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很多人不知道“蒙己德”。前天有位朋友问我:“冯老师,你有没有戒烟的念头?”他觉得,人家那些精进的大居士都不抽烟嘛。我说:“有过,但就没有实行过,我还是要烧烧烟。烧烟对我有好处,就是‘蒙己德’。”尽管我也知道这是坏习惯,喝点酒,吃点肉,被守戒严格的人看到了就不喜欢。他们说,冯老师讲课还可以,见地也还可以,就是不怎么好好守戒。他就不知道,我这也是“蒙己德”啊。不然弄个“大善知识”的光环在身上,走到哪里跟活佛一样,这里请你去消灾,那里请你去帮着发财,东边请你去开示,西边请你去弘法。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人追逐,那简直烦透了,没法过日子了。上次某寺院请我去讲课,我说,我要烧烟,有的时候还要喝酒吃肉,影不影响你们清净道场啊?他们一下懵了,不敢请了。作为我来说,自己给自己贴点“粪”,省掉了很多麻烦,反而能够得清净。
成都有位道教的王家佑老师就很好玩,他是道教元老,傅圆天大师的师兄,易心莹大师的徒弟。他曾经遇见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台湾来的学道人,但这位王老先生讨厌他。这位学道人邀请王老先生到他家里做客,请他吃素。王老有糖尿病,不能吃素,一定要吃点肉才行,但是别人的面子又大,经常给大陆的道教界筹措款子,怎么办?他就在学道人面前抽烟,一抽烟别人就不请他去了,也不在他面前啰唆了。一支烟就把这些闲神野鬼全部打发了。抽烟确实减少了很多这方面的麻烦。
佛源老和尚的金刚相
“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你不冒,德就受到了很多遮掩,如《易经》里说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很性感,有的男生心里面就乱想了,说不定就会惹这样那样的麻烦。“慢藏诲盗”,家里面的金银宝贝没收藏好、银行卡密码公开了,很快折子上的钱就会没了。你家里一露富,盗贼马上上门。
在道上也是这样。据老修行人说,学道的人只要一开悟,天地震动,也会遭鬼神的嫉妒。鬼神是嫉妒道人的,你悟道了,你去吃供养,我这里就没有供养了,山神、土地都没有供养了。所以,真正的悟道人鬼神都嫉妒他,阎王老子也嫉妒他——生死簿上都勾了的,管不了,阎王爷怎么不嫉妒?所以,“德则不冒”非常重要,韬光养晦是一个真正的道人必须要有的。如果今天一个道人招牌打出来了,真正是道人不说了,明天就有十万人去拜师,后天就有十万人去学道。所以南怀瑾先生都挂了“免战牌”,贴了一个广告:我这个人既没有开悟,也不是什么大善知识,想到我这里来学的人请别来了,我的那些书都是忽悠人的,只是为了赚点生活费。我九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精神也不好,求求你们别来了。我这个人没用,没有意思,请你们另找高明。
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德一冒了,大家都知道你是道人、德人。本焕老和尚那里,好在还有挡驾的,如果没有,那好多人要去,求他敲几棒子,升官升官升大官,发财发财发大财,都想去受这个无上加持,受得了吗?佛源老和尚是金刚脾气,如果他也像有的老和尚那样慈悲,每天成千上万的人还会少吗?云门寺都会接待不下。佛源老和尚也是“德则不冒”,故作金刚相,弄得很多人不敢亲近他,也给他省了很多事。老了嘛,要得养才行。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狮子“冒”,在动物世界里是“王”,谁能去学狮子?猫吗?牛羊吗?谁去学谁就失其性了。你说牛羊吃素好,狮子、老虎应该向牛羊学习,那狮子、老虎也就失其性了;侠客好,全国人民都学侠客,那全中国就都是侠客了,这样行吗?我们现在讲多样性、丰富性,为什么?因为万物是万物,而不是一个物。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有光明面,有阴暗面,还有半明半暗、阴阳交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千万卦。一阴一阳中有千万个阴阳、亿万个阴阳、无穷的阴阳,而且各得其位,各有其性,这个才是“道”的体现,也是道人的感觉。
但道人绝不是拿这一套来一统天下,佛教也不是以一个模式一统天下。修苦行的好不好?好,崇高,但你不能让所有的僧人都修苦行。山里面清修好,山里面的寺院庄严、一尘不染,但不能让寺院都到山里去,否则谁在红尘之中教化众生?在红尘里都是和俗人打交道,收供养,礼拜啊,这样那样,是非也多,但你能把他们都迁到山里去吗?所以,唐宋时,同是寺院,但律、教、禅分门别类,各司其职,而有律寺、教寺和禅寺之分。有的老和尚学问好,是三藏法师,社会需要这个;有的老和尚禅定第一,需要这个;有的老和尚有神通,有的老和尚活一百多岁,长寿。不同的高僧,不同的寺院,也都需要有不同的形象、不同的特点而住于世。不能说一个寺院把所有寺院的功能全部担当了;不能说一位高僧把所有的功夫、八万四千法门都拥有。玄奘大师毕竟不是六祖大师,你想要六祖大师像玄奘法师一样去译经,六祖大师能行吗?让玄奘大师像六祖大师一样地说禅,玄奘大师能行吗?各住各位,各在各人的妙高峰上大放光芒。这就是“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不搞一刀切,不要拿自己的东西去同化别人,不要用一个模子去改造别人。一定要有容人之量,要有容物之量。
