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一个小故事:四川眉山县户房每次收税,都公开地在砝码外另加一个小铜块,叫作“戥头”。也就是说,理论上你该交一百斤皇粮,但在户房的秤上面,你起码要拿出一百二十斤粮食。在缴纳皇粮正税之外,每户还要出一钱八分。当地的官员和胥吏将多出来的钱粮据为己有,上下串通二十余年而不改。别小看这点儿钱,清代中产之家,尚且“旬月不观一金”。在偏远的四川眉山,这些钱抵得上一家人好几天的生活费。当地有位名叫李燧的读书人,对此深恶痛绝,一气之下变卖家产,决定到京城告状。那时交通不便,进京的路费他即使卖光家产也不够,当地一些百姓支持他告状,凑了一些路费给他。谁料更高一级的官员诬陷李燧敛财,革去了他生员的资格,并将其投入监狱。直到十二年后,省里有新官上任,听说了李燧的事,很同情他,才下令将他释放回家。至于眉山县收税时的那些伎俩,自然是一点儿也没变。
第二个小故事:嘉庆四年八月底,蓟州一带闹蝗灾,直隶总督胡季堂派官员去遵化南营村捕捉。有个叫张章氏的村妇跪地阻拦:“求你们别来抓蝗虫了,托皇上的福,蝗虫不吃庄稼!”张章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蝗虫吃不吃庄稼,她能不知道吗?只是来捉蝗虫的胥吏一旦进了村,各种费用就摊派下来了,比蝗虫狠得多。所以宁可让蝗虫吃了庄稼,也不能让捉蝗虫的人进村。嘉庆帝对此也颇有感触,评价道:“蝗蝻仅食禾稼,胥役累及身家矣。”可见下面都是些什么货色,皇帝也是心知肚明的。
第三个故事是清初著名的“哭庙案”,与盗卖官粮脱不了关系。当时吴县县令任维初刚一到任,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还打死了一人;一面大肆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民不聊生,著名文人金圣叹按照明朝旧习,组织乡里的读书人写了“揭帖”,到文庙控告县官”,结果江苏巡抚朱国治扣上一个“聚众闹事及惊扰刚驾崩的顺治帝灵位”的罪名,前去哭庙的文人全部被斩首,无一人幸免。
第一个小故事:四川眉山县户房每次收税,都公开地在砝码外另加一个小铜块,叫作“戥头”。也就是说,理论上你该交一百斤皇粮,但在户房的秤上面,你起码要拿出一百二十斤粮食。在缴纳皇粮正税之外,每户还要出一钱八分。当地的官员和胥吏将多出来的钱粮据为己有,上下串通二十余年而不改。别小看这点儿钱,清代中产之家,尚且“旬月不观一金”。在偏远的四川眉山,这些钱抵得上一家人好几天的生活费。当地有位名叫李燧的读书人,对此深恶痛绝,一气之下变卖家产,决定到京城告状。那时交通不便,进京的路费他即使卖光家产也不够,当地一些百姓支持他告状,凑了一些路费给他。谁料更高一级的官员诬陷李燧敛财,革去了他生员的资格,并将其投入监狱。直到十二年后,省里有新官上任,听说了李燧的事,很同情他,才下令将他释放回家。至于眉山县收税时的那些伎俩,自然是一点儿也没变。
第二个小故事:嘉庆四年八月底,蓟州一带闹蝗灾,直隶总督胡季堂派官员去遵化南营村捕捉。有个叫张章氏的村妇跪地阻拦:“求你们别来抓蝗虫了,托皇上的福,蝗虫不吃庄稼!”张章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蝗虫吃不吃庄稼,她能不知道吗?只是来捉蝗虫的胥吏一旦进了村,各种费用就摊派下来了,比蝗虫狠得多。所以宁可让蝗虫吃了庄稼,也不能让捉蝗虫的人进村。嘉庆帝对此也颇有感触,评价道:“蝗蝻仅食禾稼,胥役累及身家矣。”可见下面都是些什么货色,皇帝也是心知肚明的。
第三个故事是清初著名的“哭庙案”,与盗卖官粮脱不了关系。当时吴县县令任维初刚一到任,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还打死了一人;一面大肆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民不聊生,著名文人金圣叹按照明朝旧习,组织乡里的读书人写了“揭帖”,到文庙控告县官”,结果江苏巡抚朱国治扣上一个“聚众闹事及惊扰刚驾崩的顺治帝灵位”的罪名,前去哭庙的文人全部被斩首,无一人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