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法國畫家Jean-Antoine Watteau(1684 -1721),以描繪“雅宴” (fêtes galantes)而聞名。雅宴是1715年至1770年代,富有的貴族的戶外聚會,是洛可可(Rococo)畫派喜好的主題。有關Watteau的生平,多源自他的友人,法國考古學的古董先驅、作家、雕刻家,Caylus伯爵(1692 -1765)為他撰寫的傳記。
Watteau 的代表作品:
1717 年創作的《塞西拉島朝聖》(Pèlerinages à l'île de Cythère),以及1718年的《登船前往Cythera 》(The Embarkation for Cythera)。同一時期,可能受演員Belloni的委託,Watteau於1718年至1719年間創作了《小丑》(Pierrot),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
此畫曾稱為Gilles,意指滑稽喜劇中的傻瓜型角色,或指狂歡節看起來像傻瓜的人,是以Loire河劇院演員 Gilles le Niais 的名字命名。
《小丑》的主題可能受老師Claude Gillot影響。 Watteau 的老師Claude Gillot(1673 -1722)是法國畫家、雕刻家、插畫家和劇院裝飾師,很早在父親的工作室學習裝飾,並於1691至1693 年前往巴黎,加入學院派Jean-Baptiste Corneille的工作室。他轉而追隨自己的幻想風格,並擁有自己的工作室。Watteau仿效Gillot 老師迷人,活潑、燦爛,幻想、幼稚的風格,以相同的田園、節日、戲劇為主題,並且對服裝感興趣。Watteau 和老師的作品因相似度高而不易辨別。
Watteau 的《小丑》,高184,寬149公分,描繪穿著戲服、神情迷茫的年輕人。雖然是代表作,但創作的背景確不詳。畫中義大利喜劇的主角小丑站立在畫面正中央,此構圖在18世很獨特,然而,這幅畫最初構圖並非如此。
19世紀初,《小丑 》的藏家是羅浮宮博物館第一任館長Denon男爵(Dominique Vivant, 1747—1825),後來傳給巴黎的醫生Louis La Caze,之後於 1869 年遺贈給羅浮宮博物館。Denon男爵是法國藝術家、作家和考古學家。是路易十五(1710—1774)和路易十六(1754—1793)統治的法國外交家。在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時代,被任命為羅浮宮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現今羅浮宮博物館的Denon翼是以他命名。他曾於1802年出版《在下埃及和上埃及的旅程》,對現代埃及學有重要影響。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43-1715)於1714 年駕崩後,受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啟發的作品開始流行。義大利即興喜劇是16世紀義大利的戲劇,有戴著面具的角色,以喜劇小品為基礎的即興劇場,會有滑稽演員以啞劇或默劇呈現。
默劇(pantomime):
起源可追索至古希臘時期的劇場演出,Pantomimus戴面具的角色,會以舞蹈及形體動作,介紹劇目。不戴面具的啞巴角色的演員會以肢體動作敘述故事,引導觀眾幻想和感受演員的思想和內在心境。
「默劇」(mime)一詞源自希臘語 pantómimos,「啞劇,透過手勢表演的演員,無需語言的幫助」,mīmos意指「模仿者、演員、小丑」和「啞劇,一種喜劇」 ; 亦源自拉丁語 pantomimus 「透過手勢表達自己的演員」;拉丁語 mimus,「低級演員」和「戲劇鬧劇」。
1970年至2000年期間,啞劇表演的風格更多樣化,促進了戲劇的復興。法國現代默劇(modern mime)大師Etienne Decroux定義默劇為「靜默的藝術(the art of silence) 。默劇是介於舞蹈與戲劇間的表演藝術。演出者不用文字語言,只以自己身體的形體動作,表現不同的情緒、情節與故事。很多現代默劇表演中,演出者不用任何道具,只以動作讓觀眾感受幻想中的無形道具。有些默劇藝術家,為了使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而非面部表情,會戴上素白的面具。70年開始,後現代默劇(post-modern mime)表演時加入說唱、道具、電腦投影等。
默劇是一種敘事性表演,一般伴隨音樂,Watteau 的許多作品有樂師和樂器:
-創作於1718-1719 年的《威尼斯慶典》(Les Fêtes vénitiennes): 17 世紀和 18 世紀的風箱風笛(musette de cour)。
-約創作於1718 年的《生命的魅力》(Les Charmes de la vie):,三種不同的弦樂器,起源於義大利的大提琴(Violoncelle ),16 世紀末在義大利製造的彈撥樂器 theorbo (luth琴家族的大型樂器)。
-1718年創作的《完美的協奏曲》:音樂譜,起源於法國的橫笛或“德國長笛” (traverso)。
小丑Pierrot :
是默劇和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中的典型角色,起源可追溯到 17 世紀末的巴黎義大利劇院(Théâtre italien de Paris。義大利喜劇(Comédie-Italienne 或 Théâtre-Italien )是義大利劇團在法國,尤其是巴黎演出的名稱。
