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什么叫“小行”?大家知道禅宗里有一句话:“大象不行于兔径。”大象走过的路不得了,在森林里都要开出一条道来,兔子、牛羊的道是不能和大象相比的。大人之道,大人所行经的路和小人的路线是不一样的,他的心胸、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气度、他的天地和小人不一样。大道运行的路径也不一样。所以,“道固不小行”,它不会具体地、片面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在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上表现出来。道是无处不在的,哪里没有道啊?我们在门缝里看人,会把人看扁;同样的,在门缝里看道,也会把道看扁。所以运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智慧来看道,实际上也把道看扁、看小了。为什么?因为“道固不小行”,它不会在片面之中,当然,任何片面也是道的一部分,我们所接触的永远都是一部分。所以《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包含了“可道”、“不可道”、“常道”,还有“非常道”。“可道”的东西仅仅是“道”的一点点,而且是“常道”的一点点。你怎样去感觉完整的大道呢?那就要截断众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够体会到完整的“不可道”的道。完整的道是什么?说穿了,就是“不可道”,就是“无”,就是“空”,但是空又不空,空里面又有“有”,所以,“有是空,空是有”,大家慢慢去感觉。但千万别在念头上去感觉,也别在概念上去感觉,那些都是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当体感觉,当下感受”。所以,“道固不小行”。
为什么“德固不小识”?道,可以说是全真的道,普天之下,充实整个宇宙乾坤。道本有德,落实在我们人身上,就是我们的生命之德、精神之德。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良知良能”。生命之德、精神之德,也是全方位的。但以个人的知识,乃至如今人类的知识来权衡这个“德”,永远都是片面化。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意识所接触到的永远都是有限的,所以,对“德”的认识只会停留在很小的角落,包括我们这一百年。为什么呢?我们借用《庄子·知北游》里的话,道也好,德也好,都是“周遍咸”的,周遍天下,穷尽宇宙,遍布一切处的。
“咸”,是普遍性、共同性。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离不开“周遍咸”。自己打坐的时候要有个“周遍咸”的感觉,与天地万物一体了,自己的气息、自己的精神弥漫在宇宙的一切角落,宇宙的一切内容都回归到我的丹田里,“芥子纳须弥”,涵容一切。这也是华严宗的境界。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就在“周遍含容”里面。所以,“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要有这样的心胸,有这样的境界。但也要承认我们的认识仅仅是“小识”,达不到对“全德”的认识,要达到对“全德”的认识,就必须通过佛家、道家的指引,开悟见道才行。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我们自己有一点点的东西,就自以为精彩,沾沾自喜,得意扬扬,还拿来炫耀,那就伤德了。我在讲曹洞宗的《宝镜三昧》时,讲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我就说,我们睡着了,意识的阀门、精神的阀门关闭以后,我们的德就与日月同辉,光明无极,这就是“夜半正明”。当我们精神的阀门、意识的阀门一打开,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那就“天晓不露”了,德就隐了,真如自性就隐了。所以,“小识”就是我们的意识阀门一打开,一自以为是、自以为得,那就“伤德”了。佛法里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凡有言说,皆非实义”、“非分别思量所能及”,既然都不是,难道我们就不举心动念了?就不搞科学研究、不写论文、不写策划书了?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说起“道”、说起“德”的时候,我们千万别去画蛇添足,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肉烂了在锅里,它不会离开你半步的。你只要好好地享受它、消费它,心中窃喜,我生活在大道之中,大道没有抛弃我就行了。千万别去鼓捣它,一鼓捣,那就不是了。
