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来风》褶艺摄影展中的作品,展览正在淮海中路627号Boulang 布廊 展出中
播客中提到的知识点:
古埃及出土的褶皱亚麻长袍(约公元前2300年)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褶皱之美
在古典希腊,服装以宽幅布料自然披挂为主,虽无刻意缝制的永久褶皱,例如古希腊妇女的长袍(基顿chiton)常在肩部和腰部系紧,从而形成优美的褶皱垂褶。
古印度工匠已经掌握了将布料打褶并优雅呈现的技巧。褶皱在印度传统服饰中多用于增强服装的律动性和仪式感。例如,印度妇女的纱丽(sari)虽是一整块未裁剪的长布,但在缠绕时会在腰部折出一束整齐的前褶(称为“kuchu”)
男性的腰布多提(dhoti)在穿法上也会形成前裥,方便劳作与行走。
中东伊斯兰文明的褶皱风尚
中东传统的**“沙瓦尔”裤(shalwar),即宽大的哈伦裤,腰部通常大量收褶以束于带,使裤腿在臀部以下形成蓬松褶皱,不仅穿着舒适,也体现谦逊内敛的着装风范。
淑女装在游戏《塞尔达传说》里格鲁德小镇获取
褶皱在奥斯曼治下的多元文化中还诞生了别具意义的服饰。例如巴尔干地区受奥斯曼影响的弗斯坦奈拉裙(fustanella),本是阿尔巴尼亚、希腊男子穿着的短款百褶裙,白色布料折出约400道密褶 。
现代希腊的伊夫宗卫队军礼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裙装部分的弗斯坦奈拉百褶裙,每条裙子约有400道洁白的褶裥。这种传统褶裙源自奥斯曼时期巴尔干民间男装,后演化为希腊的民族象征 。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褶皱演变(汉唐宋明清)
有褶皱的裙子,早在先秦时代便有了。先秦时叫“襞bì 积”。所谓襞bì 积便是指衣服上的褶裥,即衣服上的褶子。
至宋代,褶裙工艺明显成熟,宋代貴族妇女尤其钟爱穿着压有细密褶裥的罗裙。史料与墓葬实物表明,宋代出现了类似日后“马面裙”结构的裙子。
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欧洲服饰进入奢华繁复的阶段,
褶皱元素更成为权贵身份的直观象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
文艺复兴时期的褶皱领(Ruff)。
拉夫领(Ruff),也被称为轮状皱领,据说是法国首创,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男女普遍采用。以前是跟衣服做在一起,后来独立演变出了。这种领子成环状套在脖子上,其波浪形褶皱是一种呈“8”字形的连续褶裥。
女士的长裙在腰部用瓦特奥褶(Watteau pleats,一种背后宽松下垂的箱褶)塑造优美拖尾
男士的短裙裤(pumpkin breeches)通过膝上抽褶鼓成南瓜状,显示雍容气派。
进入近代(18-19世纪),欧洲服饰虽然经历多次轮廓变革,但褶皱始终是塑造服装廓形的重要手段。18世纪洛可可时期,法国宫廷流行的“囊式女裙”(Robe à la française)
衬裙和罗布上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女人被称作“行走的花园”。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裙装进入“宽裙时代”,褶皱被大量用于裙撑与裙裥。比如19世纪中期的裙子常通过腰部打车盘褶(cartridge pleats,一种密密的手工抽褶)将巨量布料均匀分配到腰带上,形成丰满的曳地长裙 。
20世纪初,“褶皱时尚复兴”又在高定界掀起波澜——西班牙裔设计师马里亚诺·福图尼(Mariano Fortuny)于1907年推出了著名的**“德尔菲裙”(Delphos gown),这是一款灵感取自古希腊雕像的细褶长礼服 (Woman's Dress, 1936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oman's Dress, 1936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福图尼利用他发明的特殊手工褶皱工艺,将整幅丝绸织物压出数百道极细的褶(据称一条Delphos有多达450褶) (The History of the Pleated Skirt – VCG)。这些褶皱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可长久保持,使丝质长裙垂感如水波流动,被誉为20世纪初服装史上的传奇创新。
在二战后,蓬松的褶裙亦成为日常时装的一部分。例如迪奥1947年“新风貌(New Look)”系列中,就推出了多款及膝百褶裙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1980年代研发出热定型褶皱技术,推出“Pleats Please”系列,将永久褶皱引入现代服装。他使用合成纤维布料,先将成衣缝制完毕,再整体压褶并以高温定型,使褶皱服饰可以水洗且不失形。三宅的褶皱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极具未来感和雕塑感,也兼具轻盈与实用,被视为将传统工艺与高科技融合的典范 。
德勒兹的《褶皱》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褶皱: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中将褶皱视为存在的本体论模型。他认为,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无限折叠的微观世界,每个褶皱中既包含宇宙的全息缩影,又保持独特的视角。褶皱消解了传统二元对立(内/外、主体/客体),强调世界是动态折叠与展开的过程。
沃尔夫冈. 提尔曼斯对衣服褶皱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至1989年。《楼梯扶手上的灰色牛仔裤》(Grey Jeans over Stair Post, 1991) 被认为是这一系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展览现场,利物浦沃克艺术中心,2010
提尔曼斯的《褶裥》系列与艺术史上描绘褶裥的经典作品作品并置
“褶裥” (Faltenwurf) 一词为德语的艺术史术语,原指艺术史上对衣服褶皱的经典描绘。表现褶裥的技艺经古典雕塑家不断完善,在传统的艺术课堂中被反复研习,也对早期摄影艺术颇有启发。
《褶裥(闪亮)》,2001
《运动的污渍》,1997
《褶裥(伯恩住宅)》,2002
“衣服几乎占据了我们身体表面的90%。它们是我们身体与外界之间的物理隔膜。衣服既是感性的表面,也是雕塑性的表面。它们讲述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组织结构。”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折叠我》展览现场,卓纳纽约,2023年
文学中的褶皱:
博尔赫斯的《沙之书》
视觉艺术中的褶皱:
《圣特雷莎的狂喜》)通过大理石衣褶的剧烈起伏,将精神狂喜转化为物质动态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 Sam Gilliam将画布本身褶皱悬挂,挑战绘画的平面性,使空间成为可穿透的褶皱场域。
范宽《溪山行旅图》
雨点皴 的画法
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流体建筑
其作品(如广州大剧院)以曲面混凝土和玻璃制造“冻结的流动”,墙体如被无形力量折叠的布料,消解建筑的几何刚性。
皮娜·鲍什(Pina Bausch)的现代舞
在《春之祭》中,舞者以痉挛般的动作将身体折叠成痛苦几何体,关节成为“情感铰链”。
日本舞踏的暗黑变形
舞者涂白身体,以极慢速度扭曲肢体,模仿大地震后的幸存者。这种“创伤褶皱”将社会暴力刻入肉体记忆。
BGM:
The Books - The Lemon of Pink
大友良英 - 千人琵琶
华夏民族乐团 - 广陵散 (古琴独奏)
Cornelius - Tone Twilight Zone
Nicolas Godin - Love Humans (From Fire of LoveScore)
John Cage - Amores (1943) I. Solo prepared piano
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Claude Debussy - Clair De Lune
N.A.S.A - 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 2 - NASA Voyager Recordings
Thad Fiscella - Valley
Floating Points - Ocoti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