在戲劇和當代流行文化中,Perriot的角色是愛上Colombine 的悲傷小丑,而Colombine更喜歡丑角。Perriot 沒有戴面具,臉色蒼白,穿著寬大的白色衣服,上面有大紐帶。他有時戴著帽子,很少戴無邊帽,自從法國默劇演員Jean-Gaspard Deburau詮釋後,通常戴著黑色無邊便帽。Pierrot 的特點天真、坦率、有趣、值得信賴。
主角小丑身著白色衣裝,使用了大量含鉛的白色顏料,經西班牙馬德里的Ismael Torrecilla 博士研究,認為Watteau 可能不是死於肺結核,而是因鉛而重毒身亡。
鉛白(Pb(OH)2·2PbCO3,鉛粉),主要成分為鹼式碳酸鉛,由二氧化碳、乙酸、水和鉛反應製成,有毒;與少量硫化氫的空氣接觸會逐漸變黑。鉛白可加工製成化妝品或油畫顏料鉛粉。在中國古代,鉛白可作藥用,《神農本草經》「下品」中的「粉錫」就是鉛白。《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相傳為神農氏,約成書於秦漢時期。記載藥物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書已佚失。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
17世紀的Pierrot:
Pierrot 是義大利語 Pedrolino 的法語變體。Pedrolino是典型的喜劇角色,在即興喜劇通常戴著面具,第一個面具來自Venise。此角色源自古代喜劇小丑Sanniones,他狡猾而勇敢,頑皮有趣,出場可帶動戲劇張力。而Perriot則是天真和愚蠢的二流角色,身處外圍。義大利喜劇界第一位丑角Domenico Biancolelli寫道,Perriot是重新詮釋了Polichinelle。
Perriot和法國戲劇:
Perriot首次亮相是在Molière的戲劇《Dom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在劇中以農民形像出現。1673 年,隨著Molière 戲劇的成功,巴黎義大利劇院推出戲劇《石客》的新版本。由Giuseppe Giaratone扮演Pierrot,直到 1697 年王家法令解散該劇團為止。許多法國劇作家(Jean de Palaprat、Claude-Ignace Brugière de Barante,Antoine Houdar de la Motte、Jean-François Regnard等)的作品皆凸顯了Perriot的獨特個性,相較於周圍人士,Perriot 顯得異常,他雖然滑稽,但確孤獨,帶著悲情。
王家劇團(Toupe du Roi)的莫里哀(Molière,1622 -1673,Jean-Baptiste Poquelin):
17世紀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著名作品有《偽君子》、《吝嗇鬼》、《太太學堂》、《唐璜》、《憤世者》、《司卡班的詭計》等。出生在富裕家庭,曾擔任巡演演員13年,他的戲劇作品結合了精緻的法國喜劇,以及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元素。
受路易十四的弟弟腓力一世(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等貴族的資助,有機會在羅浮宮為國王導演戲劇(The Doctor in Love),國王給他特權在羅浮宮附近的Petit-Bourbon大廳演出,之後又特許他使用巴黎王家宮殿劇院。他的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學堂》、《丈夫學堂》皆受到喜愛,劇團享有王室的退休金。然而他諷刺性的作品,遭道德主義者以及天主教教會的批評,例如《偽君子》攻擊宗教的虛偽,遭到教會的譴責。他勤於製作戲劇,因而影響健康,1667年,被迫暫停工作。1673年,製作《無病呻吟》時感染了肺結核,演出主角Argan時咳嗽和出血,不幸於演出後數小時過世。
Moliere 喜劇的種類多樣。喜劇似鬧劇,風趣、粗獷中亦含嚴肅感,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強調社會效果,對歐洲喜劇藝術的發展有深遠影響。2005年法國評選《最偉大的法國人》時名列第8名。
1716 年,根據攝政王,菲利普二世,奧爾良公爵(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1674—1723)的指令,
新的義大利劇團被召到巴黎,Perriot再次上演。18世紀期間,Perriot出現在市集劇院(Théâtre de la foire) 的木偶劇和大眾娛樂節目。當時創建於1680年的法蘭西戲劇院(Comédie française ) 壟斷了巴黎劇院的悲劇,在巴黎王家宮殿(Palais Royal)的劇場的Richelieu大廳演出。法蘭西戲劇院目前是法國國立劇團。
18世紀的Perriot與17 世紀的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透過不同劇作家,Pierrot 可為男僕、烤肉店專家、廚師、食堂服務員、冒險家等角色。
