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孔夫子讲了诗书礼乐这一系列的东西。乐是什么?仁义充实了,与外物交流的时候,心里发出的一种愉悦感,就是乐,是欢乐、喜悦。如果我们心里不纯、不实,能够有真正的欢喜吗?老板说,今年发奖金,一个人发十万块,员工心里都欢喜,但欢喜是虚的,到时候老板会不会兑现呢?如果兑现了,十万块拿到手了,那个欢喜、高兴就实了。怎么去消费?怎么去孝敬父母?交给太太,给儿女买点礼物发个红包,这种喜悦的心又纯又实。不纯不实的欢喜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状态。
“中纯实”就是恬淡交相养,然后在德上、道上、仁上、义上都达标了。这些东西本来是纯理性、纯自然的东西,本身与情是没有关系的。但人是感情的动物,除理性外还有欲性、情感。我们平常的情感严格来说都是比较低俗的,喜怒哀乐忧恐惊,七情六欲都是在低俗的层面上感觉。如果在“道德仁义”上有充实感了,它必定要反复渗透到情感层面上。渗透到情感层面上就是“乐”,这里面所产生的乐是法喜充满的感觉,而不是七情六欲的那种喜悦,不是发了财、升了官、见了美女、得了房子、拣了便宜的那种乐。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个乐,是道上的,是很高的仁义上的,是一种充实、一种崇高。有这样的喜悦渗透到情感上,就叫“反乎情,乐也”。要知道,礼乐的乐,本来就是喜悦之悦,故“乐”通“悦”。
“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信义之行要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以及仪容举止上,但这一切都要顺乎自然,不要浪费表情,故作夸张。浪费表情、故作夸张就有点滑稽了,就不是礼了。礼是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就必须顺乎自然。这里的“自然”并不是大自然的那个自然,而是社会里面男女老幼、高低尊卑这么一种关系,要顺乎这种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一种习俗后,习俗也就叫“文”。礼节有礼节的这么一种要求,这么一种规范,这种规范大家共同遵循就成“文”了。所以,“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这一句在这里不好过渡,本来谈到仁、义、忠、乐、礼,每一项都是对的,应遵照奉行的。怎么突然一下,“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这里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社会上所遵循的东西不可能不变化,个体性的东西不可能不变化。刚才谈的是社会性的自然演化,没有过多的人为因素干预,如果你要作为社会模式向全社会推广,作伪的就会多,那么天下就大乱。为什么?圣人的东西,比如说“忠”,有的人就会想方设法去忠君,搞假的、忽悠人的,检举这个揭发那个,搞政绩工程、名声工程,总之弄得下面不得安生。对父母的孝本来是一种天性,但社会一提倡孝,要选孝的模范、孝的代表,谁的孝心大,可以到紫禁城去受皇上的接见,到人民大会堂去吃饭,到全世界去推广,那大家都要“孝”了。本来不孝的人或者孝得不自然的人,为了表现自己,弄虚作假的东西就会层出不穷。汉朝有首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以“察孝廉,父别居”来说,每天都早请示晚汇报,哎呀爹,你起床没有啊,洗脸水给你送过来,饭给你喂到口里面。大家去模仿二十四孝图,老妈病了想吃鲤鱼汤,明明可以到市场上去买,却到水库去卧冰,要等到冰融化了,才从水库里打捞一条鲤鱼出来给老妈煲汤,这就虚伪了。
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能越过本位去做,包括仁义礼智信,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做,包括刚才谈的德、乐、忠,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分如是修如是行就是了。如果只是把它作为一番宣传,每个人都去效仿、去包装、去评模范,那就开始坏事了,就天下乱矣。
真神仙不敢随便下凡尘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为什么前面要说“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首先一条就是“彼正”。“彼正”就是天下万物各正其性,各正其位,所以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随意给万事万物贴商标、戴帽子。我和各位打交道,从来也不敢把我的理念强加于人,要张三这样,李四那样,不行,各人有自己的因缘、自己的性情,走自己的路,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所以,“彼正”就要让天地万物各正性命,《易经》乾卦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嘛,不能乱了万物的性命。我们提倡吃素,但不能让狮子、老虎也吃素,全部吃青草;也不能让兔子、牛羊吃荤,给它们煲甲鱼汤,它们也吃不下去。为什么呢?它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饮食习惯,它们的饮食结构不一样。
