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这个就是大前提。这么几千年来,的确是“道无以兴乎世”。在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政教合一,将近一千年。在政教合一的这种社会里,“道兴乎世”了吗?西方人不承认。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兴起,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的事。没有文艺复兴,没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会有现在的欧洲,不会有现在的以欧洲文明为主体的当代文明。那么,佛祖搞了那么多,“兴乎世”了吗?他在印度辛辛苦苦创立佛教,到了中国宋代时,佛教在印度绝迹,印度都没有佛教了。
道何以兴乎世?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一样的乱象横生。佛教说是在东汉传入,严格来说不是,是从黄巾起义后三国时代开始,才实实在在的有佛教僧人传道的记载。主要是在洛阳和连云港、南京一带。佛教大规模地传入并兴起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这都是中国的动乱年代。在动乱之中,佛教得到振兴,一直延续到隋唐。唐末禅宗开始兴盛,一直到两宋。这是中国佛教文明乃至禅宗文明最辉煌的时候。那个时候“道兴乎世”了吗?佛教“兴乎世”是表面的,关键是世道人心是不是真的有了变化。当然,宋代还有点感觉,还是不错的,那个时候在赵氏王朝的统治下,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总体来说,社会基本稳定,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蛮顺的。现在网上不断有反映宋代文明的帖子,一些外国学者、西方学者也是讴歌宋朝。当时,中国的市民社会非常发达。那个时候有点“道兴乎世”的感觉,但是很快被游牧民族、女真人乃至后来的蒙古人,把这一切弄得干干净净。所以,我们看“道无以兴乎世”。西藏是雪域净土,从宋朝一直到解放军进藏,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也是政教合一。自从吐蕃王朝瓦解后,西藏就是一个宗教的社会,纯粹的政教合一,而且社会性很弱。但是,西藏是高原地带,贫穷、落后,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贫困。用现代眼光来看,以前的西藏社会真是“香格里拉”吗?是不是就道以兴乎世了呢?现在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极乐世界呀。
站稳脚跟,荷担大道
那么,道要兴乎世应该怎么看?老庄笔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肯定不是富裕的社会,肯定是贫穷的社会。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些现象,怎么去判断?怎样去取舍?已经拥有财富的,愿意到深山老林里去,与自然打成一片。但他现在与自然打成一片,绝非是山里的老农那样过日子了。他们都是揣着美元到山里去,去消费去清闲的。山里建别墅,家里有卫星通讯,有现代化的一切。他们都是有条件那样过日子的,当然那就是神仙,是神通广大的神仙。他们可以这样过日子,但一般的人能行吗?
正是因为“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所以“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圣人不在山林之中,那就在朝堂之上。但就算圣人在朝堂之上,你要宣传回归于道,能行吗?我们现在的社会,全世界的GDP是在作加法,谁去作减法?对地球已容纳不下的人口谁在作减法?没有减法,只有加法。政府要作加法,银行要作加法,企业要作加法,白领要作加法。欧洲社会福利负担不起了,要减一减福利,延长一下退休年龄,马上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抗。法国前一阵的大罢工,全国几乎瘫痪了,就是动了一下福利嘛,也就是社会福利做做减法,百姓就坚决不接受。法国是这样,希腊是这样,北欧也是这样。我们现在从中央到各路诸侯,要在经济上作减法,能减吗?谁敢去减?好像一做减法,世界就要崩溃,社会就要崩溃。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衰减就是自取灭亡之路。
我经常说,我们现在就是提前把地球这个面包吃光,哪一年吃光,哪一年就不争了,到火星上去吧。那个火星比吃光了面包的地球还要贫穷,更没法让人待,不可能待。
所以,圣人虽然处在高堂之上,占据了要津,政治上居于领袖地位,谁听你说啊?没有人听你说的。包括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这些人也可以叫圣人,但他们的声音还是很弱,他们在民间乃至国际上拥有崇高的威望,但是他们能把他们的那一套东西普及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吗?不可能。
“其德隐矣”,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世丧道,道丧世”,“世与道交相丧”,在这种前提下,“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这个是绝对的,而且是肯定判断,用佛教的话来说,这个叫“决定见”。“决定见”是没法变动的,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见,佛祖才说娑婆世界叫五浊恶世,是“劫浊”。在漫长的时空之中,几千年几万年乃至亿年,娑婆世界还是娑婆世界,都是“道与世交相丧”的这么一个世界,是烦恼的世界、痛苦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里面也不缺善根,不乏菩提,正好在这里修道,在这里炼道,正好在这里成道。这也是一体的。在阴暗之中有光明,在阴暗之中有智慧,恰恰就是这个“其德隐矣”。“隐”,不是没有,是有。怎样在“隐”的状态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们要把自己的菩提心、菩提性充实起来,使自己在这么一种无道的情况下有道。师父带徒弟,师父传了你无上真功夫,你一直修行,你也可以成神仙,就看这方面的缘分,就看在“世与道交相丧”的前提下自己能不能够站稳脚跟,敢于荷担大道。在道“隐”的情况下,自己在道上也敢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就是另一番风光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这个就是大前提。这么几千年来,的确是“道无以兴乎世”。在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政教合一,将近一千年。在政教合一的这种社会里,“道兴乎世”了吗?西方人不承认。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兴起,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的事。没有文艺复兴,没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会有现在的欧洲,不会有现在的以欧洲文明为主体的当代文明。那么,佛祖搞了那么多,“兴乎世”了吗?他在印度辛辛苦苦创立佛教,到了中国宋代时,佛教在印度绝迹,印度都没有佛教了。