Jean-Baptiste Hamoche於1712 年至1718 年間在市集劇院(Théâtre de la Foire) 擔任演員,並於1721 年至1732 年演Pierrot的角色,他自然而真實的表演贏得掌聲,成為公眾最喜歡的演員,但曇花一現,他於1733 年退休後,Pierrot 的角色僅出現在舊的戲中。雖然Pierrot不再在劇院演出,但確在其他藝術領域發展,像即興喜劇。此外,亦成為流行歌曲(Au clair de la lune)的主題,以及還成為18世界的畫家Claude Gillot、Antoine Watteau、Nicolas Lancret、Jean-Baptiste Oudry、Philippe Mercier和Jean-Honoré Fragonard創作的靈感來源。
Columbine:
義大利文的Columbine或Colombina,也稱為Ricciolina、Diamantine、Marinette、Violette、Caroline……。是即興喜劇的美麗年輕愚蠢、貪婪的女子,個性樂觀、活潑、調皮、獨立、傲慢。中等身材,常著紅色雙層襯裙連身裙。以卑微的貴族或貴婦的女僕,或警覺的女僕的形象呈現,對主人直言不諱,為所欲為。她是拋棄孩子的未婚母親,被丑角引誘後又被拋棄,然而,因幸運的受仙女或魔術師教母的保護,而嫁給丑角,她知道如何利用男人達到目的,成為紅顏知己或情婦。
義大利的第一批即興喜劇文件中,沒有提及 Colombina 或筆名的女演員。引用 Colombina 名字最老的文本是1646 年 Carlo Cantù所著的《Cicalamento in canzonetteridicolose, o vero Trattato di matrimonio tra, e Colombina Comici》。Colombine雖然外表優美,道德卻有缺陷,直到 17 世紀末才出現在巴黎義大利喜劇劇院。演員Catherine Biancolelli,(1665-1716 )是丑角的女兒,也是演員Pierre Le Noir de la Thorillière的妻子,她於1683 年首次以Colombine 亮相。18世紀,Colombine更名為Zerbinette、Olivette、Tontine、Mariette、Farinette、Babet、Perrette、Fiametta、Catte、Ricciolina 或 Rosetta。
研究人員 Michèle Clavilier 和 Danielle Duchefdelaville 表示,傳統中飾演 Colombine 的女演員因未戴面具,必須露臉、化妝,讓她遭受「勾結」「魔鬼工作」的批評,如妓女般受社會譴責。
《月光》(Au clair de la lune):
是旋律優美的兒歌,作者和作曲家都不確定。可能是 17 世紀作曲家 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Giovanni Battista Lulli)於1673年的歌劇Cadmus 和Hermione中芭蕾舞劇的詠嘆調。Lully是在義大利出生的法國巴洛克作曲家。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作曲,主導了法國音樂,開創了法國歌劇,發展了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大經文歌(motet)和法國序曲,對歐洲音樂產生巨大影響。
1576 年曾出版在歌曲集,1780 年左右很流行。 1860 年,由錄音發明者 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 錄製已知最古老的人聲錄音。
1.
Au clair de la lune,Mon ami Pierrot,Prête-moi ta plumePour écrire un mot.Ma chandelle est morte,Je n'ai plus de feu ;Ouvre-moi ta porte,Pour l'amour de Dieu.
藉著月光,我的朋友皮埃羅,借我你的筆寫一個字。我的蠟燭已滅,不再有火;看在上帝的份上,向我敞開祢的門。
2.
Au clair de la lune,Pierrot répondit :« Je n'ai pas de plume,Je suis dans mon lit.Va chez la voisine,Je crois qu'elle y est,Car dans sa cuisineOn bat le briquet. »
月光下,皮埃羅回答:「我沒有羽毛,我在床上。去鄰居家,我想她在那兒,因為在她的廚房裡,他們正在用打火機。 »
3.
Au clair de la lune,L'aimable LubinFrappe chez la brune,Ell' répond soudain :— Qui frapp' de la sorte ?Il dit à so
在月光下,
善良的魯賓
敲著綜髮女郎的門
她突然回應:
——是誰這樣敲門?
他反過來說:
— 打開你的門
為了愛神!
Au clair de la lune,On n'y voit qu'un peu.On chercha la plume,On chercha du feu.En cherchant d'la sorte,Je n'sais c'qu'on trouva;Mais je sais qu'la porteSur eux se ferma."