我以前经常说,要练顺眼法、顺耳法、顺心法。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庄子的《齐物论》里说,“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物就是多样的、丰富的,各住其位,才形成了现在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很多人不知道“蒙己德”。前天有位朋友问我:“冯老师,你有没有戒烟的念头?”他觉得,人家那些精进的大居士都不抽烟嘛。我说:“有过,但就没有实行过,我还是要烧烧烟。烧烟对我有好处,就是‘蒙己德’。”尽管我也知道这是坏习惯,喝点酒,吃点肉,被守戒严格的人看到了就不喜欢。他们说,冯老师讲课还可以,见地也还可以,就是不怎么好好守戒。他就不知道,我这也是“蒙己德”啊。不然弄个“大善知识”的光环在身上,走到哪里跟活佛一样,这里请你去消灾,那里请你去帮着发财,东边请你去开示,西边请你去弘法。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人追逐,那简直烦透了,没法过日子了。上次某寺院请我去讲课,我说,我要烧烟,有的时候还要喝酒吃肉,影不影响你们清净道场啊?他们一下懵了,不敢请了。作为我来说,自己给自己贴点“粪”,省掉了很多麻烦,反而能够得清净。
成都有位道教的王家佑老师就很好玩,他是道教元老,傅圆天大师的师兄,易心莹大师的徒弟。他曾经遇见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台湾来的学道人,但这位王老先生讨厌他。这位学道人邀请王老先生到他家里做客,请他吃素。王老有糖尿病,不能吃素,一定要吃点肉才行,但是别人的面子又大,经常给大陆的道教界筹措款子,怎么办?他就在学道人面前抽烟,一抽烟别人就不请他去了,也不在他面前啰唆了。一支烟就把这些闲神野鬼全部打发了。抽烟确实减少了很多这方面的麻烦。
佛源老和尚的金刚相
“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你不冒,德就受到了很多遮掩,如《易经》里说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很性感,有的男生心里面就乱想了,说不定就会惹这样那样的麻烦。“慢藏诲盗”,家里面的金银宝贝没收藏好、银行卡密码公开了,很快折子上的钱就会没了。你家里一露富,盗贼马上上门。
在道上也是这样。据老修行人说,学道的人只要一开悟,天地震动,也会遭鬼神的嫉妒。鬼神是嫉妒道人的,你悟道了,你去吃供养,我这里就没有供养了,山神、土地都没有供养了。所以,真正的悟道人鬼神都嫉妒他,阎王老子也嫉妒他——生死簿上都勾了的,管不了,阎王爷怎么不嫉妒?所以,“德则不冒”非常重要,韬光养晦是一个真正的道人必须要有的。如果今天一个道人招牌打出来了,真正是道人不说了,明天就有十万人去拜师,后天就有十万人去学道。所以南怀瑾先生都挂了“免战牌”,贴了一个广告:我这个人既没有开悟,也不是什么大善知识,想到我这里来学的人请别来了,我的那些书都是忽悠人的,只是为了赚点生活费。我九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精神也不好,求求你们别来了。我这个人没用,没有意思,请你们另找高明。
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德一冒了,大家都知道你是道人、德人。本焕老和尚那里,好在还有挡驾的,如果没有,那好多人要去,求他敲几棒子,升官升官升大官,发财发财发大财,都想去受这个无上加持,受得了吗?佛源老和尚是金刚脾气,如果他也像有的老和尚那样慈悲,每天成千上万的人还会少吗?云门寺都会接待不下。佛源老和尚也是“德则不冒”,故作金刚相,弄得很多人不敢亲近他,也给他省了很多事。老了嘛,要得养才行。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狮子“冒”,在动物世界里是“王”,谁能去学狮子?猫吗?牛羊吗?谁去学谁就失其性了。你说牛羊吃素好,狮子、老虎应该向牛羊学习,那狮子、老虎也就失其性了;侠客好,全国人民都学侠客,那全中国就都是侠客了,这样行吗?我们现在讲多样性、丰富性,为什么?因为万物是万物,而不是一个物。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有光明面,有阴暗面,还有半明半暗、阴阳交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千万卦。一阴一阳中有千万个阴阳、亿万个阴阳、无穷的阴阳,而且各得其位,各有其性,这个才是“道”的体现,也是道人的感觉。
但道人绝不是拿这一套来一统天下,佛教也不是以一个模式一统天下。修苦行的好不好?好,崇高,但你不能让所有的僧人都修苦行。山里面清修好,山里面的寺院庄严、一尘不染,但不能让寺院都到山里去,否则谁在红尘之中教化众生?在红尘里都是和俗人打交道,收供养,礼拜啊,这样那样,是非也多,但你能把他们都迁到山里去吗?所以,唐宋时,同是寺院,但律、教、禅分门别类,各司其职,而有律寺、教寺和禅寺之分。有的老和尚学问好,是三藏法师,社会需要这个;有的老和尚禅定第一,需要这个;有的老和尚有神通,有的老和尚活一百多岁,长寿。不同的高僧,不同的寺院,也都需要有不同的形象、不同的特点而住于世。不能说一个寺院把所有寺院的功能全部担当了;不能说一位高僧把所有的功夫、八万四千法门都拥有。玄奘大师毕竟不是六祖大师,你想要六祖大师像玄奘法师一样去译经,六祖大师能行吗?让玄奘大师像六祖大师一样地说禅,玄奘大师能行吗?各住各位,各在各人的妙高峰上大放光芒。这就是“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不搞一刀切,不要拿自己的东西去同化别人,不要用一个模子去改造别人。一定要有容人之量,要有容物之量。
我以前经常说,要练顺眼法、顺耳法、顺心法。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庄子的《齐物论》里说,“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物就是多样的、丰富的,各住其位,才形成了现在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