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电话套餐资费不透明、退订难、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困扰手机用户多年的问题,终于迎来了转机。近日,三大运营商积极响应工信部2025年工作部署,集体推进行风纠风,承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力求打破行业积弊,重塑用户信任。从套餐精简到资费透明,从退订自由到服务升级,这场行业变革正悄然改变着通信消费生态。
运营商集体“亮剑”:十项承诺、十六项举措、九项措施齐发力
中国移动率先出击,7月21日发布会推出十项服务承诺,直击用户痛点。其中,“业务订购必须客户确认”“变更套餐48小时内办结”“自主屏蔽境外骚扰”等条款,剑指资费不透明和退订难问题。例如,用户办理业务前需二次确认,变更套餐无合约时限内48小时完成,彻底告别“被开通”“退不掉”的尴尬。
中国联通此前已紧随其后,在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十六项举措,重点精简套餐种类,资费公示分类清晰,关键条款加粗显示。这意味着,用户无需再面对“天书套餐”,资费结构一目了然,选择更省心。
中国电信则推出九项措施,规范业务开通流程,未公示套餐一律下架,退订流程标准化。例如,用户开通业务前需明确同意,退订时无需再“闯关”,真正实现“明白消费,放心使用”。
据悉,三大运营商的集体行动,不仅是对用户长期诉求的回应,更是行业生态自我净化的开始。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07亿户,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82亿户。此次整改,或将构建更安全、更放心、更满意的消费环境。
用户至上:承诺落地比口号更重要
业内相关人士直言,三大运营商的整改承诺,是“欠了用户多年的债终于要还了”。过去,“免费试用变终身扣费”“小字条款藏猫腻”等套路,让用户苦不堪言。此次整改中,中国移动的“48小时改套餐”、中国联通的“套餐数量砍半”、中国电信的“未公示不销售”,均直指行业顽疾。
然而,用户对承诺的兑现仍存疑虑。有网友吐槽:“上次说提速降费,结果偷偷加服务费;48小时改套餐,上周投诉至今未解决。”专家指出,整改需避免“文字游戏”,如“无合约条件”可能被运营商钻空子,“加粗显示”的关键条款若藏于冗长协议中,仍难保障用户权益。
真正的改革,需借鉴国际经验:欧盟推行强制消费清单,让套餐明码标价;日本对违规企业重罚,倒逼行业规范;工信部则应将用户投诉率与运营商牌照挂钩,形成长效约束机制。唯有如此,用户才能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让“用户至上”不再是一句口号。
三大运营商的整改,是行业迈向透明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但承诺再美,终需落地生根。用户期待的,不仅是精简的套餐和透明的资费,更是一个“点取消即退订”“无套路无陷阱”的通信消费环境。这场改革能否终结“套餐刺客”,关键在于运营商能否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毕竟,真诚,才是赢得用户信任的“必杀技”。
文、图、视频 | 记者 潘亮
电话套餐资费不透明、退订难、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困扰手机用户多年的问题,终于迎来了转机。近日,三大运营商积极响应工信部2025年工作部署,集体推进行风纠风,承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力求打破行业积弊,重塑用户信任。从套餐精简到资费透明,从退订自由到服务升级,这场行业变革正悄然改变着通信消费生态。
运营商集体“亮剑”:十项承诺、十六项举措、九项措施齐发力
中国移动率先出击,7月21日发布会推出十项服务承诺,直击用户痛点。其中,“业务订购必须客户确认”“变更套餐48小时内办结”“自主屏蔽境外骚扰”等条款,剑指资费不透明和退订难问题。例如,用户办理业务前需二次确认,变更套餐无合约时限内48小时完成,彻底告别“被开通”“退不掉”的尴尬。
中国联通此前已紧随其后,在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十六项举措,重点精简套餐种类,资费公示分类清晰,关键条款加粗显示。这意味着,用户无需再面对“天书套餐”,资费结构一目了然,选择更省心。
中国电信则推出九项措施,规范业务开通流程,未公示套餐一律下架,退订流程标准化。例如,用户开通业务前需明确同意,退订时无需再“闯关”,真正实现“明白消费,放心使用”。
据悉,三大运营商的集体行动,不仅是对用户长期诉求的回应,更是行业生态自我净化的开始。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07亿户,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82亿户。此次整改,或将构建更安全、更放心、更满意的消费环境。
用户至上:承诺落地比口号更重要
业内相关人士直言,三大运营商的整改承诺,是“欠了用户多年的债终于要还了”。过去,“免费试用变终身扣费”“小字条款藏猫腻”等套路,让用户苦不堪言。此次整改中,中国移动的“48小时改套餐”、中国联通的“套餐数量砍半”、中国电信的“未公示不销售”,均直指行业顽疾。
然而,用户对承诺的兑现仍存疑虑。有网友吐槽:“上次说提速降费,结果偷偷加服务费;48小时改套餐,上周投诉至今未解决。”专家指出,整改需避免“文字游戏”,如“无合约条件”可能被运营商钻空子,“加粗显示”的关键条款若藏于冗长协议中,仍难保障用户权益。
真正的改革,需借鉴国际经验:欧盟推行强制消费清单,让套餐明码标价;日本对违规企业重罚,倒逼行业规范;工信部则应将用户投诉率与运营商牌照挂钩,形成长效约束机制。唯有如此,用户才能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让“用户至上”不再是一句口号。
三大运营商的整改,是行业迈向透明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但承诺再美,终需落地生根。用户期待的,不仅是精简的套餐和透明的资费,更是一个“点取消即退订”“无套路无陷阱”的通信消费环境。这场改革能否终结“套餐刺客”,关键在于运营商能否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毕竟,真诚,才是赢得用户信任的“必杀技”。
文、图、视频 | 记者 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