在月光下,
我們只看到一點點。
我們尋找鋼筆,
我們尋找著火。
透過搜索,
我不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
但我知道
門關閉了…
,畫法國巴洛克作曲家André Campra (1660 -1744)於 1710年的王家歌劇芭蕾舞劇(opéra-ballet),非常受歡迎。畫作的右側,Watteau自己坐著,正在演奏17 世紀和 18 世紀的風箱風笛(musette de cour)。與他一起站著的男女的姿態如舞蹈者,男子應是他的畫家朋友。
《生命的魅力》(Les Charmes de la vie):
約創作於1718 年,描繪三種不同的弦樂器,有起源於義大利的大提琴(Violoncelle ),很快由中提琴(viola da gamba;古提琴)取代。以16 世紀末在義大利製造的彈撥樂器 theorbo 演奏(魯特琴(luth)家族的大型樂器)。
演奏者似乎正在調音,坐著的女子準備演奏巴洛克吉他。準備時,兩個角色沒有相互交談。這時期的音樂,大提琴經常組合成低音樂器,支撐上半部的和聲和旋律,此畫的組合可能是theorbo 和吉他二重奏。
《完美的協奏曲》(1718):
坐著的年輕女子手拿一本打開的音樂書,以便坐在她旁邊的男人可以閱讀正在演奏的樂曲。演奏的樂器是起源於法國的橫笛或“德國長笛” (traverso)。長笛演奏者的服裝是深色,與可能是學生的年輕女子的服裝形成對比。男子年紀更長,他們腳下有位背對著的年輕人,和我們皆是在傍傾聽的旁觀者。
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他去世以後對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並不受重視,現代則公認他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他創作於1831年的《根據杜弗雷斯諾伊規則對華託的研究》(Étude de Watteau selon les règles de du Fresnoy),目前典藏在英國的倫敦泰特美術館(Tâte Britain ),畫中向Wayteau致敬,他漢理論家分析Watteau 的色彩,認為白色「可以使物體向後移動,或使其靠近」。Tuner 將Watteau 畫在中間,周圍是Tuner認識的崇拜者和作品。
受文學和詩人推崇的Watteau:
1838 年寫的一首詩,法國十九世紀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文藝批評家。 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喚起了Watteau華托作品散發的氛圍。法國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 Gérard de Nerval,1808 -1855 ),於1853 年在《兩個世界》(Revue des deux Mondes》首次發表的短篇小《Sylvie 》,將第四章命名為《Cythère之旅》(A trip to Cythère),敘述者記得在法國北部的城市Senlis舉辦的守護神節,以及如華托畫中穿越湖泊情境。1854年,法國歷史學家、藝術評論家和雕刻家、美術學院院士和法蘭西學院院士Charles Blanc(1813 -1882)出版了《雅宴畫家》(Les Peintres des fête galantes),這本書頁數不多,但發行量很大。1857年,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受到Watteau 《塞西拉島朝聖》的啟發,在《燈塔》(Les Phares)中推崇Watteau。法國象徵派詩人Paul Verlaine(1844—1896)於 1869 年出版了題為《雅宴》(Fêtes galantes)的詩集。19世紀法國作家Edmond de Goncourt(1822—1896)和他弟弟Jules de Goncourt(1830—1870),於 1881 年對Watteau研究 18 世紀的藝術,將Watteau視為上個世紀的「偉大詩人」。
19 世紀,年輕的法國巴比松派畫家 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
,風格以寫實手法描繪鄉村風俗畫,被認為是寫實主義藝術運動的參與者。代表作有創作於1857年的《拾穗》(Des glaneuses)及
《晚禱》(L'Angélus)等。Millet於1837 年在巴黎的博物館參觀Watteau的作品時的心得如下:「…從Watteau小小的戲劇世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調色板上色彩的魅力,和巧妙的表情的,甚至後台注人們憂鬱的笑容。畫中的木偶不斷地回到我的腦海裡,我自知,整個小劇團,在演出結束後,會進入一個包廂,在那裡哀悼他們的命運。 »
巴比松派(École de Barbizon)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該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Barbizon),1840年後這些畫家被合稱為「巴比松派」。