有个人请我给他儿子辅导国学。我说,怎么给你儿子辅导呢?我又不是搞少儿教育的。万事万物各正性命,小孩子要让他过小孩子的日子,千万不能强求,我的孩子必须弹钢琴,必须当兵,必须成为毕加索、张大千,没有必要嘛。你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性情是什么,他喜欢什么,他有他的童年,他的青年,千万别把自己心里的感觉强加在小孩子身上。记不住是谁说的,给小孩子买钢琴的父母一定不是音乐家,音乐家就不用给小孩子买钢琴了。
“彼正”,就是万事万物都在道上行,你有什么“德”需要去冒尖,需要去闪光?没有必要。很多人就是犯糊涂,要给别人当导师,给别人当领袖,给别人当家作主,给万物当家作主。人类就想给世界当家作主,有领导万物的欲望,有支配别人的欲望。这个恰恰就不好。用庄子的话来说,“彼正而蒙己德”,你最好把自己的“德”收敛一下,别那么张扬,别那么耀眼。哪怕你已道德充实,神通广大,明心见性,是神仙、菩萨了,还是要“蒙己德”。其实,你真的成神仙、菩萨了,反而更要把自己藏起来,要和光同尘嘛。
我以前跟贾老在一块儿的时候,谈起什么是神仙。他说,丹道里讲,神仙都是纯阳之气,把全身罩得严严实实的,夏天不穿衣服,蚊子都无法叮咬,他们的阳气是很厚实的。另外,真正的神仙,你看一眼,眼睛都要被刺瞎,就像希腊神话里面的宙斯。宙斯是不能见的,一见宙斯就会被烧焦,蒸发都谈不上,是“虹化”。宙斯的力量就像太阳一样,众生如果靠近他、看见他,就会全部虹化。真正的神仙是纯阳之物,温度很高,光线也很亮,他们和凡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和光同尘,不然就会弄死凡人的。所以,神仙也不敢随意下凡的。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我们一定要知道“蒙己德”的含义。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孔夫子讲了诗书礼乐这一系列的东西。乐是什么?仁义充实了,与外物交流的时候,心里发出的一种愉悦感,就是乐,是欢乐、喜悦。如果我们心里不纯、不实,能够有真正的欢喜吗?老板说,今年发奖金,一个人发十万块,员工心里都欢喜,但欢喜是虚的,到时候老板会不会兑现呢?如果兑现了,十万块拿到手了,那个欢喜、高兴就实了。怎么去消费?怎么去孝敬父母?交给太太,给儿女买点礼物发个红包,这种喜悦的心又纯又实。不纯不实的欢喜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状态。
“中纯实”就是恬淡交相养,然后在德上、道上、仁上、义上都达标了。这些东西本来是纯理性、纯自然的东西,本身与情是没有关系的。但人是感情的动物,除理性外还有欲性、情感。我们平常的情感严格来说都是比较低俗的,喜怒哀乐忧恐惊,七情六欲都是在低俗的层面上感觉。如果在“道德仁义”上有充实感了,它必定要反复渗透到情感层面上。渗透到情感层面上就是“乐”,这里面所产生的乐是法喜充满的感觉,而不是七情六欲的那种喜悦,不是发了财、升了官、见了美女、得了房子、拣了便宜的那种乐。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个乐,是道上的,是很高的仁义上的,是一种充实、一种崇高。有这样的喜悦渗透到情感上,就叫“反乎情,乐也”。要知道,礼乐的乐,本来就是喜悦之悦,故“乐”通“悦”。
“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信义之行要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以及仪容举止上,但这一切都要顺乎自然,不要浪费表情,故作夸张。浪费表情、故作夸张就有点滑稽了,就不是礼了。礼是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就必须顺乎自然。这里的“自然”并不是大自然的那个自然,而是社会里面男女老幼、高低尊卑这么一种关系,要顺乎这种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一种习俗后,习俗也就叫“文”。礼节有礼节的这么一种要求,这么一种规范,这种规范大家共同遵循就成“文”了。所以,“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这一句在这里不好过渡,本来谈到仁、义、忠、乐、礼,每一项都是对的,应遵照奉行的。