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 11 舌尖效应
1、舌尖效应的含义
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信息,提取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过后却突然忆起。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忆起。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等。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往往就会消失。
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字、单词或公式等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考试过后却突然忆起。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忆起。
2、舌尖效应产生认知机制理论
(1)不完全激活理论
部分激活理论也叫不完全激活理论被看作发生机制最早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舌尖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目标词没有被完全激活且达不到提取阈限,同时,如果目标词的激活强度小于其他相关词的激活强度,也不会被成功提取。例如,激活了目标词的第一个字母或者与目标词接近的相关词(词形相似、词义相同或相似)。通常,被试需要对这些词进行反复提取,即首先产生目标词的类别信息,然后逐渐缩小范围直至该词的正确提取。他们认为,在舌尖现象下,来源于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总量都不足以达到提取阈限,当达到或超出提取目标所需信息的阈限时,舌尖现象状态就会自然解除。
(2)传递不足理论
传递不足理论主要观点是:词语的语义和语音是在不同的脑区,为了回忆出一个词语的意义,被试的语义系统必须被激活,同样,为了说出一个词语,他们的语音系统必须被激活;当目标词的语义系统得到充分激活,而由于各个音素表征之间的传递不充分导致了整个语音表征没有得到充分激活,从而产生了舌尖现象。
(3)阻抑理论
阻抑理论也叫障碍物理论,该理论认为,舌尖现象的发生是因为相关词的干扰妨碍了目标词的提取。与前两个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将舌尖现象的解除解释为对障碍物的克服。部分研究学者发现,舌尖现象状态下,人们经常会产生和目标词相似的词。现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舌尖现象中,59%伴随着至少一个干扰词,正是由于干扰词的存在产生了舌尖效应。
(4)定量神经网络模型
舌尖现象的定量神经网络模型是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舌尖现象产生机制的理论。该模型认为,言语产生是一种包含词汇节点的选择、词汇提取、模型比较三个阶段的人工计算机网络模型,网络中,每一个词的结点是由相互连接着的神经网络建立的,神经网络是自动联系的,每个神经网络分别代表词语的语义、词法和音韵成分,每个结点代表一个完整的语言单元。定量神经网络模型认为之所以产生舌尖现象,是因为词语低频和难度过高损坏了人工神经网络而导致的。
3、如何克服舌尖效应
(1)形成知识网
关键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
(2)保持冷静
无论平时学习多么认真,总会有些地方学得不是很扎实,特别是处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舌尖现象,这时要保持冷静、放松,可以想一想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
(3)通过线索回忆
如果过一段时间还不能想出答案来,就要努力回忆面临的问题与以往所学的哪些课程、所记得哪些笔记及练习题有关,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线索。
(4)转移注意力
如果还是不能记起来,就应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目上,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儿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塞顿开。
4、舌尖效应的其他特点
(1)年龄与舌尖效应现象有关
老人的舌尖效应现象更多。语言结点之间的激活传输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
(2)双语与舌尖效应现象有关
研究者不仅发现双语者比单语者更容易出现舌尖效应,而且还在双语者身上发现了同源词促进效应和翻译促进效应。
(3)词汇本身的特性与舌尖效应现象有关
一些词比另一些词更容易产生舌尖效应现象。有研究表明,舌尖效应现象在词汇长度长、低频而且邻近词少的词上更容易出现。另有研究表明,词汇邻近词的频率也会影响舌尖效应的发生率,词汇的邻近词频率越低,该词汇越容易产生舌尖效应。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 11 舌尖效应
1、舌尖效应的含义
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信息,提取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过后却突然忆起。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忆起。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等。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往往就会消失。
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字、单词或公式等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考试过后却突然忆起。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忆起。
2、舌尖效应产生认知机制理论
(1)不完全激活理论
部分激活理论也叫不完全激活理论被看作发生机制最早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舌尖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目标词没有被完全激活且达不到提取阈限,同时,如果目标词的激活强度小于其他相关词的激活强度,也不会被成功提取。例如,激活了目标词的第一个字母或者与目标词接近的相关词(词形相似、词义相同或相似)。通常,被试需要对这些词进行反复提取,即首先产生目标词的类别信息,然后逐渐缩小范围直至该词的正确提取。他们认为,在舌尖现象下,来源于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总量都不足以达到提取阈限,当达到或超出提取目标所需信息的阈限时,舌尖现象状态就会自然解除。
(2)传递不足理论
传递不足理论主要观点是:词语的语义和语音是在不同的脑区,为了回忆出一个词语的意义,被试的语义系统必须被激活,同样,为了说出一个词语,他们的语音系统必须被激活;当目标词的语义系统得到充分激活,而由于各个音素表征之间的传递不充分导致了整个语音表征没有得到充分激活,从而产生了舌尖现象。
(3)阻抑理论
阻抑理论也叫障碍物理论,该理论认为,舌尖现象的发生是因为相关词的干扰妨碍了目标词的提取。与前两个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将舌尖现象的解除解释为对障碍物的克服。部分研究学者发现,舌尖现象状态下,人们经常会产生和目标词相似的词。现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舌尖现象中,59%伴随着至少一个干扰词,正是由于干扰词的存在产生了舌尖效应。
(4)定量神经网络模型
舌尖现象的定量神经网络模型是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舌尖现象产生机制的理论。该模型认为,言语产生是一种包含词汇节点的选择、词汇提取、模型比较三个阶段的人工计算机网络模型,网络中,每一个词的结点是由相互连接着的神经网络建立的,神经网络是自动联系的,每个神经网络分别代表词语的语义、词法和音韵成分,每个结点代表一个完整的语言单元。定量神经网络模型认为之所以产生舌尖现象,是因为词语低频和难度过高损坏了人工神经网络而导致的。
3、如何克服舌尖效应
(1)形成知识网
关键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
(2)保持冷静
无论平时学习多么认真,总会有些地方学得不是很扎实,特别是处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舌尖现象,这时要保持冷静、放松,可以想一想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
(3)通过线索回忆
如果过一段时间还不能想出答案来,就要努力回忆面临的问题与以往所学的哪些课程、所记得哪些笔记及练习题有关,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线索。
(4)转移注意力
如果还是不能记起来,就应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目上,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儿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塞顿开。
4、舌尖效应的其他特点
(1)年龄与舌尖效应现象有关
老人的舌尖效应现象更多。语言结点之间的激活传输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
(2)双语与舌尖效应现象有关
研究者不仅发现双语者比单语者更容易出现舌尖效应,而且还在双语者身上发现了同源词促进效应和翻译促进效应。
(3)词汇本身的特性与舌尖效应现象有关
一些词比另一些词更容易产生舌尖效应现象。有研究表明,舌尖效应现象在词汇长度长、低频而且邻近词少的词上更容易出现。另有研究表明,词汇邻近词的频率也会影响舌尖效应的发生率,词汇的邻近词频率越低,该词汇越容易产生舌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