20 世紀,他受到許多推崇,例如奧地利的作家Rainer Maria Rilke (1875 - 1926)在法文詩中向他致敬;法國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外交官 Paul-Louis-Charles-Marie Claudel,1868—1955)在Watteau 的幅畫中看到了“珍珠母的使者”,“黎明的預兆”,他視Watteau 為韻律的發明者,畫中行走的人物,似乎有翅膀,可他的腳,或者這個翅膀可展開時;受德國浪漫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影響的法國作家Julien Gracq ,1910—2007)曾說:「Lombardie和Alpes 山的風景具有Watteau風景的妖艷而朦朧感」。菲利普·索勒斯對這位畫家表示非常欽佩,並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提到了他。他的小說《威尼斯的節慶》(La Fête à Venise)是專門為反對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短篇小說《威尼斯之死》[29]而選擇的標題,也與華託的畫作《威尼斯節日》相呼應;法國作家 Philippe Sollers(1936—2023)的作品《威尼斯的節慶》(Fête Vénitiennes)中有受Watteau作品的影響,他還於 1992 年為Watteau專門寫了一本專著《華託和士女們》(Watteau et les femmes)。
- [ ]
(pantomime)
(法國知名的默劇演員有Jean-Gaspard Deburau(1796 -1846),是法國波希米亞啞劇,從 1820 年代初到去世,一直在 Funambules 劇院演出。他最著名的創作是Perriot的角色,是浪漫主義、頹廢派、象徵主義和早期現代主義Pierrot 的祖先。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法國畫家Jean-Antoine Watteau(1684 -1721),以描繪“雅宴” (fêtes galantes)而聞名。雅宴是1715年至1770年代,富有的貴族的戶外聚會,是洛可可(Rococo)畫派喜好的主題。有關Watteau的生平,多源自他的友人,法國考古學的古董先驅、作家、雕刻家,Caylus伯爵(1692 -1765)為他撰寫的傳記。
Watteau 的代表作品:
1717 年創作的《塞西拉島朝聖》(Pèlerinages à l'île de Cythère),以及1718年的《登船前往Cythera 》(The Embarkation for Cythera)。同一時期,可能受演員Belloni的委託,Watteau於1718年至1719年間創作了《小丑》(Pierrot),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
此畫曾稱為Gilles,意指滑稽喜劇中的傻瓜型角色,或指狂歡節看起來像傻瓜的人,是以Loire河劇院演員 Gilles le Niais 的名字命名。
《小丑》的主題可能受老師Claude Gillot影響。 Watteau 的老師Claude Gillot(1673 -1722)是法國畫家、雕刻家、插畫家和劇院裝飾師,很早在父親的工作室學習裝飾,並於1691至1693 年前往巴黎,加入學院派Jean-Baptiste Corneille的工作室。他轉而追隨自己的幻想風格,並擁有自己的工作室。Watteau仿效Gillot 老師迷人,活潑、燦爛,幻想、幼稚的風格,以相同的田園、節日、戲劇為主題,並且對服裝感興趣。Watteau 和老師的作品因相似度高而不易辨別。
Watteau 的《小丑》,高184,寬149公分,描繪穿著戲服、神情迷茫的年輕人。雖然是代表作,但創作的背景確不詳。畫中義大利喜劇的主角小丑站立在畫面正中央,此構圖在18世很獨特,然而,這幅畫最初構圖並非如此。
19世紀初,《小丑 》的藏家是羅浮宮博物館第一任館長Denon男爵(Dominique Vivant, 1747—1825),後來傳給巴黎的醫生Louis La Caze,之後於 1869 年遺贈給羅浮宮博物館。Denon男爵是法國藝術家、作家和考古學家。是路易十五(1710—1774)和路易十六(1754—1793)統治的法國外交家。在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時代,被任命為羅浮宮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現今羅浮宮博物館的Denon翼是以他命名。他曾於1802年出版《在下埃及和上埃及的旅程》,對現代埃及學有重要影響。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43-1715)於1714 年駕崩後,受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啟發的作品開始流行。義大利即興喜劇是16世紀義大利的戲劇,有戴著面具的角色,以喜劇小品為基礎的即興劇場,會有滑稽演員以啞劇或默劇呈現。
默劇(pantomime):
起源可追索至古希臘時期的劇場演出,Pantomimus戴面具的角色,會以舞蹈及形體動作,介紹劇目。不戴面具的啞巴角色的演員會以肢體動作敘述故事,引導觀眾幻想和感受演員的思想和內在心境。
「默劇」(mime)一詞源自希臘語 pantómimos,「啞劇,透過手勢表演的演員,無需語言的幫助」,mīmos意指「模仿者、演員、小丑」和「啞劇,一種喜劇」 ; 亦源自拉丁語 pantomimus 「透過手勢表達自己的演員」;拉丁語 mimus,「低級演員」和「戲劇鬧劇」。
1970年至2000年期間,啞劇表演的風格更多樣化,促進了戲劇的復興。法國現代默劇(modern mime)大師Etienne Decroux定義默劇為「靜默的藝術(the art of silence) 。默劇是介於舞蹈與戲劇間的表演藝術。演出者不用文字語言,只以自己身體的形體動作,表現不同的情緒、情節與故事。很多現代默劇表演中,演出者不用任何道具,只以動作讓觀眾感受幻想中的無形道具。有些默劇藝術家,為了使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而非面部表情,會戴上素白的面具。70年開始,後現代默劇(post-modern mime)表演時加入說唱、道具、電腦投影等。