怎么突然一下,“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这里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社会上所遵循的东西不可能不变化,个体性的东西不可能不变化。刚才谈的是社会性的自然演化,没有过多的人为因素干预,如果你要作为社会模式向全社会推广,作伪的就会多,那么天下就大乱。为什么?圣人的东西,比如说“忠”,有的人就会想方设法去忠君,搞假的、忽悠人的,检举这个揭发那个,搞政绩工程、名声工程,总之弄得下面不得安生。对父母的孝本来是一种天性,但社会一提倡孝,要选孝的模范、孝的代表,谁的孝心大,可以到紫禁城去受皇上的接见,到人民大会堂去吃饭,到全世界去推广,那大家都要“孝”了。本来不孝的人或者孝得不自然的人,为了表现自己,弄虚作假的东西就会层出不穷。汉朝有首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以“察孝廉,父别居”来说,每天都早请示晚汇报,哎呀爹,你起床没有啊,洗脸水给你送过来,饭给你喂到口里面。大家去模仿二十四孝图,老妈病了想吃鲤鱼汤,明明可以到市场上去买,却到水库去卧冰,要等到冰融化了,才从水库里打捞一条鲤鱼出来给老妈煲汤,这就虚伪了。
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能越过本位去做,包括仁义礼智信,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做,包括刚才谈的德、乐、忠,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分如是修如是行就是了。如果只是把它作为一番宣传,每个人都去效仿、去包装、去评模范,那就开始坏事了,就天下乱矣。
真神仙不敢随便下凡尘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为什么前面要说“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首先一条就是“彼正”。“彼正”就是天下万物各正其性,各正其位,所以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随意给万事万物贴商标、戴帽子。我和各位打交道,从来也不敢把我的理念强加于人,要张三这样,李四那样,不行,各人有自己的因缘、自己的性情,走自己的路,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所以,“彼正”就要让天地万物各正性命,《易经》乾卦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嘛,不能乱了万物的性命。我们提倡吃素,但不能让狮子、老虎也吃素,全部吃青草;也不能让兔子、牛羊吃荤,给它们煲甲鱼汤,它们也吃不下去。为什么呢?它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饮食习惯,它们的饮食结构不一样。
有个人请我给他儿子辅导国学。我说,怎么给你儿子辅导呢?我又不是搞少儿教育的。万事万物各正性命,小孩子要让他过小孩子的日子,千万不能强求,我的孩子必须弹钢琴,必须当兵,必须成为毕加索、张大千,没有必要嘛。你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性情是什么,他喜欢什么,他有他的童年,他的青年,千万别把自己心里的感觉强加在小孩子身上。记不住是谁说的,给小孩子买钢琴的父母一定不是音乐家,音乐家就不用给小孩子买钢琴了。
“彼正”,就是万事万物都在道上行,你有什么“德”需要去冒尖,需要去闪光?没有必要。很多人就是犯糊涂,要给别人当导师,给别人当领袖,给别人当家作主,给万物当家作主。人类就想给世界当家作主,有领导万物的欲望,有支配别人的欲望。这个恰恰就不好。用庄子的话来说,“彼正而蒙己德”,你最好把自己的“德”收敛一下,别那么张扬,别那么耀眼。哪怕你已道德充实,神通广大,明心见性,是神仙、菩萨了,还是要“蒙己德”。其实,你真的成神仙、菩萨了,反而更要把自己藏起来,要和光同尘嘛。
我以前跟贾老在一块儿的时候,谈起什么是神仙。他说,丹道里讲,神仙都是纯阳之气,把全身罩得严严实实的,夏天不穿衣服,蚊子都无法叮咬,他们的阳气是很厚实的。另外,真正的神仙,你看一眼,眼睛都要被刺瞎,就像希腊神话里面的宙斯。宙斯是不能见的,一见宙斯就会被烧焦,蒸发都谈不上,是“虹化”。宙斯的力量就像太阳一样,众生如果靠近他、看见他,就会全部虹化。真正的神仙是纯阳之物,温度很高,光线也很亮,他们和凡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和光同尘,不然就会弄死凡人的。所以,神仙也不敢随意下凡的。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我们一定要知道“蒙己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