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郝保留的朋友通信)
你有多长时间没写信了?用手握笔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然后装信封、贴邮票、投进信箱寄出去那种?
这种优雅的、充满“古代”美感的交流方式,终于被疯狂追求便利的人类远离了。
一并远离的,还有友谊的质感。
以前只能手写信,友谊反而更长久。
现在方便啥都有,只能假装有朋友。
但还好,我赶上了那个时代,而且没少写。老郝也是。于是这一期我们就聊聊手写信的时代的故事,会勾起同龄人无数回忆。
以下是一些补充的随笔,节目里没说的,写在这里吧。当然,还有照片。
(直男之间的通信,也可以如此装点和隆重!那个字迹那个插画,都是写信人生命的一部分延伸。不是非得厚古薄今,这份质感、这份用心、这份友情、这份才华,电邮或者微信或者脸书推特永远无法实现。老郝提供)
(除了信,信封里还要塞一些朋友喜欢的东西,比如剪报。老郝提供)
(大学校园里大家最常去的地方,除了宿舍食堂和教室,还有信箱。老布提供)
我想先聊聊笔迹。笔迹跟它的主人一样,都是这个世界上独特的存在,类似于指纹和身份证。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字体是完全一样的。
手写信有温度,是因为写信人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笔迹把思想直接落在了纸上。无论是笔迹还是思想,都是写信人付出了一部分“自己”,呈给收信人。收信人读信时看到写信人特定的笔迹,阅读他特定的思想,会对写信人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于是二人之间产生的了解、互动、愉悦感、和思想关联是电子邮件永远无法实现的。
写电子邮件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和手指运动,但机器在第一时间消除了笔迹。笔迹本身会激起人的情感,它相当于每个人的另一张身份证。电子邮件一下子弱化了人的特殊性,好比擦去了指纹。虽然它也可以设置各种个性的元素,比如签名啊信纸啊皮肤啊字体啊……但那是机器给你安排的,选则再多,也是人家的,不是你的。所谓选则的自由,就是最大的不自由。只有手写的笔迹是你自己的,是自由的,是你的一部分在世界的外延。手写信和电子邮件,几乎是人机对抗的一种形式。
随意设想两种情景。一种是在屏幕上看到“有新邮件了”,看到来信人的名字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一种是打开信箱看到一封信,看到信封上一个人的笔迹写着你的名字和落款处他自己的名字。对了,还有一张邮票。
我相信一封手写信带给人的内心激动,电邮永远没法比。这跟性格文艺不文艺、内心细腻不细腻无关。收到手写信,能让我觉得写信人是活的,他在喘着气儿,是真正的见字如面。
更何况信封上还有更多信息。很多人都用特定的信封,某某大学,某某单位,某某公司。这会给收信人更多联想。哎呀!小芳去了武汉大学啦!可以年年看樱花太幸福了!小军去了中关村上班啦!我记得他理科一塌糊涂啊!
就算是一个普通的牛皮纸信封,那就看落款。有的把落款写的很详细,有的丢三落四,要么就写个地址,要么就一个名字,或者干脆不写落款。除非你熟悉笔迹,否则就会猜这信谁给我写的呢?于是就看邮票和邮戳。
一般人对邮票不讲究,面值足够就行。因此时下啥邮票最常用最普通,就用啥。我那个时候是中国民居的。还记得啥民居多少钱吗?
1毛的是云南民居,2毛的是上海民居,5毛的是四川民居。这三张足够霸屏了。当然,还有白信封带红边那种,航空信,就用到福建土楼邮票了,1元的。
(你还记得各个民居的面值吗?老郝提供)
(还记得各个民居的面值吗?就算不集邮,看到各种各样的邮票也很让人开心。老布提供)
现在的社会,啥都喂到你的嘴里了,就差替你嚼了。但以前,啥都不方便,但就是这些小障碍,一步一步的,才充满了乐趣。
光是信封就聊了这么多,那么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我敢说,跟电邮相比,手写信更加费事费力,但写的更用心更频繁。电邮左方便右省力,但写一写就不爱写了,直接影响了友情。
以前只能手写信,关系反而维持的更长久更深厚。现在电邮、微信、脸书、推特……无数种方式,一起使劲儿把真挚的友谊给整成不冷不热貌合神离。
还是欢迎大家听节目吧!
(这个朋友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民航飞行员。老布提供)
(这个朋友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警察。老布提供)
(这个朋友后来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老布提供)
(这个朋友后来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一名优秀企业家。老布提供)
(旅途之中一定要给自己寄明信片,是个乐趣,也留个纪念。老布家的明信片墙)
(在日本最东端的信箱留个纪念。老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