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鬼城隐居

乳山银滩的秋天:一场盛大的告别,和留下来的人


Listen Later

朋友们,来看看乳山银滩现在的样子吧。

这深秋的银滩,美得有点不像话。你看这路两旁的行道树,叶子已经大片大片地黄了。金灿灿的,在阳光下透着光,风一吹,扑簌簌地往下落,给马路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金毯。走在上面,脚下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那是秋天独有的乐章。

然而,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也藏着一丝离别的愁绪。

这个季节,银滩的人就像这树上的叶子一样,开始慢慢变少。很多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热闹夏天的“候鸟”老人们,已经开始收拾行囊,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当然,也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下。他们可能并不急着走,想再多享受几天这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毕竟现在的银滩,温度还算适宜,不冷也不热。那种通透的蓝天,温暖而不炽热的阳光,确实让人有些流连忘返。他们可能会等到十一月底,甚至十二月初,当真正的严寒降临之前,再做最后的告别。

不仅是老年人,我注意到,很多来银滩“躺平”的年轻人,也选择了在这个时候离开。

我在银滩待了快四年了,这里的规律我已经摸得门儿清。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或者盛夏时节怀揣着各种梦想和避世的念头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短暂而自由的夏天,享受了阳光、沙滩和低廉的物价。

但是,当秋风一起,天气转凉,人气渐散,他们也就如同受惊的鸟儿一样,纷纷飞走了。每年都是如此,来一波,走一波,像潮汐一样准时。真正能像我这样,在这里扎下根来,度过一个又一个秋冬春夏的年轻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这其实也很正常。年轻人嘛,心思总是活泛的,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让他们长年累月地待在一个地方,确实有点难为他们了。

更何况,银滩的冬天,在很多人眼里,有着诸多不便。没有集中供暖(虽然今年开始有了,但大部分还是没有),人气冷清,生活似乎一下子从彩色变成了黑白。

不过,依我看,年轻人留不下来,倒真不是因为怕冷。

年轻人的身体底子好,火力壮,这点冷对他们来说其实算不上什么大问题。而且,说句公道话,山东海边的冷,真比不上北京、河北那种内陆城市的干冷。

大海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夏天它吸热,让这里凉快;冬天它散热,让这里相对暖和。所以根据我的切身体会,银滩冬天的绝对气温,其实比北京还要高一些。虽然海风有时候确实大得吓人,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但那种冷不是往骨头缝里钻的阴冷,只要穿得严实点,完全扛得住。

所以,我觉得年轻人离开的真正原因,不是生理上的“冷”,而是心理上的“冷”——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无聊。

他们受不了这种极致的寂寞。

你想啊,一到秋冬,银滩的人少得可怜。不仅是大街上、海边公园里没人,就连以前热闹非凡的集市,现在也变得稀稀拉拉。

回到自己住的小区,那种孤寂感就更强烈了。像我住的这个小区,每当夜幕降临,我站在窗前望向对面那栋楼,经常是一片漆黑,整栋楼可能也就亮着那么几盏灯。

留下来的常住人口,大多是老年人。他们腿脚不便,喜欢住在一楼。所以有时候你能看到一楼的灯是亮着的,而二楼以上,全是黑乎乎的空洞窗口,像一只只沉默的眼睛,注视着这寂静的夜。

老年人作息规律,睡得早。可能晚上八九点钟,那一楼的灯也灭了。这时候,对于习惯了熬夜的年轻人来说,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可当你推开窗,外面是死一般的沉寂和无边的黑暗,那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会瞬间将你淹没。

在大城市,如果你觉得无聊,即使是半夜,你也可以随时叫个外卖,或者下楼去24小时便利店买点东西,甚至去酒吧喝一杯。那种城市的烟火气和便利性,会给你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但在冬天的银滩,这一切都是奢望。没有外卖,想吃宵夜只能自己动手。外面冷风呼啸,街上一片漆黑,连个鬼影都没有。以前夏天摆摊的小贩早就收摊回家猫冬了,路边的小餐馆也大多关门歇业。

你没有任何公共娱乐场所可去,只能被困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如果屋里再没有暖气,那你活动的范围就更小了,基本就被“封印”在了床上。

就像我,到了冬天,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吃完饭没多久,我就钻进被窝了。在床上玩玩手机,看看电脑,然后早早就睡了。这种生活,对于习惯了灯红酒绿、丰富多彩夜生活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所以说,年轻人留不下来,归根结底还是心理状态的原因。他们还没有修炼出一颗能享受孤独、自得其乐的强大内心。

当然,现实的困难也确实存在。天冷、没地儿玩、生活不便,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这些现实困难,最终都转化成了心理上的压力,成为了压垮他们“躺平”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秋天,是银滩最美的季节,也是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它送走了喧嚣,留下了寂静。而能在这寂静中坚守下来的人,或许才是真正读懂了银滩,也读懂了自己的人。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我在鬼城隐居By 海边的第欧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