所以,要坚信大道、菩提就在我的身体里,就在我的精神里,是我的无穷宝藏,我一辈子也消费不尽。就像我的银行卡里存了无尽的钱,今天消费一百个亿,明天消费一万个亿,都消费不完,消费不尽。对于大道,我们就要有这样的气势、气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敢于担当。但又要留意“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做点好人好事,给寺院捐点钱,供养了上师,就觉得在行菩萨道了,不是,千万别有这些念头。做就做了,千万别作如是想,你一有这些念头,做的所有功德就非功德了。所以“小行伤道”,道无处不在,别以为只有你的所作所为才是道,还是要回归于平常,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什么?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干平常的事,不论大事、小事,在大道中都为平常事。你干你的,干了千万别认为这是道。你不认为这是道,你就合于道。这恰恰就是道。怎样使我们的用心、起心动念回归到这个路上来?别自以为是,别热血沸腾,就是要回归于平常,回归于“恬惔寂漠”的这种心,“以恬养知”,“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这么一种状态。就是放下,无所事事,无所是非,没有那么多荒唐念头,当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在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会多些判断,但熟悉了以后,就不会再玩这些判断了,当即而行就可也。
享受自我的圆满和欠缺
1988年贾题韬老先生在四川讲《坛经》,当时有位前国民党军统的成都站站长徐伯威来听讲,解放时他被送进监狱,1979年才被放出来。他曾与王云舍先生、海灯法师都拜过把子,民国时江湖上拜把子是常事。在贾老讲《坛经》的会下,他与南怀瑾的师弟杨光岱先生聊天。他说,杨老师,我这个人修为虽还没有到家,但还是有进步。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去吃面,80多岁了,牙不好,我就跟大排档的师傅说,“我这碗面下软一点,我牙不好。”结果端上来的面是硬的,我吃不动,就发脾气,批评营业员:“我给你说了的,要软点,这样我怎么吃得动?”我刚一发火,马上就反省,“哎呀,我又发脾气了。”“杨老师,你看,我现在有觉照力了。”杨光岱先生马上就批评他,“你脾气发就发了,发脾气又没有错,你的这个觉照都是多余的。”他又错了。所以说,大丈夫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喜怒不由心,还反省什么?当然,小孩子、青年人,是需要调整这些情绪的。但学了佛以后,就要明白这个道理,我就是这样的,干事就这样,管他的,干就干了,别计较吉凶祸福,也别计较是是非非。计较就是自己拿起脚镣手铐把自己套住、拴住,多麻烦。“心不住是”,干事干了就了,管它好事坏事,别去计较,这就逍遥自在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什么叫“小行”?大家知道禅宗里有一句话:“大象不行于兔径。”大象走过的路不得了,在森林里都要开出一条道来,兔子、牛羊的道是不能和大象相比的。大人之道,大人所行经的路和小人的路线是不一样的,他的心胸、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气度、他的天地和小人不一样。大道运行的路径也不一样。所以,“道固不小行”,它不会具体地、片面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在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上表现出来。道是无处不在的,哪里没有道啊?我们在门缝里看人,会把人看扁;同样的,在门缝里看道,也会把道看扁。所以运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智慧来看道,实际上也把道看扁、看小了。为什么?因为“道固不小行”,它不会在片面之中,当然,任何片面也是道的一部分,我们所接触的永远都是一部分。所以《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包含了“可道”、“不可道”、“常道”,还有“非常道”。“可道”的东西仅仅是“道”的一点点,而且是“常道”的一点点。你怎样去感觉完整的大道呢?那就要截断众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够体会到完整的“不可道”的道。完整的道是什么?说穿了,就是“不可道”,就是“无”,就是“空”,但是空又不空,空里面又有“有”,所以,“有是空,空是有”,大家慢慢去感觉。但千万别在念头上去感觉,也别在概念上去感觉,那些都是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当体感觉,当下感受”。所以,“道固不小行”。
为什么“德固不小识”?道,可以说是全真的道,普天之下,充实整个宇宙乾坤。道本有德,落实在我们人身上,就是我们的生命之德、精神之德。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良知良能”。生命之德、精神之德,也是全方位的。但以个人的知识,乃至如今人类的知识来权衡这个“德”,永远都是片面化。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意识所接触到的永远都是有限的,所以,对“德”的认识只会停留在很小的角落,包括我们这一百年。为什么呢?我们借用《庄子·知北游》里的话,道也好,德也好,都是“周遍咸”的,周遍天下,穷尽宇宙,遍布一切处的。
