行。一台工业机械臂在生产线上被编程为精确运动,在车间中执行固定的搬运或装配任务。换句话说,工业机器人强调在固定条件下高速度、高精度的重复执行,而人形机器人强调在动态、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中灵活适应和人机交互。
另一个关键区别在控制方式。现有工业机器人通常由较为简单的程序或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只需沿预定路径重复执行任务。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需要非常复杂的人工智能和动态平衡控制技术。使双足机器人在行走时保持直立,就非常挑战性的控制问题,而这种问题在轮式或固定式机器人中不存在。人形机器人需要来自大量传感器(陀螺仪、压力垫等)的实时反馈,以及复杂的算法(如零力矩点控制、深度学习网络等)才能走路不跌倒。这使人形机器人的控制远比传统机器人复杂。但人形机器人的优点是其类人的形态:它可以使用专门为人设计的工具、门把手或座椅——这些是普通的机械臂或叉车无法做到的。
03:50 感知:人型机器人需要克服的挑战制造真实可用的人形机器人存在诸多工程难题。首先,双腿行走的平衡控制极其复杂。机器人的每条腿上都需要多个关节协调动作,如果被推了一下或踩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就有可能摔倒。工程师们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来保持机器人直立,但要实现像人那样完美的双足步态仍很困难。(相比之下,轮式机器人只要控制方向,不用担心摔倒。)因此,人形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必须非常精良——通常需要刚性较大的结构和精确的执行器——才能维持平衡。而且在安全层面,人形机器人也不同。传统工业机器人遇到紧急停止时会立即锁死关节,但如果人形机器人突然锁死所有关节,它会因为无法控制中心平衡而摔倒。因此,需要为人形机器人制定新的安全规则,若瞬间切断动力,这类靠动态平衡维持姿态的机器人很可能会倒下。
第二,大量的感知和人工智能能力是人形机器人所需。它们通常配备多个摄像头、激光雷达、深度传感器、麦克风,以及力/扭矩传感器,还有理想情况下在手脚上的敏感“皮肤”触觉传感器。机器人必须实时整合所有这些数据来理解周围环境。目前的机器人一般采用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算法来建图、改进步态和抓取。然而,这些模型还远不够完善。正如一篇报道分析指出的,仿人机器人“还未被训练好去正确感知现实世界”,因为要模仿人类精细的动作需要海量数据,这方面的数据目前还非常有限。英伟达等公司正在通过创建模拟环境数据集来训练机器人所需的AI“大脑”,但要在混乱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实现可靠的视觉识别和触觉反馈,仍有不少难题。
第三,动力系统和电池也是瓶颈。一个人形机器人为了抬腿、驱动各关节以及运行电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高能量电池可以延长续航,但高容量电池又很重,会增加机器人的自重。目前,绝大多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每次充电只能工作几小时。例如,Agility Robotics的Digit配备约1.2千瓦时的电池,可支持大约4小时的运行,其他机器人通常也是工作2到3小时就要充电。再看中国Unitree公司开发的H1人形机器人,它使用了864 Wh(0.864 kWh)的电池,机器人重量约47公斤。这样的能耗要求意味着工程师在重量、动力和性能之间必须做艰难权衡。业内普遍认为,只有电池能量密度有显著突破(如未来固态电池技术)才能让机器人续航更久、执行复杂任务。
成本也是一大障碍。打造一台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高端部件:定制的马达和执行器、多种传感器、强劲的处理器以及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些部件目前都很昂贵。因此,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很高。据报道,到2025年,市面上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一般以万美元计——常见报价约为5万到15万美元。(相比之下,同样功能的专用搬运车或机械臂便宜得多。)当然,也有低成本样机面世:例如Unitree推出的G1机器人售价不到2万美元,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过,要实现大规模应用,价格必须大幅下降。业内普遍认为,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简化设计来压缩成本。
总之,人形机器人必须同时解决平衡生物力学、复杂感知与人工智能,以及电力和成本等多重问题。这也是特斯拉、Figure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大多处于开发和测试阶段的原因。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身高约5英尺8英寸(173厘米),重约125磅(57公斤),可以负重约20公斤。Figure公司的Figure 01高约168厘米,重60公斤,也可举升约20公斤物体,内置电池能运行约5小时。Agility Robotics的Digit高约175厘米,重65公斤,配备1.2千瓦时电池(运行时间约4小时),最大载重约16公斤。Unitree的H1身高180厘米、重量47公斤,最高跑速约3.3米/秒(创造了类人机器人世界纪录),内置864 Wh电池。这些例子表明,虽然现今的人形机器人已相当强大,但它们的续航、负载和能力仍受到电力、重量和成本等严苛限制。