默劇是一種敘事性表演,一般伴隨音樂,Watteau 的許多作品有樂師和樂器:
-創作於1718-1719 年的《威尼斯慶典》(Les Fêtes vénitiennes): 17 世紀和 18 世紀的風箱風笛(musette de cour)。
-約創作於1718 年的《生命的魅力》(Les Charmes de la vie):,三種不同的弦樂器,起源於義大利的大提琴(Violoncelle ),16 世紀末在義大利製造的彈撥樂器 theorbo (luth琴家族的大型樂器)。
-1718年創作的《完美的協奏曲》:音樂譜,起源於法國的橫笛或“德國長笛” (traverso)。
小丑Pierrot :
是默劇和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中的典型角色,起源可追溯到 17 世紀末的巴黎義大利劇院(Théâtre italien de Paris。義大利喜劇(Comédie-Italienne 或 Théâtre-Italien )是義大利劇團在法國,尤其是巴黎演出的名稱。
在戲劇和當代流行文化中,Perriot的角色是愛上Colombine 的悲傷小丑,而Colombine更喜歡丑角。Perriot 沒有戴面具,臉色蒼白,穿著寬大的白色衣服,上面有大紐帶。他有時戴著帽子,很少戴無邊帽,自從法國默劇演員Jean-Gaspard Deburau詮釋後,通常戴著黑色無邊便帽。Pierrot 的特點天真、坦率、有趣、值得信賴。
主角小丑身著白色衣裝,使用了大量含鉛的白色顏料,經西班牙馬德里的Ismael Torrecilla 博士研究,認為Watteau 可能不是死於肺結核,而是因鉛而重毒身亡。
鉛白(Pb(OH)2·2PbCO3,鉛粉),主要成分為鹼式碳酸鉛,由二氧化碳、乙酸、水和鉛反應製成,有毒;與少量硫化氫的空氣接觸會逐漸變黑。鉛白可加工製成化妝品或油畫顏料鉛粉。在中國古代,鉛白可作藥用,《神農本草經》「下品」中的「粉錫」就是鉛白。《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相傳為神農氏,約成書於秦漢時期。記載藥物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書已佚失。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
17世紀的Pierrot:
Pierrot 是義大利語 Pedrolino 的法語變體。Pedrolino是典型的喜劇角色,在即興喜劇通常戴著面具,第一個面具來自Venise。此角色源自古代喜劇小丑Sanniones,他狡猾而勇敢,頑皮有趣,出場可帶動戲劇張力。而Perriot則是天真和愚蠢的二流角色,身處外圍。義大利喜劇界第一位丑角Domenico Biancolelli寫道,Perriot是重新詮釋了Polichinelle。
Perriot和法國戲劇:
Perriot首次亮相是在Molière的戲劇《Dom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在劇中以農民形像出現。1673 年,隨著Molière 戲劇的成功,巴黎義大利劇院推出戲劇《石客》的新版本。由Giuseppe Giaratone扮演Pierrot,直到 1697 年王家法令解散該劇團為止。許多法國劇作家(Jean de Palaprat、Claude-Ignace Brugière de Barante,Antoine Houdar de la Motte、Jean-François Regnard等)的作品皆凸顯了Perriot的獨特個性,相較於周圍人士,Perriot 顯得異常,他雖然滑稽,但確孤獨,帶著悲情。
王家劇團(Toupe du Roi)的莫里哀(Molière,1622 -1673,Jean-Baptiste Poquelin):
17世紀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著名作品有《偽君子》、《吝嗇鬼》、《太太學堂》、《唐璜》、《憤世者》、《司卡班的詭計》等。出生在富裕家庭,曾擔任巡演演員13年,他的戲劇作品結合了精緻的法國喜劇,以及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元素。
受路易十四的弟弟腓力一世(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等貴族的資助,有機會在羅浮宮為國王導演戲劇(The Doctor in Love),國王給他特權在羅浮宮附近的Petit-Bourbon大廳演出,之後又特許他使用巴黎王家宮殿劇院。他的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學堂》、《丈夫學堂》皆受到喜愛,劇團享有王室的退休金。然而他諷刺性的作品,遭道德主義者以及天主教教會的批評,例如《偽君子》攻擊宗教的虛偽,遭到教會的譴責。他勤於製作戲劇,因而影響健康,1667年,被迫暫停工作。1673年,製作《無病呻吟》時感染了肺結核,演出主角Argan時咳嗽和出血,不幸於演出後數小時過世。
Moliere 喜劇的種類多樣。喜劇似鬧劇,風趣、粗獷中亦含嚴肅感,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強調社會效果,對歐洲喜劇藝術的發展有深遠影響。2005年法國評選《最偉大的法國人》時名列第8名。
1716 年,根據攝政王,菲利普二世,奧爾良公爵(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1674—1723)的指令,
新的義大利劇團被召到巴黎,Perriot再次上演。18世紀期間,Perriot出現在市集劇院(Théâtre de la foire) 的木偶劇和大眾娛樂節目。當時創建於1680年的法蘭西戲劇院(Comédie française ) 壟斷了巴黎劇院的悲劇,在巴黎王家宮殿(Palais Royal)的劇場的Richelieu大廳演出。法蘭西戲劇院目前是法國國立劇團。