道何以兴乎世?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一样的乱象横生。佛教说是在东汉传入,严格来说不是,是从黄巾起义后三国时代开始,才实实在在的有佛教僧人传道的记载。主要是在洛阳和连云港、南京一带。佛教大规模地传入并兴起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这都是中国的动乱年代。在动乱之中,佛教得到振兴,一直延续到隋唐。唐末禅宗开始兴盛,一直到两宋。这是中国佛教文明乃至禅宗文明最辉煌的时候。那个时候“道兴乎世”了吗?佛教“兴乎世”是表面的,关键是世道人心是不是真的有了变化。当然,宋代还有点感觉,还是不错的,那个时候在赵氏王朝的统治下,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总体来说,社会基本稳定,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蛮顺的。现在网上不断有反映宋代文明的帖子,一些外国学者、西方学者也是讴歌宋朝。当时,中国的市民社会非常发达。那个时候有点“道兴乎世”的感觉,但是很快被游牧民族、女真人乃至后来的蒙古人,把这一切弄得干干净净。所以,我们看“道无以兴乎世”。西藏是雪域净土,从宋朝一直到解放军进藏,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也是政教合一。自从吐蕃王朝瓦解后,西藏就是一个宗教的社会,纯粹的政教合一,而且社会性很弱。但是,西藏是高原地带,贫穷、落后,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贫困。用现代眼光来看,以前的西藏社会真是“香格里拉”吗?是不是就道以兴乎世了呢?现在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极乐世界呀。
站稳脚跟,荷担大道
那么,道要兴乎世应该怎么看?老庄笔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肯定不是富裕的社会,肯定是贫穷的社会。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些现象,怎么去判断?怎样去取舍?已经拥有财富的,愿意到深山老林里去,与自然打成一片。但他现在与自然打成一片,绝非是山里的老农那样过日子了。他们都是揣着美元到山里去,去消费去清闲的。山里建别墅,家里有卫星通讯,有现代化的一切。他们都是有条件那样过日子的,当然那就是神仙,是神通广大的神仙。他们可以这样过日子,但一般的人能行吗?
正是因为“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所以“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圣人不在山林之中,那就在朝堂之上。但就算圣人在朝堂之上,你要宣传回归于道,能行吗?我们现在的社会,全世界的GDP是在作加法,谁去作减法?对地球已容纳不下的人口谁在作减法?没有减法,只有加法。政府要作加法,银行要作加法,企业要作加法,白领要作加法。欧洲社会福利负担不起了,要减一减福利,延长一下退休年龄,马上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抗。法国前一阵的大罢工,全国几乎瘫痪了,就是动了一下福利嘛,也就是社会福利做做减法,百姓就坚决不接受。法国是这样,希腊是这样,北欧也是这样。我们现在从中央到各路诸侯,要在经济上作减法,能减吗?谁敢去减?好像一做减法,世界就要崩溃,社会就要崩溃。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衰减就是自取灭亡之路。
我经常说,我们现在就是提前把地球这个面包吃光,哪一年吃光,哪一年就不争了,到火星上去吧。那个火星比吃光了面包的地球还要贫穷,更没法让人待,不可能待。
所以,圣人虽然处在高堂之上,占据了要津,政治上居于领袖地位,谁听你说啊?没有人听你说的。包括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这些人也可以叫圣人,但他们的声音还是很弱,他们在民间乃至国际上拥有崇高的威望,但是他们能把他们的那一套东西普及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吗?不可能。
“其德隐矣”,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世丧道,道丧世”,“世与道交相丧”,在这种前提下,“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这个是绝对的,而且是肯定判断,用佛教的话来说,这个叫“决定见”。“决定见”是没法变动的,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见,佛祖才说娑婆世界叫五浊恶世,是“劫浊”。在漫长的时空之中,几千年几万年乃至亿年,娑婆世界还是娑婆世界,都是“道与世交相丧”的这么一个世界,是烦恼的世界、痛苦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里面也不缺善根,不乏菩提,正好在这里修道,在这里炼道,正好在这里成道。这也是一体的。在阴暗之中有光明,在阴暗之中有智慧,恰恰就是这个“其德隐矣”。“隐”,不是没有,是有。怎样在“隐”的状态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们要把自己的菩提心、菩提性充实起来,使自己在这么一种无道的情况下有道。师父带徒弟,师父传了你无上真功夫,你一直修行,你也可以成神仙,就看这方面的缘分,就看在“世与道交相丧”的前提下自己能不能够站稳脚跟,敢于荷担大道。在道“隐”的情况下,自己在道上也敢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就是另一番风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