09:01 规模:从实验到规模化展望未来,专家预测人形机器人将从实验室走向更多产业。尽管预测各有不同,但有分析称,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380亿美元,未来十年全球出货量可能以数千万计。各大公司也在为量产做准备。例如,美国Figure公司正在建造一个“BotQ”工厂,计划年产1.2万台人形机器人,并且未来让机器人参与造机器人。特斯拉方面,马斯克宣布2025年将在特斯拉工厂小批量生产Optimus机器人,并计划此后向外供应。Agility Robotics则投资建厂,每年可生产1万台Digit以应对市场需求。中国方面,Unitree以一款低成本机器人震撼业界,其他新公司(如小米、佳格科技、Agility中国等)也在布局这个领域。总之,人形机器人已经站在产业化的边缘。
最初的应用场景可能是工厂和物流,随后才会进入服务和护理领域。目前,已有机器人在仓储和生产中接受测试:Agility的Digit已在亚马逊仓库值班,用于搬运货物;Figure的机器人也开始在宝马工厂试运行,据报道在某些任务上已显著优于初期测试。在制造业,人形机器人未来可以在电动汽车工厂和其他装配线上搬运、组装零部件。在仓储中,它们有望使用现有的货架和输送系统来拣货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看到机器人在零售业(如在超市整理货架或帮助购物)、在酒店餐饮行业(服务宾客)、以及医疗保健(协助搬运病人或监测生命体征)等场景中工作。实际上,像软银的Pepper(带有情感识别传感器)和Hanson Robotics的Sophia(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与人交流)等机器人已初步展示了它们在社交和服务领域的潜力。不过,要让机器人在家庭或护理环境中广泛使用,还需要大幅提升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机器人变得普遍,社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取代危险或枯燥的工作,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让人们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新的职业也会出现——不仅仅是机器人操作员,还会有机器人训练师、维护专家、人机协作师等。有研究认为,当机器人处理重复性任务后,人们的工作会变得更有价值。另一方面,道德和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调查显示,人们最担心的依然是机器人取代人类就业。此外,人们担忧隐私安全(机器人会处理大量个人数据)、责任归属(机器人造成损害时谁来负责)以及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例如,有专家提醒,如果将人形机器人用于监控或军事用途,可能会侵犯人权;过度拟人化的机器人可能在不经意间强化社会偏见,甚至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工程师正讨论如何设立“护栏” —— 新的法规和标准,确保机器人系统安全、透明、符合伦理。一些研究也指出,用户最关心机器人是否可信且安全;如果不觉得机器人安全,用户就不会愿意使用它。
总之,人形机器人正在快速发展,但要让它们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与传统机器人的区别、当前正在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及即将到来的各类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的成熟,它们有望改变制造业、物流、医疗和服务业等领域。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和伦理问题。人形机器人时代带来了许多潜在好处——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对老龄化社会的照顾帮手、甚至新的娱乐形式——但这需要我们为其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则。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旅程中,我们正在学着与未来的“机器人同事”共同生活和工作。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Rexpresso Vol. 19
之前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有朝一日,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说话,甚至参加马拉松比赛,那一定是很酷的。如今,这些场景都逐渐变成现实。前不久举办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及Rex刚刚参加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这些场景都变成了现实。如今,人型机器人在我们身边工作的场景已不再是科幻。
本期Rexpresso,我们将探讨: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的区别是什么,目前哪些工程难题需要克服,以及它们未来如何走向产业化。
————————————————————————————————————————————————