18世紀的Perriot與17 世紀的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透過不同劇作家,Pierrot 可為男僕、烤肉店專家、廚師、食堂服務員、冒險家等角色。
Jean-Baptiste Hamoche於1712 年至1718 年間在市集劇院(Théâtre de la Foire) 擔任演員,並於1721 年至1732 年演Pierrot的角色,他自然而真實的表演贏得掌聲,成為公眾最喜歡的演員,但曇花一現,他於1733 年退休後,Pierrot 的角色僅出現在舊的戲中。雖然Pierrot不再在劇院演出,但確在其他藝術領域發展,像即興喜劇。此外,亦成為流行歌曲(Au clair de la lune)的主題,以及還成為18世界的畫家Claude Gillot、Antoine Watteau、Nicolas Lancret、Jean-Baptiste Oudry、Philippe Mercier和Jean-Honoré Fragonard創作的靈感來源。
Columbine:
義大利文的Columbine或Colombina,也稱為Ricciolina、Diamantine、Marinette、Violette、Caroline……。是即興喜劇的美麗年輕愚蠢、貪婪的女子,個性樂觀、活潑、調皮、獨立、傲慢。中等身材,常著紅色雙層襯裙連身裙。以卑微的貴族或貴婦的女僕,或警覺的女僕的形象呈現,對主人直言不諱,為所欲為。她是拋棄孩子的未婚母親,被丑角引誘後又被拋棄,然而,因幸運的受仙女或魔術師教母的保護,而嫁給丑角,她知道如何利用男人達到目的,成為紅顏知己或情婦。
義大利的第一批即興喜劇文件中,沒有提及 Colombina 或筆名的女演員。引用 Colombina 名字最老的文本是1646 年 Carlo Cantù所著的《Cicalamento in canzonetteridicolose, o vero Trattato di matrimonio tra, e Colombina Comici》。Colombine雖然外表優美,道德卻有缺陷,直到 17 世紀末才出現在巴黎義大利喜劇劇院。演員Catherine Biancolelli,(1665-1716 )是丑角的女兒,也是演員Pierre Le Noir de la Thorillière的妻子,她於1683 年首次以Colombine 亮相。18世紀,Colombine更名為Zerbinette、Olivette、Tontine、Mariette、Farinette、Babet、Perrette、Fiametta、Catte、Ricciolina 或 Rosetta。
研究人員 Michèle Clavilier 和 Danielle Duchefdelaville 表示,傳統中飾演 Colombine 的女演員因未戴面具,必須露臉、化妝,讓她遭受「勾結」「魔鬼工作」的批評,如妓女般受社會譴責。
《月光》(Au clair de la lune):
是旋律優美的兒歌,作者和作曲家都不確定。可能是 17 世紀作曲家 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Giovanni Battista Lulli)於1673年的歌劇Cadmus 和Hermione中芭蕾舞劇的詠嘆調。Lully是在義大利出生的法國巴洛克作曲家。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作曲,主導了法國音樂,開創了法國歌劇,發展了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大經文歌(motet)和法國序曲,對歐洲音樂產生巨大影響。
1576 年曾出版在歌曲集,1780 年左右很流行。 1860 年,由錄音發明者 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 錄製已知最古老的人聲錄音。
1.
Au clair de la lune,Mon ami Pierrot,Prête-moi ta plumePour écrire un mot.Ma chandelle est morte,Je n'ai plus de feu ;Ouvre-moi ta porte,Pour l'amour de Dieu.
藉著月光,我的朋友皮埃羅,借我你的筆寫一個字。我的蠟燭已滅,不再有火;看在上帝的份上,向我敞開祢的門。
2.
Au clair de la lune,Pierrot répondit :« Je n'ai pas de plume,Je suis dans mon lit.Va chez la voisine,Je crois qu'elle y est,Car dans sa cuisineOn bat le briquet. »
月光下,皮埃羅回答:「我沒有羽毛,我在床上。去鄰居家,我想她在那兒,因為在她的廚房裡,他們正在用打火機。 »
3.
Au clair de la lune,L'aimable LubinFrappe chez la brune,Ell' répond soudain :— Qui frapp' de la sorte ?Il dit à so
在月光下,
善良的魯賓
敲著綜髮女郎的門
她突然回應:
——是誰這樣敲門?
他反過來說:
— 打開你的門
為了愛神!
Au clair de la lune,On n'y voit qu'un peu.On chercha la plume,On chercha du feu.En cherchant d'la sorte,Je n'sais c'qu'on trouva;Mais je sais qu'la porteSur eux se ferma."
