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缮性》第三讲(2)料理好“五蕴庙”的香火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料理好“五蕴庙”的香火

“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前面讲了“存身”,这里就讲“行身”,就是在道上身体力行。身体力行的关键处就在于“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

老子的《道德经》里,提倡大言不言,大辩不辩,大音希声。所以善于保存自己的人,不仅在社会上不惹麻烦,还要做到养精蓄锐。因为言多必失、言多必诈、言多必耗,耗自己的精神、耗自己的真气。真正善于保护自己的人,就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精神、保护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能与社会、与环境融为一体。“不以辩饰知”,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我经常说要练好“语言三昧”,怎样练呢?“不以辩饰知”就是一个重要法门。有的人夸夸其谈、文过饰非,处处表现自己非常聪明、非常有知识,老是辩来辩去,说来说去,总认为自己有理,有什么高明的见解。但是,作为一个道人,就“存身之道”来说,这样是犯忌讳的。所以我们应守好静默之道,“讷于言而敏于行”、“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嘛。

为什么“不以知穷天下”?我喜欢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已知的半径越大,所接触的未知的空间也就越大”。未知的地带是无穷的,已知的半径是有限的;已知的半径是无限小,未知的半径却无限大,你能“以知穷天下”吗?能穷尽人生宇宙的一切吗?穷尽了,社会就不发展了,文化也不发展了,智慧也不发展了。所以,不可能“以知穷天下”。佛祖说“不可说,不可说”,禅宗的祖师说“不知最亲切”。恰恰是这个“不知”,站到了知识的最高峰、智慧的最高峰,很多人不明白这里的妙处。“不以知穷天下”这个是“决定见”,是肯定的判断。我们永远都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永远不要处在什么都懂了的状态之中。如果有人这么认为,那这个人一定精神有问题。所以,要谦虚一点,面对大道,面对知识,面对其他的人,自己谦卑一点、客气一点。孔夫子都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智慧的人的确能做到这一点,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最蠢的最可笑的,往往是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不以知穷德”,这个“德”,是我们生命和精神的根本。对于“穷”,《易经》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是极致之说。《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穷”都是有半径的。“至善”就是德,但是不可以“以知穷德”。很多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为什么弄得自己精神出问题?就是想“以知穷德”。佛祖都说,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都说了,但所说的法不过如恒河一粒沙而已,而未说之法如大千世界中的恒河沙。所以,德不可穷,任性而行,用《楞严经》的话来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越是要去穷尽它,它就越是离你远去;你不去审视它,不去把握它,它反而非常亲密地与你共处在一起。永远是这种状态,这就是一个怪事。不论是佛也好,道也好,都强调这种修为功夫,而不是要你去“以知穷德”,不是这样的。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危然处其所”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去哗众取宠,不去迎合社会上其他的人。禅宗祖师就了不得,公然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宁可永世受沉沦,不向诸佛求解脱”。只有禅宗的祖师有这样的精神,这正是庄子说的“危然处其所”。“反其性”,就是回归自性。我们眼耳鼻舌身意一动,就离开了这个。我们所思所想的都是精神的内容,而不是精神本身,“反其性”就是回归于我们精神的自身,回归于我们生命的自身,而不在自身上另外画像。精神是什么样的?谁能给它画个像?心理学、精神分析,这些都是精神里面的内容、现象而已。精神可以无穷地复制这些内容、这些现象。昨天杨锦麟读报,开头就说,西方一个科学家发现了人的精子里所含的遗传信息量就有几千亿兆。这都是地球自出现生命以后,保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历史的信息量。但是,我们自己的一生,能够释放多少出来?能穷尽吗?何况精子和卵子交合以后,还有母体的信息量并在一块,信息量的互融,又是它的平方、立方或N次方的量了,这个信息量你怎么去穷尽?

我们看到这里的“危然处其所”,一定要有独立自在的精神,但又要“反其性”,处处不离自性。六祖《坛经》里,不论怎么说,说到天说到地,说了那么多的话,根本就是一个回归自性,反其性而已。六祖大师悟到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个“何期自性”都是回归自性,也就是“反其性已”。中国儒释道三教的不易之道,不管外面说得多热闹,真修行人和假修行人的分野,就是是否做到“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

怎么“处其所”?怎么与自己的环境,首先是生存环境相处?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根本道场,自己的精神也是自己的根本道场。如果这两个你都料理不好,外面的环境还管他干嘛。你首先要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精神维护好、料理好,要把自己“五蕴庙”的香火料理好,别只顾着去外面烧香磕头,外面的是没用的。寺院里的师父都说,要好好料理我们这个“五蕴庙”,让这个庙庄严起来。这个庙里坐的是哪一尊神?就是我们的自性。这就是“处其所”、“反其性”。修行的根本就在这些语句上。不论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还是密宗,都说这些。离开这几个字哪有真修行?天天去灌顶、天天去礼拜,那是着相,是小学生的初级修为。真正到了高级修为,到了大手印、大圆满,还是要你“处其所”、“反其性”。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根本之处。

离开这个,“又何为哉!”还有什么好玩的,还有什么可玩的呢?没有了,没有什么需要你料理的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