01:05 形态:为什么外形重要人形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都模仿人类。它通常有一个头、躯干、两只胳膊和两条腿,使其能够像人一样行走、保持平衡并抓取物体。比如,本田的ASIMO或波士顿动力的Atlas仿人机器人,看起来很像人,可以拾放物品、爬楼梯,甚至跳舞。相比之下,传统工业机器人通常形状迥异:它们往往由固定的底座或平台和机械臂(或轮子)组成,根本不模拟人类外观。这些工业机器人擅长在工厂完成特定任务——如焊接、喷漆或搬运重物,以极高的速度和精度重复作业。
从功能上看,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有差异。人形机器人设计用来在人类日常活动的环境中工作,这类环境经常变换,不是很可预见。它们需要安装摄像头、触觉和力觉传感器,并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分析周围环境,实时决定下一步动作。例如,人形机器人可能帮助做家务、照护老人,或在商店里为顾客服务——这些任务要求机器人随环境变化灵活应对。传统机器人则通常在可控的环境中运行。一台工业机械臂在生产线上被编程为精确运动,在车间中执行固定的搬运或装配任务。换句话说,工业机器人强调在固定条件下高速度、高精度的重复执行,而人形机器人强调在动态、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中灵活适应和人机交互。
另一个关键区别在控制方式。现有工业机器人通常由较为简单的程序或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只需沿预定路径重复执行任务。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需要非常复杂的人工智能和动态平衡控制技术。使双足机器人在行走时保持直立,就非常挑战性的控制问题,而这种问题在轮式或固定式机器人中不存在。人形机器人需要来自大量传感器(陀螺仪、压力垫等)的实时反馈,以及复杂的算法(如零力矩点控制、深度学习网络等)才能走路不跌倒。这使人形机器人的控制远比传统机器人复杂。但人形机器人的优点是其类人的形态:它可以使用专门为人设计的工具、门把手或座椅——这些是普通的机械臂或叉车无法做到的。
03:50 感知:人型机器人需要克服的挑战制造真实可用的人形机器人存在诸多工程难题。首先,双腿行走的平衡控制极其复杂。机器人的每条腿上都需要多个关节协调动作,如果被推了一下或踩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就有可能摔倒。工程师们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来保持机器人直立,但要实现像人那样完美的双足步态仍很困难。(相比之下,轮式机器人只要控制方向,不用担心摔倒。)因此,人形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必须非常精良——通常需要刚性较大的结构和精确的执行器——才能维持平衡。而且在安全层面,人形机器人也不同。传统工业机器人遇到紧急停止时会立即锁死关节,但如果人形机器人突然锁死所有关节,它会因为无法控制中心平衡而摔倒。因此,需要为人形机器人制定新的安全规则,若瞬间切断动力,这类靠动态平衡维持姿态的机器人很可能会倒下。
第二,大量的感知和人工智能能力是人形机器人所需。它们通常配备多个摄像头、激光雷达、深度传感器、麦克风,以及力/扭矩传感器,还有理想情况下在手脚上的敏感“皮肤”触觉传感器。机器人必须实时整合所有这些数据来理解周围环境。目前的机器人一般采用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算法来建图、改进步态和抓取。然而,这些模型还远不够完善。正如一篇报道分析指出的,仿人机器人“还未被训练好去正确感知现实世界”,因为要模仿人类精细的动作需要海量数据,这方面的数据目前还非常有限。英伟达等公司正在通过创建模拟环境数据集来训练机器人所需的AI“大脑”,但要在混乱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实现可靠的视觉识别和触觉反馈,仍有不少难题。
第三,动力系统和电池也是瓶颈。一个人形机器人为了抬腿、驱动各关节以及运行电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高能量电池可以延长续航,但高容量电池又很重,会增加机器人的自重。目前,绝大多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每次充电只能工作几小时。例如,Agility Robotics的Digit配备约1.2千瓦时的电池,可支持大约4小时的运行,其他机器人通常也是工作2到3小时就要充电。再看中国Unitree公司开发的H1人形机器人,它使用了864 Wh(0.864 kWh)的电池,机器人重量约47公斤。这样的能耗要求意味着工程师在重量、动力和性能之间必须做艰难权衡。业内普遍认为,只有电池能量密度有显著突破(如未来固态电池技术)才能让机器人续航更久、执行复杂任务。
成本也是一大障碍。打造一台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高端部件:定制的马达和执行器、多种传感器、强劲的处理器以及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些部件目前都很昂贵。因此,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很高。据报道,到2025年,市面上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一般以万美元计——常见报价约为5万到15万美元。(相比之下,同样功能的专用搬运车或机械臂便宜得多。)当然,也有低成本样机面世:例如Unitree推出的G1机器人售价不到2万美元,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过,要实现大规模应用,价格必须大幅下降。业内普遍认为,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简化设计来压缩成本。