在月光下,
我們只看到一點點。
我們尋找鋼筆,
我們尋找著火。
透過搜索,
我不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
但我知道
門關閉了…
,畫法國巴洛克作曲家André Campra (1660 -1744)於 1710年的王家歌劇芭蕾舞劇(opéra-ballet),非常受歡迎。畫作的右側,Watteau自己坐著,正在演奏17 世紀和 18 世紀的風箱風笛(musette de cour)。與他一起站著的男女的姿態如舞蹈者,男子應是他的畫家朋友。
《生命的魅力》(Les Charmes de la vie):
約創作於1718 年,描繪三種不同的弦樂器,有起源於義大利的大提琴(Violoncelle ),很快由中提琴(viola da gamba;古提琴)取代。以16 世紀末在義大利製造的彈撥樂器 theorbo 演奏(魯特琴(luth)家族的大型樂器)。
演奏者似乎正在調音,坐著的女子準備演奏巴洛克吉他。準備時,兩個角色沒有相互交談。這時期的音樂,大提琴經常組合成低音樂器,支撐上半部的和聲和旋律,此畫的組合可能是theorbo 和吉他二重奏。
《完美的協奏曲》(1718):
坐著的年輕女子手拿一本打開的音樂書,以便坐在她旁邊的男人可以閱讀正在演奏的樂曲。演奏的樂器是起源於法國的橫笛或“德國長笛” (traverso)。長笛演奏者的服裝是深色,與可能是學生的年輕女子的服裝形成對比。男子年紀更長,他們腳下有位背對著的年輕人,和我們皆是在傍傾聽的旁觀者。
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他去世以後對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並不受重視,現代則公認他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他創作於1831年的《根據杜弗雷斯諾伊規則對華託的研究》(Étude de Watteau selon les règles de du Fresnoy),目前典藏在英國的倫敦泰特美術館(Tâte Britain ),畫中向Wayteau致敬,他漢理論家分析Watteau 的色彩,認為白色「可以使物體向後移動,或使其靠近」。Tuner 將Watteau 畫在中間,周圍是Tuner認識的崇拜者和作品。
受文學和詩人推崇的Watteau:
1838 年寫的一首詩,法國十九世紀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文藝批評家。 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喚起了Watteau華托作品散發的氛圍。法國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 Gérard de Nerval,1808 -1855 ),於1853 年在《兩個世界》(Revue des deux Mondes》首次發表的短篇小《Sylvie 》,將第四章命名為《Cythère之旅》(A trip to Cythère),敘述者記得在法國北部的城市Senlis舉辦的守護神節,以及如華托畫中穿越湖泊情境。1854年,法國歷史學家、藝術評論家和雕刻家、美術學院院士和法蘭西學院院士Charles Blanc(1813 -1882)出版了《雅宴畫家》(Les Peintres des fête galantes),這本書頁數不多,但發行量很大。1857年,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受到Watteau 《塞西拉島朝聖》的啟發,在《燈塔》(Les Phares)中推崇Watteau。法國象徵派詩人Paul Verlaine(1844—1896)於 1869 年出版了題為《雅宴》(Fêtes galantes)的詩集。19世紀法國作家Edmond de Goncourt(1822—1896)和他弟弟Jules de Goncourt(1830—1870),於 1881 年對Watteau研究 18 世紀的藝術,將Watteau視為上個世紀的「偉大詩人」。
19 世紀,年輕的法國巴比松派畫家 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
,風格以寫實手法描繪鄉村風俗畫,被認為是寫實主義藝術運動的參與者。代表作有創作於1857年的《拾穗》(Des glaneuses)及
《晚禱》(L'Angélus)等。Millet於1837 年在巴黎的博物館參觀Watteau的作品時的心得如下:「…從Watteau小小的戲劇世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調色板上色彩的魅力,和巧妙的表情的,甚至後台注人們憂鬱的笑容。畫中的木偶不斷地回到我的腦海裡,我自知,整個小劇團,在演出結束後,會進入一個包廂,在那裡哀悼他們的命運。 »
巴比松派(École de Barbizon)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該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Barbizon),1840年後這些畫家被合稱為「巴比松派」。
20 世紀,他受到許多推崇,例如奧地利的作家Rainer Maria Rilke (1875 - 1926)在法文詩中向他致敬;法國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外交官 Paul-Louis-Charles-Marie Claudel,1868—1955)在Watteau 的幅畫中看到了“珍珠母的使者”,“黎明的預兆”,他視Watteau 為韻律的發明者,畫中行走的人物,似乎有翅膀,可他的腳,或者這個翅膀可展開時;受德國浪漫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影響的法國作家Julien Gracq ,1910—2007)曾說:「Lombardie和Alpes 山的風景具有Watteau風景的妖艷而朦朧感」。菲利普·索勒斯對這位畫家表示非常欽佩,並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提到了他。他的小說《威尼斯的節慶》(La Fête à Venise)是專門為反對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短篇小說《威尼斯之死》[29]而選擇的標題,也與華託的畫作《威尼斯節日》相呼應;法國作家 Philippe Sollers(1936—2023)的作品《威尼斯的節慶》(Fête Vénitiennes)中有受Watteau作品的影響,他還於 1992 年為Watteau專門寫了一本專著《華託和士女們》(Watteau et les femmes)。
- [ ]
(pantomime)
(法國知名的默劇演員有Jean-Gaspard Deburau(1796 -1846),是法國波希米亞啞劇,從 1820 年代初到去世,一直在 Funambules 劇院演出。他最著名的創作是Perriot的角色,是浪漫主義、頹廢派、象徵主義和早期現代主義Pierrot 的祖先。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