“咸”,是普遍性、共同性。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离不开“周遍咸”。自己打坐的时候要有个“周遍咸”的感觉,与天地万物一体了,自己的气息、自己的精神弥漫在宇宙的一切角落,宇宙的一切内容都回归到我的丹田里,“芥子纳须弥”,涵容一切。这也是华严宗的境界。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就在“周遍含容”里面。所以,“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要有这样的心胸,有这样的境界。但也要承认我们的认识仅仅是“小识”,达不到对“全德”的认识,要达到对“全德”的认识,就必须通过佛家、道家的指引,开悟见道才行。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我们自己有一点点的东西,就自以为精彩,沾沾自喜,得意扬扬,还拿来炫耀,那就伤德了。我在讲曹洞宗的《宝镜三昧》时,讲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我就说,我们睡着了,意识的阀门、精神的阀门关闭以后,我们的德就与日月同辉,光明无极,这就是“夜半正明”。当我们精神的阀门、意识的阀门一打开,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那就“天晓不露”了,德就隐了,真如自性就隐了。所以,“小识”就是我们的意识阀门一打开,一自以为是、自以为得,那就“伤德”了。佛法里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凡有言说,皆非实义”、“非分别思量所能及”,既然都不是,难道我们就不举心动念了?就不搞科学研究、不写论文、不写策划书了?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说起“道”、说起“德”的时候,我们千万别去画蛇添足,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肉烂了在锅里,它不会离开你半步的。你只要好好地享受它、消费它,心中窃喜,我生活在大道之中,大道没有抛弃我就行了。千万别去鼓捣它,一鼓捣,那就不是了。
所以,要坚信大道、菩提就在我的身体里,就在我的精神里,是我的无穷宝藏,我一辈子也消费不尽。就像我的银行卡里存了无尽的钱,今天消费一百个亿,明天消费一万个亿,都消费不完,消费不尽。对于大道,我们就要有这样的气势、气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敢于担当。但又要留意“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做点好人好事,给寺院捐点钱,供养了上师,就觉得在行菩萨道了,不是,千万别有这些念头。做就做了,千万别作如是想,你一有这些念头,做的所有功德就非功德了。所以“小行伤道”,道无处不在,别以为只有你的所作所为才是道,还是要回归于平常,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什么?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干平常的事,不论大事、小事,在大道中都为平常事。你干你的,干了千万别认为这是道。你不认为这是道,你就合于道。这恰恰就是道。怎样使我们的用心、起心动念回归到这个路上来?别自以为是,别热血沸腾,就是要回归于平常,回归于“恬惔寂漠”的这种心,“以恬养知”,“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这么一种状态。就是放下,无所事事,无所是非,没有那么多荒唐念头,当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在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会多些判断,但熟悉了以后,就不会再玩这些判断了,当即而行就可也。
享受自我的圆满和欠缺
1988年贾题韬老先生在四川讲《坛经》,当时有位前国民党军统的成都站站长徐伯威来听讲,解放时他被送进监狱,1979年才被放出来。他曾与王云舍先生、海灯法师都拜过把子,民国时江湖上拜把子是常事。在贾老讲《坛经》的会下,他与南怀瑾的师弟杨光岱先生聊天。他说,杨老师,我这个人修为虽还没有到家,但还是有进步。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去吃面,80多岁了,牙不好,我就跟大排档的师傅说,“我这碗面下软一点,我牙不好。”结果端上来的面是硬的,我吃不动,就发脾气,批评营业员:“我给你说了的,要软点,这样我怎么吃得动?”我刚一发火,马上就反省,“哎呀,我又发脾气了。”“杨老师,你看,我现在有觉照力了。”杨光岱先生马上就批评他,“你脾气发就发了,发脾气又没有错,你的这个觉照都是多余的。”他又错了。所以说,大丈夫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喜怒不由心,还反省什么?当然,小孩子、青年人,是需要调整这些情绪的。但学了佛以后,就要明白这个道理,我就是这样的,干事就这样,管他的,干就干了,别计较吉凶祸福,也别计较是是非非。计较就是自己拿起脚镣手铐把自己套住、拴住,多麻烦。“心不住是”,干事干了就了,管它好事坏事,别去计较,这就逍遥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