总之,人形机器人必须同时解决平衡生物力学、复杂感知与人工智能,以及电力和成本等多重问题。这也是特斯拉、Figure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大多处于开发和测试阶段的原因。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身高约5英尺8英寸(173厘米),重约125磅(57公斤),可以负重约20公斤。Figure公司的Figure 01高约168厘米,重60公斤,也可举升约20公斤物体,内置电池能运行约5小时。Agility Robotics的Digit高约175厘米,重65公斤,配备1.2千瓦时电池(运行时间约4小时),最大载重约16公斤。Unitree的H1身高180厘米、重量47公斤,最高跑速约3.3米/秒(创造了类人机器人世界纪录),内置864 Wh电池。这些例子表明,虽然现今的人形机器人已相当强大,但它们的续航、负载和能力仍受到电力、重量和成本等严苛限制。
09:01 规模:从实验到规模化展望未来,专家预测人形机器人将从实验室走向更多产业。尽管预测各有不同,但有分析称,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380亿美元,未来十年全球出货量可能以数千万计。各大公司也在为量产做准备。例如,美国Figure公司正在建造一个“BotQ”工厂,计划年产1.2万台人形机器人,并且未来让机器人参与造机器人。特斯拉方面,马斯克宣布2025年将在特斯拉工厂小批量生产Optimus机器人,并计划此后向外供应。Agility Robotics则投资建厂,每年可生产1万台Digit以应对市场需求。中国方面,Unitree以一款低成本机器人震撼业界,其他新公司(如小米、佳格科技、Agility中国等)也在布局这个领域。总之,人形机器人已经站在产业化的边缘。
最初的应用场景可能是工厂和物流,随后才会进入服务和护理领域。目前,已有机器人在仓储和生产中接受测试:Agility的Digit已在亚马逊仓库值班,用于搬运货物;Figure的机器人也开始在宝马工厂试运行,据报道在某些任务上已显著优于初期测试。在制造业,人形机器人未来可以在电动汽车工厂和其他装配线上搬运、组装零部件。在仓储中,它们有望使用现有的货架和输送系统来拣货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看到机器人在零售业(如在超市整理货架或帮助购物)、在酒店餐饮行业(服务宾客)、以及医疗保健(协助搬运病人或监测生命体征)等场景中工作。实际上,像软银的Pepper(带有情感识别传感器)和Hanson Robotics的Sophia(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与人交流)等机器人已初步展示了它们在社交和服务领域的潜力。不过,要让机器人在家庭或护理环境中广泛使用,还需要大幅提升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机器人变得普遍,社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取代危险或枯燥的工作,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让人们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新的职业也会出现——不仅仅是机器人操作员,还会有机器人训练师、维护专家、人机协作师等。有研究认为,当机器人处理重复性任务后,人们的工作会变得更有价值。另一方面,道德和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调查显示,人们最担心的依然是机器人取代人类就业。此外,人们担忧隐私安全(机器人会处理大量个人数据)、责任归属(机器人造成损害时谁来负责)以及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例如,有专家提醒,如果将人形机器人用于监控或军事用途,可能会侵犯人权;过度拟人化的机器人可能在不经意间强化社会偏见,甚至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工程师正讨论如何设立“护栏” —— 新的法规和标准,确保机器人系统安全、透明、符合伦理。一些研究也指出,用户最关心机器人是否可信且安全;如果不觉得机器人安全,用户就不会愿意使用它。
总之,人形机器人正在快速发展,但要让它们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与传统机器人的区别、当前正在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及即将到来的各类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的成熟,它们有望改变制造业、物流、医疗和服务业等领域。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和伦理问题。人形机器人时代带来了许多潜在好处——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对老龄化社会的照顾帮手、甚至新的娱乐形式——但这需要我们为其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则。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旅程中,我们正在学着与未来的“机器人同事”共同生活和工作。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